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譚(東漢)《新論》卷3求輔詩解3求取輔佐之術(shù)既得又有大難三止善二賢士不阿 題文詩: 言乎求取,輔佐之術(shù),既得之又,有大難三, 而止善二.為世之事,中庸者多,大材者少, 少不勝眾,一口不能,與一國訟.持孤特論, 干雷同計,以疏賤處,逆貴近心,則萬不合, 此一難也.夫建踔殊,為非常乃,世俗所不, 能見又使,明智圖事,與眾評之,亦必不足, 此二難也.既聽納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 饞人隨而,惡之君即,中道狐疑,或使言者, 還受其尤,此三難也.智者盡心,竭言為國, 造事眾間,之反見疑,一不當合,遂被譖訴. 雖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材能之士, 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一興起,既幸得之, 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若仲尼,猶且出走, 此二止善.故非君臣,致密堅固,割心相信, 動無間疑.猶若伊呂,之見用也,傅說通夢, 管鮑信任,則難以遂,功竟意矣.又說之言, 甚多端其,欲觀使者,則以古賢,輔厲主欲, 間疏別離,則以專權(quán),危國論之.父子至親, 而人主有,高宗孝已,之讒及景,武時栗衛(wèi), 太子之事.忠臣高節(jié),時有龍逢,比干伍員, 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事曷可為, 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效,可以觀覽, 亦可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時遇合, 皆欲上與,賢侔垂榮,歷載安肯,毀名廢義, 而為不軌,之惡行乎?魯連解齊,趙之金封, 虞卿捐萬,戶與國相,乃是樂以,成名肆志, 豈復干求,便辟趨利?覽諸佞邪,背叛之臣, 皆小辨貪,饕之人也,大材莫有.由是觀之, 世間高士,材能絕異,者其行親,任亦明矣. 無道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聽納,施行其策, 雖廣知得,亦終無益.賢士剛正,特立獨行. 【原文】 反見疑,一不當合,遂被譖想[38] (想恐訴) 。雖有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興起,既幸得之,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有若仲尼,猶且出走,此二止善也。 要說求取輔佐君主治國之人的方法,即使君主能夠得到這些人才,在發(fā)揮其作用方面又有三大難題和兩種不能始終信任賢輔的情況。為國家辦事的官吏,中等之人多,而具有高超才能的人少。少數(shù)則不能制服多數(shù),一人之口不能與一一國之人爭辯,抱持著獨特非凡之論,而去觸犯眾口一辭的觀點,憑其疏遠低賤的地位,而去違背權(quán)貴近臣的意愿,則是萬萬不能相融的,這是一難。 建立卓越殊特的功績,做不同尋常的事情,這是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又使明智之人去謀劃處事,而讓眾人去評論,其結(jié)果也必定不會充分準確,這是第二難。君主既然已經(jīng)聽取諫言而有所施行,但事情還未等到成功,進讒言的小人就隨即誹謗他,便會使君主中途產(chǎn)生懷疑,有時還會使進言者遭到君主的怪罪,這是第三難。 有才智的人盡心竭言來為國家辦事,而眾人從中挑撥離間,那么他反而會遭到懷疑,如果其意見稍不合宜,就會被讒毀誣陷,即使有十條輔佐的良策,也會因-次惡意的離間而被棄之不用。這是第一種不能始終信任賢輔的情況。有才能的人往往被世人所嫉妒,遇到明君,才會被啟用,君主已經(jīng)幸運地得到了他,又重新聽從眾人的意見,而不讓他參與知曉,即使是像孔子那樣的圣人,也依然會離去。這是第二種不能始終信任賢輔的情況。 【原文】 [40] 伊、呂:伊,伊尹,商湯大臣,名伊,一名摯,尹是官名。呂,呂尚,姜姓,名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姜尚窮困年老,釣于渭濱,文王出獵,遇之,與語大悅,日:“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稱太公望。后佐武王滅殷,封于齊。 [47] 設:疑作“讒”。 [50]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因?qū)掖蝿裰G紂王,被剖心而死。《史記. 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shù)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日:'為人臣者, 不得不以死爭?!藦娭G紂。紂怒日:' 吾聞圣人心有七竅?!时雀?,觀其心?!?br>[51] 伍員:即伍子胥,本為春秋楚國大夫。楚平王殺其父伍奢、兄伍尚,伍員經(jīng)宋鄭入?yún)牵H廬奪取王位,整軍經(jīng)武。不久,攻破楚國,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吳王夫差時,因力諫停止攻齊,拒絕越國求和,而漸被疏遠。后夫差賜劍命自殺,并以鴟夷革盛其尸浮于江上。 【譯文】 所以,如果不是君臣關(guān)系密切堅固,竭誠相待,彼此信任,對任何舉動都不會有懷疑,就如伊尹、呂尚受到重用,像傅說出現(xiàn)在殷高宗的夢中而被啟用,如管仲和鮑叔牙那樣彼此信任,那么就難以建立功業(yè)、實現(xiàn)愿望了。再者,人們所說的言辭,也是各種各樣。想觀察受命聘用的臣子,人們就用古代賢輔的例子來勉勵君主;想離間疏遠君臣的關(guān)系,人們就用專權(quán)危害國家者的先例來評論他。世上父子關(guān)系是最親的啊,但君主中尚有殷高宗武丁聽信讒言逼死其子孝己,以及漢景帝廢掉栗太子、漢武帝逼死衛(wèi)太子的事情。忠臣高節(jié)之士,當年也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的變故。這類情況很多,不能全都記下來。那么事情還怎么做呢?常人又怎能容易明白呢?即使如此,考察前代已經(jīng)發(fā)生之事的效驗,可以審視明察,也可引以為戒。 那諸多道德高尚、才能杰出之人,遇到合適時機,得到君主信任,都想盡力向上和先賢看齊,從而流芳百世,怎么肯毀壞名節(jié)、放棄道義,而去干不合法度的壞事呢?至于魯仲連放棄齊國的封官和趙國的賞金,虞卿拋棄萬戶侯和國相之位,乃是他們以成就名節(jié)、盡顯其志向為樂,又怎會摧眉折腰去追求功利呢?縱觀那些奸佞背叛之臣,都是巧言狡辯、貪得無厭之人,沒有一個人是具有大才能的。由此看來,世上那些志行高潔、才能不凡的人,他們的德行可以被君主信任則是很明顯的了。那些無道的昏君卻懷疑他們,如果對他們的建議不能聽從采納并去施行,那么高士們治國的良策即使再多,可知君主得到了也終無用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