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建安區(qū)靈井鎮(zhèn)寨楊村出土一通石碑,題名《重修西禪寺千佛殿記》。 村民說,村旁原有一座古寺,叫“楊億(音)寺”。 民國《許昌縣志》里,此寺稱為“楊玉寺”,“玉”和“億”語音明顯不同。 村民所言的“楊億寺”,是否與宋代文壇領袖楊億有關? 這個話題前,必須回顧一下楊億家族與許昌的因緣。 西禪寺遺石 許州度過青春歲月 《宋史》記載,楊億七歲能文。十一歲時,太宗試其詩文,大為嘆賞,賜以官職:“予有望于汝也!” 在福建為守父喪后,十六歲的楊億來到許州,投靠任知州的叔祖楊徽之。 楊億勤奮好學,手不釋卷。楊徽之時常與他探討學問,感嘆道:“能興盛我們楊家的,就是你了!” 古代書生 楊億曾回憶這段許州生活:“艱難險阻,備嘗之矣。既而索米都下,薄游外郡。又三歲,以文三十篇獻于公車,始得為太常奉禮?!?/span> 在許州這個“外郡”,楊億度過了清苦而充實的三年時光。 楊億著作中有《潁陰》、《韓城》二集,均已失傳?!俄n城》為陽翟別稱,應是避讒佯狂時所作?!皾}陰”則是許昌治所長社縣古稱,收錄的或是寄居許州時的作品。 身后的追思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楊億病逝,僅僅四十七歲。 皇族趙德文為詩十章,予以悼念。趙德文“愿得名士為師友”,皇帝特命楊億與之交游。 曾鞏曾為駙馬都尉李遵勖作小傳,記錄道:“億卒,制服,為營其家事。在許州,奏乞至具茨山奠億之墓。” 李遵勖是“活佛”濟公的祖上,他以楊億為師,感情深厚,身著孝服為其料理后事。任許州知州時,李遵勖特意祭奠恩師,慟哭而返。 北宋名臣鄭戩,此時還是一名布衣。他早年孤苦,學習勤奮,后隨兄客居京師,師事楊億,以作辭知名。 鄭戩像
受楊億推舉的人物不可勝數。雖說晚年失勢,賓客四散,但為他送葬追思者,有皇親國戚,也有忠誠門生,足可慰藉。 宋仁宗即位后,看到楊億為反對丁謂而撰寫的文稿,感動于他的忠直,謚其為“文”,后世遂稱“楊文公”。 在古代謚法中,這是崇高的哀榮。 楊億親族在許昌 楊倚有三個親弟弟。分別為楊倚、楊俅、楊化。 楊倚曾居住陽翟,進士及第后曾任鄞縣主簿、開封府功曹。因母親與長兄相繼病逝,楊倚“歸棲故廬,不復從官”。 楊億曾為楊俅、楊化請求官銜。宋人文集明確記載,楊俅被授為衛(wèi)尉丞。 楊俅墓在大儒鄉(xiāng)仰高村,即今禹州市鴻暢鎮(zhèn)東高村。直至民國時期,村中還有一座衛(wèi)尉寺,即紀念楊俅的家寺。 西禪寺故址 楊億的親族,也有在許昌定居的。 真宗年間進士楊士彥,字質夫,位至禮部郎中。“因疾辭歸許州,買田宅以居”。 康定元年(1040),楊士彥辭世,葬于陽翟縣棲鳳原,這里是他的族塋。 楊士彥,是楊徽之族孫,楊億的族兄弟。 楊億墓地會在寨楊嗎? 《大清一統(tǒng)志》稱:楊億墓,在禹州城北具茨山下。 楊億故鄉(xiāng)福建浦城,也有一座楊億墓。 有人猜測,楊億是否先葬于陽翟,又遷葬浦城呢? 直至北宋末年,楊億兄弟墓葬尚在陽翟。北宋滅亡后,遷墓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 浦城楊億墓 楊根綠 攝 民國《禹縣志》曾介紹衛(wèi)尉寺內的楊俅墓表,留存了重要信息。 墓表記載,楊億兄弟有別業(yè)在陽翟,之后子孫南北僑寓。楊俅于慶歷九年(1049)辭世后,一直沒有安葬。直到宣和二年(1120),其孫端禮方為父祖另擇塋地。“先是,文公之葬在具茨之陽永安里,與此乃南北數十里相望也?!?/span> 楊億墓所在的大隗鄉(xiāng)永安里,后來并入鎮(zhèn)定里,位置在禹州城東,與具茨山相距尚遠。 楊億墓及其家族所居,或許在禹州東部。 本文開頭所記的許州西禪寺,當地群眾世代稱為“楊億寺”,真的與楊億有交集嗎? 在宋代,楊寨西邊的靈井,屬于長社縣嘉禾鄉(xiāng)靈井里。楊寨相隔未遠,或為同鄉(xiāng)同里,但一定屬于長社縣。 楊億墓既在陽翟,不可能跨界來而至?!皸顑|寺”準確的寫法是什么?是否與楊億家族有關聯呢?惟有期待更多的文獻與考古發(fā)現。 1│蘇東坡的遙望2│宋初忠武軍,所聞多笑談3│王嗣宗,角力贏來的文狀元4│王嗣宗遺令不分家,其孫王山民為何搬離許5│孫權后代宋初遷居許昌,一門三兄弟,兩個中了狀元6│人在許田,他被稱為“韓柳傳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