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兩個字,篆與刻,自然是既要篆,又要刻,合起來才叫篆刻,而之前講的字法、篆法、章法都屬于篆的部分,今天我們說說刻,也就是刀法。 所謂的刀法,就是指篆刻過程中,運刀鐫刻的特定方法或者技巧。 不管是之前如何說“七分寫,三分刻”,也無法掩掉刻的重要性,那怕只在篆刻中占“三分”,刀法仍然是篆刻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過去說篆刻之所以要拜師學習,就是因為刀法這一環(huán),很不易講清楚,老師往往經(jīng)過多較多的練習,有一些程式化的技巧,直接說給弟子,弟子因此得到“真?zhèn)鳌?,在自家刻印的過程中運用得力。而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達,很多名家的刀法在網(wǎng)上都能找到視頻,似乎找老師學印不那么必要了,只用把網(wǎng)上所有刻印的視頻找來,選擇其中跟刀法相關的,一段一段地看過去,細細體味,就能學到刀法。 但,遠不是那回事! 之前專門粗略地說過刀法,因為越來越多的朋友留言說,刀法太重要了,抽空細細說說刀法吧。今天試著說說,因為會比以前說刀法說得更細一些,所以今天叫:細說刀法。 要想通過文字描述,把操作性很強的刀法這個概念講清楚,不是個容易事,明知不可為而為,我顯然是夠膽大的,于是先列個提綱吧,今天說這三方面的內(nèi)容: 1、啥是刀法 2、如何運刀 3、如何提高 一、啥是刀法? 這是個最難講清楚的事兒,如同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篆刻人就有一千個對刀法的認識,在過去的篆刻教程里,刀法這個概念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我這里所說的,大致也只是我認為的刀法。 刀法就是把石頭上需要的地方去掉的方法。這就是我心中刀法的簡單概念,這也太老土了吧,但你想想這是不是很準確?不管是白文印,還是朱文印,去掉了不需要的,留下來需要的,就這么簡單,只要能刻得準確,刻得方便,能體現(xiàn)印稿內(nèi)容,并且提高了刻印效率,就算好的刀法,至于如何拿刀,如何用力,是細節(jié),甚至很多人有不同的方法(第二部分會講)。 但如何去掉不需要的地方,這個用刀方法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前人總結的太多了,清代周應愿(字公瑾,如果在印學著作里提到周公瑾,一定是說他的,不是說三國那個周瑜。)總結了“七刀說”,刀法分為七種刀法;清代許容干脆總結了“十三刀法”;清代姚晏又總結為“論刀十九說”……這些刀法因為數(shù)字太多,講得太細,反倒不易掌握。 我的意見,刀法總體上就只有兩種: 沖刀和切刀。 當然,如果考慮執(zhí)刀的角度,刀法還會分兩種,一種是中鋒刀,一種是側鋒刀,中鋒刀刀桿基本垂直于石面,側鋒刀則刀與印面的夾角小一些,與書法中的中鋒與側鋒概念大致相同。如果考慮完成一個線條所采取的運刀方向和次數(shù),則還可以把刀法分為單刀與雙刀(這兩種概念,前面那篇關于刀法的文章說過了,不再拆細舉圖。)。 以上說的這些是簡單意義上的刀法,而復雜意義上的刀法,可能還需要理解這些概念,即,我們在印稿中書寫和設計的書法性的、藝術性的、氣質(zhì)性的、風格性的因素,如何通過運刀,把這些內(nèi)容都體現(xiàn)在印面上,而這種體現(xiàn)的方法又能夠系統(tǒng)化地總結出來,成為我們下一次指導刻印的刀法理論,這種總結出來的具有指導意義的運刀方法,就是刀法。 這種意義上的刀法,除了自己體現(xiàn)出來的獨立審美價值以外,還需要體現(xiàn)前面我們說的字法、篆法、章法,并且這種刀法也跟我們的書法水平相關,不光是工藝角度的,還有藝術角度的。上升到這個層面的刀法更難理解,但,我們最終說的刀法,恰是這個層面的刀法。 二、如何運刀? 刀法的概念聽上去很繞口,理解這個概念也罷,不理解也罷,最終是我們要會運刀,會運用沖與切的刀法,把想表現(xiàn)的印面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來。 每個人對于刀法的具體把握都不一樣,比如用刀的力度用多大,用刀的速度用多快,甚至結合不同石頭的不同特性,刀法如何塑造不同的線條質(zhì)感等等,各人的體驗完全不一樣,但總歸還有法可循,我們分別舉切刀和沖刀用到極至的兩個大師的例子來說明。 把切刀用到極致的例子我們舉浙派的創(chuàng)始人丁敬,他承接朱簡的刀法精神,把碎切刀法用到極致之后,創(chuàng)造了風靡印壇百年以上的浙派印風。我們來看他的作品: (丁敬之?。?/span> (丁敬身?。?/span> 我們把丁敬的作品放大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線條上都有輕微的偏離線條的刀痕,而這種刀痕又在斷斷續(xù)續(xù)中向著筆畫的同一方向施刀,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特征是蒼古、樸素、稚拙,切刀更多體現(xiàn)金石意味。 