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均瓷之都--神垕古鎮(zhèn)。 神垕古鎮(zhèn)位于中國鈞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 中國鈞瓷之都-神垕古鎮(zhèn)。 神垕古鎮(zhèn)位于中國鈞瓷之都河南省禹州市西南部,地處伏牛山余脈,山川秀美。 神垕因鈞瓷而繁榮馳名。早在唐代神垕就已燒制出多彩的花瓷和鈞瓷,到了北宋徽宗年間,鈞瓷生產(chǎn)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被定為“宮廷御用珍品”。 宋代官府在陽翟(今禹州市區(qū))鈞臺附近設置官窯,為宮廷燒造貢瓷,實現(xiàn)了鈞瓷生產(chǎn)由民窯向官窯的轉變,位居中國五大名瓷之首。 神垕古鎮(zhèn)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朝弘治八年。古有“進入神垕山,七里長街觀。七十二座窯,煙火遮邊天??蜕瘫榈刈?,日進斗金錢。”的詩句美譽。神垕古鎮(zhèn)先后被評為“中國鈞瓷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靈泉寺、花戲樓、祖師廟、鄧禹寨、鈞窯遺址等不勝枚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使神垕的人文景觀、旅游資源獨具特色。 古寨墻 神垕古寨是由東、西、南、北四座古寨組成。每座寨都修有高大厚實的寨墻,有的高達3丈有余,厚2尺多,固如城墻,寨四周和寨墻上建有炮樓,主要作用是軍事防御和抵抗匪患、防范洪災。每個寨子都有文雅的名字,如東寨為“望嵩”,西寨為“天保”等,用青石丹書鑲嵌在寨門之上。東寨墻建于清光緒20年,墻體為青磚結構,墻基高2米左右,均為巨石砌成,墻高10米左右,厚80厘米見方,繞東寨一周,長約6000米。寨門洞高約4米,上部由拱形青磚砌成,門洞長約8米,寨門上有炮樓,炮樓上有三個炮孔,供瞭望和射擊使用。門上刻有“望嵩”二字,據(jù)說站在古寨墻的寨門上可以看到嵩山,故有“望嵩門”之說。 河南禹州市 禹州市,河南省轄縣級市,由許昌市代管,屬河南省財政直管縣,簡稱“鈞”,古稱陽翟、鈞州、潁川,別稱夏都、鈞都、藥都。 禹州因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而得名,是黃帝部落活動的中心區(qū)域之一,先后為夏朝都城、韓國都城,秦漢潁川郡、金元明清歷朝州府治所;中國“五大名瓷”之一——鈞瓷的唯一產(chǎn)地, 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夏禹文化、鈞瓷文化、中藥文化源遠流長。全市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20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境內有神垕古鎮(zhèn)、鈞官窯址博物館、大鴻寨、中國鈞瓷文化園等旅游景點,孕育出韓非、呂不韋、張良、吳道子、晁錯、褚遂良、郭嘉、司馬徽等歷史名人。 夏, 夏,禹州稱“夏邑”或“夏國”。夏禹始封于此。禹死后,子夏啟打破禪讓制傳統(tǒng),奪取天子之位,即位于夏邑,開啟王位世襲制。夏啟召集各地部落與酋邦在鈞臺舉行盟會,確立自己的地位。夏少康復國后,建都于少康城(禹州市順店鎮(zhèn)康城村)。 商, 商,仍為夏邑。商湯封夏禹后裔于此。韓都陽翟周武王時,封武王之弟于康(禹州市順店鎮(zhèn)康城村)。春秋時期,禹州屬鄭國,稱“櫟邑”。戰(zhàn)國時期,韓景侯九年(前400年),韓被周室承認為諸侯國,建都于此。遂改櫟邑為陽翟。哀侯二年(前375年),韓滅鄭,遷都于鄭(河南省新鄭市)。懿侯五年(前370年),又從新鄭遷回陽翟定都。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tǒng)一中國,分天下為36郡,置陽翟一帶為潁川郡,郡治陽翟。秦末,項羽、劉邦先后攻占陽翟,并分別封韓室后裔為王,都于此。 漢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高祖封韓王信為韓王,都陽翟。翌年韓王信遷故都太原,陽翟復為潁川郡治轄17縣。漢武帝時,全國分為13個州,陽翟屬豫州潁川郡,郡治陽翟,領18縣, 三國魏 魏、蜀、吳三國分治,陽翟屬魏。魏黃初元年(220年),陽翟改屬豫州部河南郡, 晉朝, 禹州仍為陽翟縣,屬司州部河南郡。東晉時陽翟縣改為陽翟郡,曾先后屬前、后趙,前、后秦和燕。 南北朝 南北朝初,陽翟屬南朝宋,歸豫州,潁川郡寄治睢陽。領陽翟。北魏孝昌二年(526年),陽翟分為陽翟、陽城兩郡。東魏興和元年(539年),仍置陽翟郡,原陽翟縣劃為陽翟、黃臺(郭連鄉(xiāng)黃臺村)兩縣,均屬陽翟郡。 隋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陽翟郡,以陽翟屬襄城郡,隸汝州。 唐 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陽城、嵩陽、陽翟各一部,復置康城縣。貞觀三年(629年),廢康城縣,并入陽翟縣 五代十國, 后梁,陽翟縣屬許州匡國軍管轄。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陽翟縣均屬西京下屬的許州忠武軍管轄。 宋金 宋金,陽翟縣屬于京西北路下屬的潁昌府管轄。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主中原,宋室南遷。陽翟縣歸金管轄。金天會八年(1130年),偽齊劉豫在陽翟設潁順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潁順軍升為潁順州,隸屬南京路管轄(南京即河南省開封市);并設陽翟縣為“附郭縣”。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因境內有鈞臺舊址,潁順州更名為“鈞州”,仍屬南京路。鈞州轄3縣。 元 元朝,仍沿鈞州建置,治陽翟。至元二年(1265年),原隸鄭州的新鄭、密縣亦改屬鈞州,共領三縣。 明 明初,仍為鈞州,歸開封府管轄。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撤銷陽翟縣,鈞州領新鄭、密縣兩縣。 萬歷三年(1575年),因避皇帝朱翊鈞諱,鈞州改為禹州。 清 清順治二年(1645年),仍設禹州。歸開封府管轄,領密縣一縣。 民國 民國二年(1913年)3月1日,禹州改為禹縣,隸豫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改隸開封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禹縣,先后曾隸河南省許昌專署和許昌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