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說:“先天之學(xué),心也;后天之學(xué),跡也。”正因如此,在現(xiàn)代學(xué)者眼中,邵雍被劃歸到了“唯心主義”一類人當(dāng)中。其實(shí),這是一種誤解,在古人的觀念中,是沒有“唯心”和“唯物”的區(qū)別的,他們秉持的是“心物一元”。 心物一元,是指物質(zhì)和意識不存在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問題,兩者在根本上是沒有分別的。換言之,無論是所謂的物質(zhì),還是所謂的意識,究其內(nèi)在本原只有一個。這個“一元”,非心非物,卻又即心即物,無論是心或物,都是“一元”所呈現(xiàn)的跡象。 如果把這個“一元”比喻為一枚硬幣的話,那么“心”和“物”相當(dāng)于硬幣的兩面,兩者都是“一元”體現(xiàn)。同一個東西之所以有這么多個名稱,原因在于命名者是從硬幣的哪一面理解和認(rèn)識的。 中國古人多從“物質(zhì)”的一面去理解,無論是《周易》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還是《道德經(jīng)》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都著重強(qiáng)調(diào)“一元”的生機(jī)和動力,而來自于域外的佛教則側(cè)重“精神”,因此就有了本心、自性、真如、圓覺、佛性等等名稱。 其實(shí),叫什么名稱無所謂,我們只要知道這些千奇百怪的名稱,都是指的一種東西就行了。 邵雍說:“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將三者等量齊觀,儒道佛三教合一,顯然,邵雍深諳其中的道理。 邵雍先天易中的“心”,也稱“天心”,或者“天地之心”,其所指既非人的心臟,也不是人的思維意識,而是類似于佛家“本心”、“自性”之類的概念。為了避免讓人詬病抄襲佛家,邵雍在儒家經(jīng)典中尋找到了依據(jù)。
《易傳·彖傳上》:“復(fù),其見天地之心乎?”。 復(fù)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一陽居下,五陰居上,成語“一陽來復(fù)”的典故就來源于此。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 此方如不信,更請問庖犧。 邵雍著名的《冬至吟》,詩中提到的“天心”,就是《周易》中提到的“天地之心”。至于“復(fù)卦”、“天心”怎么和“冬至”、“一陽初動”聯(lián)系在一起,看看伏羲六十四卦圓圖,就會明白。復(fù)卦之所以可以“見天地之心”,就在于其所蘊(yùn)含的“一陽初動”之意,因此《周易》中的“天地之心”,是指宇宙生生不已的生機(jī)和原動力。當(dāng)然,先哲以“心”為其命名,同樣也隱含著這樣的思想:宇宙中存在著一種深微的主宰力量,就像人心對身體的掌控一樣,能夠主導(dǎo)和控制宇宙的運(yùn)行方向。這種主宰力量到底是什么,是自然?是神靈?沒人說得清楚。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信仰,而不是真相。雖然從邵雍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找不到接觸佛學(xué)的記載,但阿偉哥總疑心邵雍的“天心”思想是從佛家,尤其是禪宗那里得到了啟發(fā)。在邵雍的哲學(xué)中,天心和人心本無二致,之所以產(chǎn)生天壤之別,就在于“物”與“我”。按照邵雍的說法就是:“以物觀物,性也;以我觀物,情也。性公而明,情偏而暗”。按照六祖慧的說法就是:“不悟本性,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span>以我觀物,就是“不悟本性”,則天心人心各異;以物觀物,就是“一念悟時”,則人心天心不二。邵雍說:“夫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后而知之也。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觀物”的方法,邵雍列舉了三種:觀之以目、觀之以心和觀之以理。觀之以理,是觀之以物之理,也就是所謂“以物觀物”。以物觀物的反面是以我觀物,換言之,以物觀物的關(guān)鍵是“無我”,也就是完全擯棄主觀的思維和意識,達(dá)到“無我”的狀態(tài)。顯然,邵雍的“以物觀物”的“觀”,是不依賴感官和意識的“觀”,是消滅主客體差別的“觀”。很多朋友可能要糊涂了,無我的“觀”,不依賴感官和意識的“觀”,是什么樣的“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老子將宇宙的本原稱為“道”,把對“道”的認(rèn)知過程稱為“觀”。顯然,老子的“觀”絕不是建立在感官和意識的“觀”,否則也不會說“道可道,非常道”了。在老子看來,“道“是不可道的”,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是“不可思議”。佛教唯識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眼耳鼻舌身意為前六識;第七識稱末那識,是前六識的根,由于末那識執(zhí)有我相,使得前六識為相所縛而產(chǎn)生我執(zhí),不得解脫;第八識稱阿賴耶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故又稱藏識,又因其含藏生起萬法的種子,故也稱種子識,它是一切有情眾生的真心本性,是一切現(xiàn)象的根源。“觀之以目”,是指建立在眼耳鼻舌身“五識”上的認(rèn)知;“觀之以心”,是指建立在“意識”和“末那識”之上的認(rèn)知,這些認(rèn)知,都是人類的日常認(rèn)知,不過,在邵雍看來,這些都不是“天下真知”。理、性、命,才是邵雍所謂的“天下真知”,而獲得“天下真知”的正確方法是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按照佛家的說法就是關(guān)閉“六識”、徹底“無我”,認(rèn)識到自身的“本來面目”。當(dāng)然,在邵雍看來,做到這些,人心也就等同于天心,一滴本心也就融入到了阿賴耶識的大海當(dāng)中,也就達(dá)到了成佛作祖的境界了。喜歡,就到我的公眾號看看
阿偉哥只把真正的干貨給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