“人生如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yuǎn)行客”,這些詩句,是“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夫”的惆悵?還是“恰似飛鴻踏雪泥”的喟嘆?
不同心境的讀者,自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01 用發(fā)展的、變化的、動態(tài)的眼光來看待中國詩歌的演變,也是很有趣的。 中國最早的詩歌,大多是二加二的形式,比如《詩經(jīng)》“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之后楚辭更靈活,出現(xiàn)“三+三”的形式。 詩歌,最終詩在唐朝發(fā)展到最高峰,也就是“二+二+三”的七言詩的形式,再往后到了宋朝,便把各種結(jié)構(gòu)組合起來靈活運(yùn)用,出現(xiàn)了二、三、五、七結(jié)構(gòu)的組合和搭配,從詩發(fā)展到了詞。 這是中國傳統(tǒng)詩、詞的發(fā)展演變脈絡(luò),對理解詩詞的變遷,至少對你理解《唐詩三百首》分類的條目,還是幫助的。 由此,如流沙河推薦學(xué)習(xí)詩的順序,應(yīng)該是:《詩經(jīng)》、蘇李詩、《古詩十九首》、漢詩、魏詩、三曹詩、陶淵明詩,然后再進(jìn)入唐詩。 從這個發(fā)展變化的歷史看,如果說起從四言古詩,到唐朝的五言律詩,中間其實(shí)有一個起承轉(zhuǎn)合的階段:將太整齊缺少變化的四言詩,突破到形式更豐富的五言,就是漢樂府的五言古詩,多為 “ 二+ 三 ”的形式,其代表就是這部《古詩十九首》。 本期讀的版本是朱自清和李善解讀的《古詩十九首》。 說到《古詩十九首》,就要說到一個有名的人物:昭明太子。 他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梁武帝的太子,蕭統(tǒng)。 有人可能不了解他。 如果我告訴你,現(xiàn)在通行的《金剛經(jīng)》,分32品,就是昭明太子劃分的,你會不會恍然大悟? 他為了讓他老母親能方便讀經(jīng),將金剛經(jīng)拆解成32個段落,每個段落叫一“品”,而且為每一品起了名字,比如“第一品法會因由分”,這一品是佛講金剛經(jīng)的緣起是這個法會的起因,所以第一品的名字就是“法會因由分”,這個名字就是昭明太子加的,鳩摩羅什原著是沒有的。 按照現(xiàn)在的話來說,昭明太子就是南北朝著名的“拆書黨”,他如果在自媒體開號,是可以從編輯社領(lǐng)紅包的,只是人家太子完全是個人熱愛,外加母慈子孝,不需要而已。 《金剛經(jīng)》和《古詩十九首》都收錄在昭明太子編著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中,都是經(jīng)典。 《古詩十九首》它標(biāo)志著中國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是中國五言詩的典范。“十九首”沒有作者;但并不是民間的作品,而是文人仿樂府作的詩。樂府原是入樂的歌謠,盛行于西漢。 它在很多人心中,是五言古詩的桂冠,鼎鼎大名;但在民間,因?yàn)闆]有作者,沒有律詩的音韻,似乎又默默無聞。 既然是古詩,就不像后來的律詩,有格律、韻腳、平仄的諸多講究,缺少一些形式上的美感,卻勝在沒有刻意的雕琢痕跡,天真樸素、自然流露,或凄美、或孤寂、或惆悵的意境,大部分都是在外的游子闡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或者思婦那“怨而不怒,樂而不淫“的閨閣小情感,還有就是對白駒過隙時光荏苒的慨嘆。 這些樸素的情感抒發(fā),恰恰是古人和現(xiàn)代人最共情的“情感最大公約數(shù)”,讓我們今天重讀《古詩十九首》就有了其豐滿的現(xiàn)實(shí)意義。 這十九首中,亦有不少名句或觸動人心的表達(dá),或者有些成為后世詩詞名家作品的源泉,有些喜歡的詞句,摘錄如下: (一) 一句文縐縐,接著一句大白話。 意思是,既然無法改變現(xiàn)實(shí),那就只能放棄無謂的思念和擔(dān)憂,專心保重自己的身體。 (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dāng)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評論這首詩的,都稱贊前六句連用疊字。 顧炎武《日知錄》說:“詩用疊字最難。這兩組形容的疊字,跟下文的盈盈和娥娥,都帶有動詞性。例如開端兩句,譯作白話的調(diào)子,就得說,河畔的草青青了,園中的柳郁郁了,才合原詩的意思。盈盈是儀態(tài),皎皎是人的豐采兼窗的光明,娥娥是粉黛的妝飾,纖纖是手指的形狀。各組疊字,詞性不一樣,形容的對象不一樣,對象的復(fù)雜度也不一樣,就都顯得確切不移;這就重復(fù)而不可厭,繁縟而不覺亂了”。 我覺得,疊字,還有音韻上的美感。 (三) 人生在世,短暫無常,就像那來去匆匆的遠(yuǎn)行過客一般。 (四) 人生就像寄居在這個世界上一樣短暫,就像狂風(fēng)中的塵埃一樣轉(zhuǎn)瞬即逝。這兩句詩以生動的比喻表達(dá)了詩人對人生短促的感慨和無奈。 “人生如寄”這樣的表達(dá),用得真是貼切、到位。 (五) 清商隨風(fēng)發(fā),中曲正徘徊。 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愿為雙鳴鶴,奮翅起高飛。 一個不得志的女子禁閉在深宮內(nèi)院里,苦是不消說的,更苦的是有苦說不得;有苦說不得,只好借曲寫心,最苦的是沒人懂得她的歌曲,知道她的心。這樣說來,“知音稀”真是苦中苦,別的苦還在其次“。 這首詩里面還提到《左傳》里面的“杞梁妻”,就是孟姜女,如今的現(xiàn)代人,只知有虛構(gòu)的“孟姜女”,不知有真實(shí)的“杞梁妻”。 (九) 馨香盈懷袖,路遠(yuǎn)莫致之。 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jīng)時。 總能在后代的名句里(李清照《醉花陰》),找到它的發(fā)源地:東籬把酒黃昏后 ,有暗香盈袖。 (十三)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胡蘭成給張愛玲的信里:“有晚窗前月華無聲,只覺浩浩陰陽移,無有歲序甲子,好比是炎櫻的妙年”,就用了這首古詩的典:“浩浩陰陽移”。 具體說,這句詩用“忽如寄”來形容人生的短暫和不可捉摸,用“壽無金石固”來比喻壽命的脆弱和無常。即使壽命再長,也如同金石般堅固嗎?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詩人用這種對比來表達(dá)人生易逝、時光易逝的無奈和哀嘆。 (十四) 白楊多悲風(fēng),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里閭,欲歸道無因。 閭,就是25戶人家的聚落,《滕王閣序》中“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這首詩,表達(dá)了遠(yuǎn)方的游子,既懷著思鄉(xiāng)情切的熱烈,又揣著近鄉(xiāng)情怯的羞赧,這種矛盾的心情,也許每個人都有過,這是它的動人之處。 (十九) 看到這句,你會想到什么? 是不是又想起后世的名句:錦城雖云樂 ,不如早還家。 詩仙的靈感,原來也出自《古詩十九首》。 《文心雕龍》評價《古詩十九首》:“為五言之冠冕也”。 古詩十九首能流傳千古,被后人推崇,究其原因,是它能道出人所共有之情。 情人之間的離愁別緒,士子的失意之情,人生無常、歲月流逝的感慨,人人都有這種情感,人人心中都有詩,然而大多人有情卻不能言,或能言而言不盡,古詩十九首卻把這些情感說到了極致。 《古詩十九首》那些不知名的作者,就忽如2000年前的遠(yuǎn)行客,又將他們心中的詩,送到了我們的面前。 “人生如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yuǎn)行客”,這些詩句,是“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夫”的惆悵?還是“恰似飛鴻踏雪泥”的喟嘆? 不同心境的讀者,自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三個石頭 2024.1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