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散濕方,是中醫(yī)四平診療體系的四大普方之一,主要用于治療人體的各種濕氣,是臨床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方劑組合。本章節(jié),我們來認識一下散濕方。 水濕,大自然的恩賜! “醫(yī)生,你幫我看看體內有沒有濕氣,該怎么調理濕氣?”這是門診中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它反映出濕氣疾病的普遍性,以及濕氣疾病的復雜性。與其它三個方劑不同,散濕方是濕性疾病方劑的綜合體,其治療既強調精準性,也強調聯合性。 濕性疾病,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太陽濕痹、三焦水濕和臟腑濕熱。 太陽濕痹太陽濕痹,主要是指太陽系統的濕邪留存,從而出現的以周身困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類型。太陽濕痹,核心臟腑是膀胱與小腸,涉及肺脾,從傷寒六經的角度看,包括了太陽系統與太陰系統。 臨床中,把太陽濕痹分為寒濕與風濕,寒濕偏重于太陽系統,風濕偏重于太陰系統。 寒濕偏重于肺,壅塞于鼻,可以選用吹鼻法或者宣肺祛濕法;寒濕偏重于膀胱經,可以選用麻黃加術湯。風濕偏重于太陰之表,選用麻黃杏仁薏仁甘草湯;濕兼有氣虛(脾肺),使用防己黃芪湯;濕兼有陽虛(小腸),選用桂枝附子湯或者白術附子湯;濕兼有氣虛陽虛,則使用甘草附子湯治療。 三焦水濕三焦水濕,主要是指三焦對于水濕代謝異常,從而出現的各種水濕留滯不去的濕性疾病。為了體現水濕治療的系統性,我們把三焦水濕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歷節(jié)四大類。 風水,多數是外感風邪,風與水結,從而形成的一類疾病。若是偏于寒,使用防己黃芪湯,若是偏于熱,使用越婢湯。皮水,是多種原因導致的水留皮下,從而出現的一類水濕疾病。若是以實為主,使用越婢加術湯,若是以虛為主,使用防己茯苓湯。 正水、石水,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礎是三焦?jié)裥凹嬗嘘柼?,即少陰陽虛有寒,從而出現水濕之邪滯留的情況。正水偏重于肺系統、石水偏重于肝系統,這是二者治療時的側重點所在。 黃汗歷節(jié),二者共同的病理基礎是體內濕熱內存,不同之處在于一個側重于腫、一個側重于關節(jié)痛。黃汗根據發(fā)病情況不同,可以選用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歷節(jié)則根據發(fā)病特點,選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 臟腑濕熱臟腑濕熱,主要是指以五臟為核心形成的一種濕病,因為發(fā)病時間的慢性化、濕邪不化的熱性化,故而容易形成濕熱,故稱臟腑濕熱。臟腑濕熱與太陽濕痹、三焦水濕,三者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臟腑濕熱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臟腑濕熱,可以依據傷寒六經,分為六大類,即太陽濕熱、太陰濕熱、少陽濕熱、少陰濕熱、陽明濕熱、厥陰濕熱。太陽濕熱,主要是指五苓散證;太陰濕熱,主要是指枳實導滯丸證;少陽濕熱,主要是指溫膽湯證;少陰濕熱,主要是指達原飲、三仁湯證;陽明濕熱,主要是指梔子豉湯證;厥陰濕熱,主要是指承氣湯證。 六經三十六方診療體系 臨床中治療濕邪疾病,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進行三大分類,確定濕邪屬于太陽濕痹、三焦水濕與臟腑濕熱的哪一類。第二步,進一步細化,明確濕邪屬于三大分類中的哪一個證型。第三步,綜合治療化,探尋思考治療方劑能否覆蓋目前濕邪分類及證型,是否應該進行方劑的進一步綜合加減。 濕邪疾病三大分類,二十二大證型,完全覆蓋了臨床中可以見到的各類濕邪;通過濕邪治療的標準三步法,我們則可以正確進行濕邪疾病的治療。 感謝支持作者新作 |
|
來自: 黃氏中醫(yī) > 《低熱!高熱!痰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