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古徐國 周朝時期在以泗縣、泗洪為中心地區(qū),曾長期存在一個強大的古諸侯國——徐國,這個諸侯國可追溯到夏禹時期。當年,伯益因輔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被封于徐(今山東郯城一帶),其后經(jīng)歷夏商周三代,都是強大諸侯國之一,到周穆王時臣服于周。徐國在東夷中是最強大的,它曾參與以武庚為首的殷商殘余貴族叛亂,抵制周公旦東征,徐國的駒王起兵直接攻周,一直打到黃河邊。徐的后人為“先君駒王,西討濟于河”而自豪。徐國中心區(qū)域早期在山東郯城一帶,后期遷至泗縣、泗洪一帶(現(xiàn)泗洪縣有徐城遺址)。徐國在西周時期為東夷最大的國家,徐偃王時期最為強盛,疆域擴大魯南、蘇北、皖北、皖中、江淮等地區(qū)。彭城因徐國而改名徐州。 周穆王封徐族首領(lǐng)徐子誕為伯,是為徐君偃。在泗縣疏導(dǎo)河道時,徐君偃曾挖出一副紅色的弓箭,認為是天賜祥瑞,遂稱王,號為“偃王”,徐偃王英明能千,好行仁義之道, 以禮儀治國,國力迅速強盛,東方諸夷三十六國前來歸服。周穆王十三年,穆王西巡,徐偃王乘機率諸夷反周,并滅掉周天子所分封的魯?shù)戎T侯國。周穆王命造父伐徐,徐偃王不忍與之廝殺,傷害人民,退走彭城北武原東山(今邳州市戴莊鎮(zhèn)依宿山),最后,失敗而自殺。徐偃王死后,周穆王又封徐偃王的子宗為徐子,都彭城,繼續(xù)治理徐國。春秋時期,徐國在強大的吳、楚擠壓下,國勢漸衰,最后滅于吳國。吳國滅亡后徐地屬越,越亡后屬楚。據(jù)研究,吳越統(tǒng)治期間,泗縣曾建有一個小諸國——杞國。 徐國從公元前21世紀建國到公元前512年滅亡,共約44代君王,歷史長達1649年。 古徐國《國君世系表》
滅國之后
徐偃王的故事 徐偃王,嬴姓,徐氏,名誕,西周時徐國第32代 國君王,生于公元前992年,卒于公元前926 年,東夷盟主。 徐偃王好行仁義, 前來歸順的東夷國家有四十多個。周穆王巡視各國,聽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國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者 數(shù)萬?!逗鬂h書東夷傳》稱,徐國地方五百里,向其朝貢的三十有六國,曾聯(lián)合九夷伐周。穆王因其勢大,承認其東方霸主,后為楚敗。在戰(zhàn)爭與和平之間,選擇了仁義避戰(zhàn),其事載《竹書紀年》《后漢書》《尸子》《博物志》《路史》諸書。徐偃王僭越“伯”位而稱王之后,實質(zhì)上是與周天子分庭抗禮。作為徐國的代表人物, 徐偃王當之無愧是徐國文明史的奠基人、開拓者。徐偃王還是中國人工運河的首創(chuàng)者。 出生之迷 按《述異記》里的記載,徐偃王應(yīng)該出生于彭城,彭城,是古徐國所在地。徐國國君夫人生下了一個大肉球,扔在了野外。徐君或說徐國有一條叫后蒼(有書曰鵠蒼)的狗,把他銜了回來。狗將其暖出,是一男嬰,即偃王。 仁義治國 徐國在徐偃王仁政的治理下,國力日趨強盛,來朝貢者也日益增多。東方各諸侯一方面受周天子之令,聽從盟主的領(lǐng)導(dǎo);一 方面也覺得徐偃王講仁義,是一位不錯的國君,跟著他有安全感,所以“贄玉帛死生之物,朝于徐”。 八方朝貢 徐國到了徐偃王時期,由于偃王治國有方,素以仁義聞名于世,因此徐國五谷豐登,人民安居樂業(yè),國力不斷增強,來朝貢者日益增多,統(tǒng)治的范圍也越來越大。據(jù)史料記載,當時各地來朝者“三十有六國,地方五百里”,范圍涉及到淮河、泗水流域的蘇、魯、豫、皖的部分地區(qū)。 季札獻劍 季札奉命出使魯國,接著又訪問齊,魏、晉諸國,途經(jīng)徐國時,因平時聽聞徐君仁義,前去拜訪。當季札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yè),五谷豐茂,心中不禁略暗稱贊:君素以仁義著聞,果然名不虛傳,今得見矣。于是拜見徐君,傾吐仰慕之情。徐君默視著李札端莊得體的儀容與著裝,突然,被他腰間祥光閃動的佩劍吸引往了。徐君雖然喜歡在心里,卻不好意思表達出來,只是目光時不時地瞄一瞄劍。季札看在眼里,內(nèi)心暗暗想道:等我辦完事情之后,一定要回來將這把佩劍送給徐君。怎料世事無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的時候,徐君卻已經(jīng)過世了。季札來到徐君的墓旁,內(nèi)心有說不出的悲戚與感傷。他望著蒼涼的天空,把那柄長長的劍,掛在了樹上,心中默默地祈禱:您雖然已經(jīng)走了,我內(nèi)心那曾有的許諾卻常在。希望您的在天之靈,在向著這棵樹遙遙而望之時,還會記得我佩著這把長長的劍,向你道別的那個時候。季札默默地對著墓碑躬身而拜,然后返身離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