具體的運刀方法是在刀角入石之后,用入石的刀角為支撐點,將部分刀刃向著線條發(fā)展的方向上強行壓入印石,壓入的刀刃短,稱短刀,或碎切,壓入的刀刃長,稱長切,它的動作周期就是切一下的動作完成,因為每次用力強行壓入的角度并不能保持完全統(tǒng)一,因此刀刃會偏離印文線條的方向,這種偏離又是微乎其微的,而每次這種微乎其微的刀刃與印文線條之間的夾角,在無數(shù)次有節(jié)律的切刀之后,又形成了統(tǒng)一節(jié)奏的長線條,因此,我們看切刀切成的線條,總是有豁豁丫丫的感覺,但線條的筆意并沒有間斷。 切刀因為刀刃的寬度有限,大致不會超過1.5厘米,那么,每一切,切出來的線條就不會太長,因此,用切刀表現(xiàn)出來的風格多是細膩含蓄的,而且因為兩個切刀動作之間有停滯,刻出來的線條大多蒼渾、古拙、遲澀,如下雨天的屋漏痕跡,垂垂而下,澀澀而直。 再說把沖刀用到極致的齊白石,他因為沖刀印風最終創(chuàng)立齊派,近代印人中,是絕對的大師。我們看一下他的作品: (淡泊寧靜) (人長壽) 齊大師不僅是沖刀,還是單刀沖,說不盡的爽利,說不盡的挺勁。 一般情況下,沖刀要表現(xiàn)的風格是婉轉(zhuǎn)流暢和勁爽的,雙刀刻出來的沖刀作品,兩邊光滑,給人的感覺是流暢的,沖刀更多體現(xiàn)書法意味。齊白石的沖刀則是單刀法的,放大之后,看上去一邊光,一邊毛。 沖刀具體的運刀方法是以一個刀角入石之后,向著線條所需的一個方向連續(xù)不斷地推刀,用刀刃切割石面,運刀的周期基本上是完成一個筆畫或一段線條。因為是向著一個方向連續(xù)推動,初入門新手會有推不直,線條彎等情況,加強練習后,就能克服,如果總是刻不直,大抵就是練習量不夠或總結的不及時。沖刀因為是向著一個方向連續(xù)推刀,因此方向感強,明確貼著線條推刀即可,速度、角度、力度都可隨心控制,因此出來的線條是勁爽、明晰、婉轉(zhuǎn)的。 沖刀既然是刀角入石后的連續(xù)推刀,那么,線條就可能是刻很長,在印面所限范圍內(nèi)可以盡情發(fā)揮。 沖與切,像人走路中的跑與走,當然還有沖切結合,還有不同的沖法,不同的切法,就像人在走路中的跳、蹦,躍等各種姿態(tài),當然,體現(xiàn)出來的印面風格也不一樣,人走路有多少種姿態(tài),刀法體現(xiàn)在印面上就有多少種姿態(tài),可能如芭蕾女皇巴甫洛娃一樣的優(yōu)雅,當然也可能像短跑名將博爾特一樣的迅疾,姿態(tài)各異的篆刻界因此多姿多彩。 至于轉(zhuǎn)角處的刀法,大多是在刻長刀之后,在筆畫轉(zhuǎn)角處,或者交叉處留刀,然后以入石刀角為支撐,再旋轉(zhuǎn)刀桿,以刀刃精確切刮留刀處的石料,得到想要的效果,所需的只是細心以及控刀能力。 三、如何提高? 回答這一條,其實就一句話:多練習。 如歐陽修所作《賣油翁》中所說的一樣,刀法練習是一個“無他,但手熟耳”,沒有別的竅門,這跟《莊子·養(yǎng)生主》里的庖丁解牛所述:“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刀法熟練之后的刀石相激之美,刀筆相生的意趣,都依賴于熟練二字。 但這并不是說,只要練就好,還有一些運刀的訣竅。這些訣竅是前人總結出來的,用以指導我們的運刀,或許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周應愿就在《印說》里說: “作書妙在第四指得力,作印妙在第三指得力。俯仰進退,收往垂縮,剛柔曲直,縱橫轉(zhuǎn)舒,無不如意。非真得力者不能?!?/span> 寫書法,第四指,即“格”筆用的無名指,刻印,第三指,指單鉤式(如上圖)執(zhí)刀法中,“格”刀的中指,指筆與執(zhí)刀不同,表現(xiàn)在靈活運用上,也不一樣,練習刀法時注意中指的靈活得力,自然控刀自如。這是周應愿的具體經(jīng)驗,當然,也經(jīng)過無數(shù)印人的檢驗,大家可以注意體驗一下。 馮承輝則在《印學管見》里說:
操刀盡可能讓刀身垂直印面,這是指中鋒運刀,經(jīng)過后世刀法的發(fā)展,現(xiàn)在側鋒刀也有人靈活動用,但初學者還是盡可能的中鋒運刀;落刀盡可能用力,使全部力量貫注刀鋒,以刀犁石;運刀則要盡可能靈活,靈活到完全自如,不用操心,例如駕駛汽車或騎自行車,完全自如就能操作,不須每次操作還要用心思慮變速檔桿的位置和腳踏板的位置。 強調(diào)中鋒的還有徐上達,他在《印法參同》里說:
甚至對于印面的效果,徐上達也作了相應的要求:
以上這些前人的經(jīng)驗,拿來指導初學者,應當很有價值,但決不可拘泥,要知道變通,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朱文都貴深,所有的白文都貴淺等等,要活學活用。 最后總結一下吧。對于刀法提高,大致就是這幾條: 1、帶著思考運刀。刀法練習是一件需要長期練習與體會的事情,需要一邊練習,一邊思考,帶著思考去體會每一次運刀的過程; 2、邊加大練習量邊總結。再多的思考也代替不了練習,游泳的高手指定是在水里練出來的,神槍手也需要子彈喂出來,刻印功夫,則主要是看你刻了多少石頭,除了天分因素之外,大部分技藝均是這個道理; 3、有機會就多看看前人的印面,特別是高手大師們的印面。注意體會他們刀法與印面表現(xiàn)的關系,結合自己的操刀過程,思考并總結出心得。 (【老李刻堂】之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