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拾遺>> 卷八 諸蔬部 諸筍 x干筍 x 綱目竹入苞木類,以筍附菜部,所載亦只苦竹、 竹、淡竹、冬竹諸筍,且于義類多未詳盡 。不知春、冬所出,性皆各別,鮮干諸品,味亦迥殊,則入經(jīng)絡(luò)主治,自不能合一。陳芝山食品真一筍譜及食纂所載較詳,頗近時(shí)尚,即取以補(bǔ)之。 春筍 筍譜∶其佳者曰豬蹄紅,冬月即生,埋頭土中,以鋤掘之,可三寸許,其味極鮮,甲 于他筍,未出土名豬蹄紅;若長(zhǎng)尺許,則其籜圓,故人名圓筍,亦名蚤筍,蓋冠諸筍而先出者。 味甘辛微寒,下氣養(yǎng)血,利膈消痰,化熱爽胃,解渴利水,療風(fēng)邪,止喘嗽。 毛筍 即茅竹筍,筍之大者。筍譜∶毛筍為諸筍之王,其籜有毛,故名。俗呼為貓筍者,非 也。大者重幾二十余斤,猶未出土,肉白如霜,墮地即碎,以指掐之,其軟嫩如腐,嗅之作蘭花香。毛筍大者,清明后方有,其出于臘月及正月者;形短小,籜亦有毛,土人名貓兒頭,食之多嘈心,然消痰之力,較勝他筍。味甘性平,利九竅,通血脈,化痰涎,消食脹,多食令人易饑。 鞭筍 即發(fā)于竹邊者,夏秋有之。其生于四月者,曰梅邊,蓋感梅雨濕蒸之氣,而生頗早,味淡肉硬,不如秋生者。筍譜∶邊筍,即毛筍之旁出者。方筍盛時(shí),生氣上升,筍皆豎;生氣既衰,根既橫生,盡其力可橫亙十余丈,至地之邊際,與竹之長(zhǎng)短相稱,謂之竹邊,故名邊筍。其狀類鞭,亦名鞭筍。地肥者軟嫩,長(zhǎng)尺許,其籜紫色而兼白,其味恬淡而鮮,其氣醇而有蘊(yùn)借,不類毛竹之精英盡發(fā)泄于外也。 味甘性寒,開胃利腸,消痰渴。 冬筍 即潭筍。沈云將食纂∶貓竹冬生筍,不出土者名冬筍,又名潭筍。 味甘溫(陳芝山宜忌云∶味甘性寒),利九竅,通血脈,治吐血衄血,及產(chǎn)后心腹痛,一切血 癥,食之肥白人(食纂)。消痰滑腸,透毒解酲,發(fā)痘疹;中諸筍毒者,生姜、麻油解。小兒 及脾虛者,多食難化(食物宜忌)。痘疹不出,采未出土冬筍煮粥食,即有生發(fā)之意(不藥良 方)。 青筍 即青竹筍。竹細(xì)小,故出筍色青。山間遍地有之,系野竹所生筍也,即時(shí)下俗呼水竹 者是也。(胡承謀湖州府志∶天目出筍干,其色綠,聞其煮法∶旋湯使急轉(zhuǎn)下筍,再不犯器,即綠矣。) 味甘,止肺痿吐血鼻衄,治五痔并妊娠(食纂)。 青筍干 即青竹筍鹽湯煮曬干者;出杭臨安天目者最佳,色如鸚哥綠,有尖上、尖球子、二尖等名。 味咸甘,性平,爽胃消痰。 鹽筍干 以春筍鹽湯煮曬而成,有泥黃、烏尖、直腳等名。 味咸甘,性平,行氣清痰。 衢筍干 以筍用鹽湯煮熟熏干而成。 味咸甘,性平,利膈化痰。 羊尾筍干 主治同。 處筍片 俗名素火腿,以毛筍微腌湯煮熏干而成。 味甘微咸,性平,利血消痰。 綠筍片 即玉版筍,以毛筍淡煮曬干者。浙、閩、江西多有,有草鞋底、蝴蝶尖、玉版等名 謂之闊綠,有名泥里黃者尤美。 味甘性平,治實(shí)喘消痰。張石頑云∶干筍淡片,利水豁痰,水腫葶藶丸用之。 |
|
來(lái)自: 笑問(wèn)客從he處來(lái) > 《本草綱目拾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