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文詩: 曾子有曰: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 天下無道,衡言不革;諸侯不聽,不干其土; 聽而不賢,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其禁, 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之邑,則秉德之, 士不讇矣.故君子也,不讇富貴,以為己悅, 不乘貧賤,以居己尊.凡行不義,則吾不事; 不仁之人,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吾與聚群; 鄉(xiāng)爾寇盜,則吾與慮.國有道則,突若入焉; 國無道則,突若出焉,如此謂義.君子義正, 正己正人,表率人民,非名非利,高山仰止, 景行則止.夫有之世,義也者災(zāi),曰仁者殆, 恭者不入,憤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於刑, 弗違則殆,於罪是故,君子措在,高山之上, 深澤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 老十室邑;是故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 過十室之,邑則下車,以為秉德,之士存焉.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下第56】 【原文】 曾子曰:"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土;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是以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不通患而出危邑,則秉德之士不讇矣。
【譯文】
曾子說:“天下有道的時候,君子和朝廷上下一心所以非常高興,志向相同;天下無道的時候,君子就以平靜的態(tài)度發(fā)言而不過份急切;倘若諸侯不聽從,就不進入他的領(lǐng)土;聽從而不重用,就不到他朝里為官;所以君子不犯禁令而進入別人的國境,也不因了共患難而離開危急的都邑,這樣,守德的士就不算嫵媚君主了。” 【注釋】讇:古同“諂”,諂媚 【原文】 故君子不讇富貴以為己說,不乘貧賤以居己尊。凡行不義,則吾不事;不仁,則吾不長。奉相仁義,則吾與之聚群;鄉(xiāng)爾寇盜,則吾與慮。國有道,則突若入焉;國無道,則突若出焉,如此之謂義。 【譯文】 所以君子不獻媚富貴的人而使自己得到喜愛,不羞侮貧賤的人而使自己顯得高貴。凡是行為不正當(dāng)?shù)?,我就不事奉他;不仁愛的,我就不尊重他。擁戴并輔助君王行仁義的,我就和他們相聚一起;親向賊盜的,我就替他們擔(dān)憂。國家有道,就很快的進入;國家無道,就很快的離開;這樣就叫著義。 【原文】 夫有世,義者哉,曰仁者殆,恭者不入,憤者不見使,正直者則邇於刑,弗違則殆於罪;是故君子錯在高山之上,深澤之污,聚橡栗藜藿而食之,生耕稼以老十室之邑;是故昔者禹見耕者五耦而式,過十室之邑則下,為秉德之士存焉。" 【譯文】 有時候,守義的人受到災(zāi)禍,推行仁的人遇到危難,恭敬的人不能進言,謹(jǐn)慎的人不被任用,正直的人會接受刑罰,不快離去就有被治罪的危險;因此君子就住在高山的上面或深澤的中間,采集橡栗和藜藿當(dāng)飯吃,或是從事耕作而終老于十戶人家的小邑;所以從前大禹看見五對農(nóng)人正在耕田,就據(jù)軾行禮,經(jīng)過十戶人家的小邑,就下車致敬,因為或許有守德的人在里面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