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圖,帶你了解杜甫一生 杜甫,我們并不陌生,字子美,號杜陵野老。其人被稱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其詩作風格為“沉郁頓挫”。我們學過他很多的詩篇,如:《絕句》、《江畔獨步尋花》、《望岳》、《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石壕吏》等。 但這些詩歌的寫作順序是什么?寫作這些篇目時,杜甫又在經(jīng)歷些什么? 一張圖,帶你了解杜甫一生—— 杜甫的一生,可以細劃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童年階段 第二階段:青年壯游 第三階段:困食長安 第四階段:陷賊與為官 第五階段:漂泊西南 我們先看前三個階段: 一、童年階段 我們有圖可了解到,杜甫可謂出身官僚家庭(但是到杜甫這一代,家族已漸趨衰落),家學淵博。他本人也以“吾祖詩冠古”而自傲,他也曾諄諄告誡其兒子宗武:“詩是吾家事?!币驗樗枪倩录业暮⒆?,所以在小時候是見過世面的;“一日上樹能千回”,可見童年時代的杜甫,也是活潑健壯的。 二、青年壯游 南游吳越(杭州、蘇州等),又返回洛陽參加進士科考,結果名落孫山,但當時作為“官二代”的他,并未放在心上,而是繼續(xù)出游?!胺攀廄R趙間,裘馬頗清狂”,落榜的第二年,他就又開始出游,足跡遍及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快意生活。詩歌《望岳》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青年杜甫在《望岳》中借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fā)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這種胸懷天下的理想伴隨杜甫的一生??墒巧畈]有眷顧這位才華橫溢有遠大志向的年輕人。 三、困食長安 天寶六年,34歲的杜甫再次應試,宰相李林甫懼其奸惡被士人揭發(fā),在其操縱下,應試者全部未被錄取,李林甫卻上表稱賀:野無遺賢。這次考試的失敗對杜甫是一個沉重的打擊,為了謀取官職、解決生計問題,他開始向達官們投詩獻賦,以求賞識。 后來,杜甫在皇帝祭祀大典時,冒險投了三篇《大禮賦》,終被玄宗看中,給他“待制集賢院”,然而最后,并沒有給他任何官職。這時,他的父親去世,經(jīng)濟來源完全斷絕,生活每況愈下。 在個人命運遭遇挫折之外,杜甫敏銳地感受到國家命運的危機。他漸漸游離了浪漫主義詩壇,開始傾向于寫實——冷靜觀察社會,努力探索社會病根。這時候他創(chuàng)作了《兵車行》《麗人行》等優(yōu)秀作品。 杜甫在長安求仕十年,終于得到河西縣尉一職,但他并沒有接受,因為這一職務需要拿著鞭子、刀槍棍棒,到處去征民夫,到處去征稅。杜甫根本不忍心做這樣的事,因為當時的他反對戰(zhàn)爭,反對橫征暴斂。 后來接受了看管倉庫的參軍一職。得到官職后不久,他返回奉先探視家小,一路看到官府盡情享樂,百姓卻饑寒交迫,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幼子已被活活餓死,更是心如刀割。于是寫下作品《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第四階段:陷賊與為官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杜甫也逃離長安。七月,肅宗即位,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757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春望》《月夜》等傳誦千古的名作。 逃出長安后的杜甫繼續(xù)投奔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但不久因為直言上諫好友房琯而觸怒肅宗,不得重用。在這一時期,寫有《北征》《羌村三首》。后因房琯被貶,與之關系密切的嚴武,包括杜甫都貶外任,杜甫被變?yōu)槿A州司功參軍,從此,永遠離開了長安。 在他由洛陽回華州的路上,深入民間,目睹廣大人民慘痛生活,于是寫下了不朽之作《三吏》《三別》。 第五階段:漂泊西南 因關東大旱,杜甫有華州前往秦州。當時,杜甫的幾個弟弟正分散在戰(zhàn)亂之中的山東、河南一帶,由于戰(zhàn)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詩歌《月夜憶舍弟》就反應了他當時真實的思想感情。 之后,杜甫從秦州又到同州,再到成都,終于在朋友的救濟下,在浣花溪畔蓋了一所草堂。過了一段較為安穩(wěn)的日子,此間創(chuàng)作了《江畔獨步尋花》、《絕句》等。不料,到了次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lián)想到戰(zhàn)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 762年,因避戰(zhàn)亂,杜甫到了梓州。763年,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消息,不禁驚喜欲狂,手舞足蹈,沖口唱出七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钡鸥Σ]能回到洛陽,直到第二年,好友嚴武才把他接回草堂,舉薦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后人稱為杜工部,但不到半年就辭職。當年四月,嚴武去世,失去庇護者,杜甫不得不離開草堂繼續(xù)漂泊。在夔州,他過的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生活。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加之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去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似的壓在他的頭頂,他為派遣抑郁獨自登高,寫下來曾被稱為七律詩之冠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離開夔州,沿江東下,到達岳陽,在登上岳陽樓時,發(fā)出沉痛的感慨,寫下作品《登岳陽樓》。之后,杜甫過洞庭,抵潭州,又至衡州投奔韋之晉,結果到衡州時,才知韋已調(diào)任潭州,復返潭州時,韋已病卒。這一番,杜甫一家就一直住在一葉扁舟之中。 770年,潭州戰(zhàn)亂,59歲的詩人又一次攜眷逃難,欲投奔彬州舅氏,遇大水,挨餓被困,折回潭州,最終病倒在行往岳陽的破船中,寫下了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靈柩殯于岳陽。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這本是他對李白遭遇的不平之鳴,竟然也成了他自身命運的寫照。四十余年后其孫從岳州將其尸骨請回老家偃師首陽山下。 杜甫一生,基本上沒有做什么像樣的工作。他在體制內(nèi)、在皇帝身邊干活的時間,整個加在一起不到三年。剩下大量的時間要么在逃亡,要么在接受朋友的接濟。人世對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嗇、那么荒涼;而他對人世卻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熱情、那么慷慨、那么豐美。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人有個人的悲慘遭遇,想到天下寒士水深火熱的苦難生活,并產(chǎn)生了甘愿為天下窮苦人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強烈愿望。 文學大師余秋雨曾評價杜甫: 中國從來沒有一個文人,像杜甫那樣用那么多詩句告訴全社會,苦難存在的方位和形態(tài),苦難承受者的無辜和無奈……中國文化因為有過了杜甫,增添了不少善的成分。 最后引用 別林斯基的一段話結束本篇文章—— 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