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15個名句原文及譯文,讓人讀后如夢方醒 1、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 摘自《禮記·雜記下》 解釋:君子有三個擔心:對于沒有聽到的(道理),害怕聽不到;已經聽到了,害怕學不會其中含義;已經學會了,害怕自己做不到。 2、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會學習的人,能使教師費力不大而效果好,并能感激教師;不會學習的人,即使老師很勤苦而自己收效甚少,還要埋怨教師。 賞析:此句闡明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勸勉人們學習要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習效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摘自《禮記·文王世子》 解釋:想要辦成大事,必定要慎始善終。 4、不興其藝,不能樂學。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如果不喜歡這種技藝,就不能心情愉悅地去學習它。說明只有具有興趣,才能主動去學習。 5、人非人不濟,馬非馬不走,土非土不高,水非水不流。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第五十四》 解釋:一個人沒有別人的幫助,就不可能成功;一匹馬沒有別的馬競爭,就不會快跑;筑土成臺而沒有土,土臺便高不起來;一泓池水,沒有別的水相激蕩,便成死水而流不起來。 6、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摘自《禮記·學記》 解釋:善長歌唱的人能夠使他人繼承其獨特的聲色,善于教育的人有能力使別人繼承他的胸懷志氣。本名句運用打比方的方法,以善歌者為例引出善教者,提出了檢驗“善教”的尺度——教育對象能否“繼其志”。闡發(fā)的道理有理有據,頗有層次,審視的角度也是客觀的。 7、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摘自《禮記·大學》 解釋: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則身體安適舒泰。 8、面譽者不忠,飾貌者不情 摘自《大戴禮記·文王官人第七十二》 解釋:當面奉承的人往往不忠實;掩飾面目的人往往沒有真情。 9、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摘自《禮記·祭義》 解釋:一切活著的東西都要死去,死后其體魄必然歸土,這就叫鬼。 10、君子慮勝氣,思而后動,論而后行,行必思言之,言之必思復之,思復之必思無悔言,亦可謂慎矣。 摘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第四十九》 解釋:君子思考問題要克服感情用事,考慮好再行動,論證后才去做。行動必須考慮符合計劃,符合計劃后必須考慮經得起檢驗,考慮經得起檢驗必須考慮到不會出現后悔的話,就可以說是謹慎了。 11、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摘自《禮記·雜記下》 解釋:寬嚴相結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國家的方法。 12、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 摘自《禮記·文王世子》 解釋:當老師的,以事例教導學生使他得到道德上的啟發(fā)。 13、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摘自《禮記·大學》 解釋:創(chuàng)造財富有一條原則:生產財富的人多,耗用財富的人少;管理財富的人勤快,使用財富的人適度;這樣,財富就會長久地保持充足了。 14、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摘自《禮記·祭義》 解釋:如果孝子對父母有深深的愛戴,心中就必然充滿和順之氣;·心中充滿和順之氣,臉上就一定會表現為和顏悅色;臉上有和顏悅色,則整個人的態(tài)度必定委婉柔順。 15、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 摘自《禮記·儒行》 解釋:上不臣事天子,下不事奉諸侯;性情慎靜而崇尚寬大,性格強毅而能從善如流,學問淵博而能服膺勝于己者。多讀圣賢之書,以磨練自己的品行氣節(jié)。即令是要把整個國家分給他,在他看來也不過是芝麻般的小事而不為動心,不會因此就出來稱臣做官。 #我要上微頭條##古籍##禮記# |
|
來自: 漫步之心情 > 《為人*青絲化雪大漠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