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車展的熱潮剛過去,慕尼黑車展紛至沓來,很難想象,在BBA主場的異國他鄉(xiāng),中國品牌也能復制在本土車展的盛況。 據統計,相比于上一屆慕尼黑車展的參展規(guī)模,今年慕尼黑車展,中國企業(yè)的參展數量幾乎將近2021年時的兩倍。數據顯示,今年慕尼黑車展上有近50家中國企業(yè)參展,約占總參展企業(yè)的7.4%。 從具體的參展企業(yè)來看,不僅包括比亞迪、上汽、阿維塔、賽力斯、小鵬汽車、零跑汽車等多家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而且諸如寧德時代、欣旺達、億緯鋰能等動力電池供應商,以及地平線、億咖通、輕舟智航等智能汽車軟硬件供應商,也悉數到場。 1 喧賓奪主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本屆慕尼黑車展似乎迎來了“黃昏”時刻——從法蘭克福到慕尼黑,這個德國最大車展已大幅“縮水”。整車廠商中,人們較為熟知的通用汽車、豐田汽車、日產汽車、現代汽車、沃爾沃、法拉利等知名品牌都了無蹤影。 撐起車展的,一半江山主要是寶馬集團、奔馳汽車、大眾汽車集團、奧迪公司、保時捷、賓利和雷諾汽車等歐洲企業(yè),尤其是德國本土品牌。另一半江山則屬于以比亞迪為首的9家中國品牌。 除了德系豪強和中國車企,美系的特斯拉、福特和 Lucid 也參與了慕尼黑車展,通用則缺席,美系的關注度由特斯拉撐起七八成。 特斯拉帶去了 Model Y 和新款 Model 3;福特展出了探險者 EV,并確認新車延遲量產的消息;Lucid 發(fā)布了一款歐洲特供版 Air Midnight Dream Edition 限量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本田豐田、現代起亞均缺席此次慕尼黑車展,不過起亞 EV9 出現在了現代摩比斯的展位中。而歐洲車企中,除了德系豪強,沃爾沃、捷豹等品牌也沒有參展,本土巨頭 Stellantis 集團旗下十五個汽車品牌,唯一一個參展的品牌是歐寶。 縱覽下來,我們發(fā)現,中國車企在慕尼黑車展上收獲了很多視線,甚至有點「喧賓奪主」的意思。對中國汽車品牌而言,這無疑是值得慶祝的事情。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并不是參與了歐洲車展,就真正走進了歐洲市場。中國品牌真正成為全球性汽車制造商,成為大眾、豐田或奔馳、寶馬這樣的品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 中國聲音 對于中國車企而言,想要占領歐洲市場并不是一件易事。 一方面,由于歐洲市場本土化品牌認可度和忠誠度較高,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還并不完善,歐洲市場也是一個極難攻克的市場。目前中國汽車品牌中,進入歐洲市場的僅有比亞迪、領克、蔚來、小鵬及極氪等品牌。 歐洲用戶對于中國品牌以及整個智能電動車產品類型的接受度,并不高。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推廣宣傳電動汽車時,需要在德國這邊完善充電網絡。另外,德國的電價很貴,當地消費者使用電車的成本會更高,這些因素也會影響中國汽車的市場(拓展)。 這實際上不僅是中國汽車品牌需要面臨的問題,對于大眾、奔馳、寶馬等德國本土品牌來說同樣如此。雖然德國車企在車展上帶來的絕大多數都是最新的電動車產品,但是在大街上,能看到的電動車比例非常低。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的轉型大趨勢推動下,如今歐洲本土車企也在大力推動電氣化的發(fā)展。在本屆慕尼黑車展上,包括BBA及大眾均帶來了其在電氣化領域的最新技術成果和產品。伴隨著本土車企逐漸穩(wěn)步轉型,中國新能源企業(yè)想要占領歐洲市場,仍然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 慕尼黑車展上的「中國聲音」很多,從車企們的活躍度和輿論場的討論度來看,這一場國際車展幾乎快要變成一場「中德車展」。中國車企展現出新實力,留下了新印象,甚至可以說帶給慕尼黑一些不小的震撼。就「中國汽車行不行」這個話題,已經有了一些側面的印證。 但同時,我們也要承認,中國車企還沒有建立「統治力」,而燃油時代的全球大廠已經快要完成「大象轉身」。BBA 們正在角力信息效率與能源效率,研究 800V、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軟件系統等等,而且已經有了系統架構。雖然 2024 年到 2027 年有些遠,但是站在 2023 年的當下來看,最快明年量產的 MMA 平臺新車,仍然有可能成為一個全新的錨點。
圖|網絡 文|豆豆 編輯|豆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