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ねつ岵桑‵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 – 1900 年)是19 世紀的德國哲學家和語言學家。他被認為是存在主義運動的重要先驅(盡管他并沒有完全落入任何特定的學派),他的作品在 20 世紀的大陸哲學和分析哲學傳統(tǒng)中產生了廣泛的二手文獻。他挑戰(zhàn)了基督教和傳統(tǒng)道德的基礎,著名地斷言“上帝已死”,導致無神論、道德懷疑論、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通常是合理的)指控。他獨創(chuàng)的“權力意志”作為人類的主要激勵原則,“超人”作為人類的目標,“永恒回歸”作為生命評價的手段,都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爭論和爭論。.多年來,他在健康不佳和經常劇烈的身體疼痛的情況下進行了大量而深刻的寫作,最終屈服于嚴重的精神疾病。他的許多作品仍然存在爭議,并且對相互矛盾的解釋持開放態(tài)度,他獨特的挑釁性和格言式的寫作風格,以及非傳統(tǒng)且經常投機的思維過程為他贏得了許多敵人和極大的贊譽。然而,他肯定生命的思想?yún)s啟發(fā)了文化生活各行各業(yè)的領軍人物,不僅僅是哲學,尤其是在歐洲大陸。尼采(發(fā)音為NEE-cha)于1844 年 10 月 15 日出生在普魯士薩克森(今德國)萊比錫附近的小鎮(zhèn)羅肯貝呂岑。他的父親是卡爾·路德維?!つ岵桑返聲翈熀颓叭谓處煟赣H是弗蘭齊斯卡·奧勒,這對夫婦還有另外兩個孩子,伊麗莎白(生于 1846 年)和路德維希·約瑟夫(生于 1848 年)。他生來就患有嚴重的近視,一直是個嬌弱多病的孩子。尼采的父親在經歷了一年多的痛苦和折磨后,于 1849 年死于腦部疾?。ó敃r尼采只有 5 歲),而他的弟弟很快也于 1850 年去世。這些事件讓尼采質疑為什么上帝會造就好人遭受這樣的痛苦,并且是他早期對基督教產生懷疑的決定性因素。一家人隨后搬到了瑙姆堡,與尼采的祖母和兩個未婚的阿姨住在一起。1856 年尼采的祖母去世后,全家搬進了自己的房子。尼采在 1854 年開始就讀于瑙姆堡的Domgymnasium之前,曾就讀于一所男校和后來的一所私立學校。盡管他是一個孤獨而沉默寡言的青年,但他在音樂和語言方面表現(xiàn)出了特殊的天賦,但矛盾的是,他還表現(xiàn)出在宗教教育方面的天賦。國際公認的舒爾普福塔學校于 1858 年錄取他為學生,他繼續(xù)在那里學習直到 1864 年,接受了重要的文學介紹(尤其是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的文學),并領略了他早期小鎮(zhèn)之外的生活基督教環(huán)境。1864年畢業(yè)后,尼采開始在波恩大學學習神學和古典語言學(文學文本和語言學的研究),表面上是為了追隨他的父親成為神職人員。然而,僅僅一個學期之后(這讓他的母親非常沮喪),他停止了神學研究,并宣布他失去了信仰(盡管兩年前,他已經辯稱歷史研究已經使神學的核心教義蒙羞了)基督教)。尼采隨后在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教授 (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 ,1806 – 1876 年) 的指導下專注于語言學,他跟隨他到次年萊比錫大學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獻學出版物。1865 年,尼采深入研究了亞瑟·叔本華的作品,并于 1866 年閱讀了弗里德里?!ぐ柌亍だ矢竦摹禛eschichte des Materialismus》(《唯物主義史》)。這些著作,以及歐洲對科學的日益關注、查爾斯·達爾文的自然選擇理論,以及對傳統(tǒng)和權威的普遍反抗,極大地激發(fā)了尼采的興趣,他希望將自己的視野擴展到文獻學之外,并研究更多的哲學。1868 年 3 月,他在普魯士軍隊的一年志愿服務因一次嚴重的騎馬事故而縮短,他重返學業(yè)并于 1868 年晚些時候畢業(yè)。雖然當時他正在考慮放棄語言學而轉向科學,但他還是接受了申請成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他放棄了普魯士公民身份,此后正式保持無國籍狀態(tài)。盡管在 1870 年至 1871 年的普法戰(zhàn)爭期間,他確實在普魯士軍隊中擔任過醫(yī)療服務員(在那里目睹了戰(zhàn)爭的恐怖,以及白喉和痢疾),他觀察到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和奧托·馮·俾斯麥的軍國主義時代作為一個懷疑的局外人。在巴塞爾期間,尼采經常拜訪理查德瓦格納和他的妻子科西瑪,并被他們的核心圈子接納。瓦格納堅信叔本華的理論,即偉大的藝術是克服人類生存固有苦難的唯一途徑,他成為尼采的代父。1872年,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音樂精神下的悲劇的誕生》 ,這是一部具有叔本華風格的深刻悲觀主義作品還有瓦格納,他在其中斷言,最好的事情是不出生,次要的事情是英年早逝。然而,他曾經的老師和導師里奇教授卻斥責其缺乏語言學的嚴謹性。漸漸地,從 1876 年開始,他與保羅·雷日益增長的友誼影響了他,他摒棄了早期作品中的悲觀主義,很快他就徹底與瓦格納決裂,瓦格納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讓尼采感到惡心。他追求自己的個人主義哲學,并于 1878 年發(fā)表了備受爭議且孤立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人類,太人性了”)。1879 年,尼采與巴塞爾大學的同事徹底失去聯(lián)系,健康狀況顯著下降,迫使他休假越來越長,直到正常工作變得不切實際,尼采不得不辭去他在巴塞爾的職位。他的健康一直岌岌可危,有時會出現(xiàn)急性近視、偏頭痛和劇烈的胃部不適,可能是梅毒的結果。學生時代在妓院簽約。為了緩解他的身體狀況不佳,他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經常旅行,在瑞士圣莫里茨附近的意大利城市中以獨立作家的身份生活(靠巴塞爾的養(yǎng)老金,但也靠朋友的幫助)熱那亞、拉帕洛和都靈,以及法國城市尼斯。1881 年至 1888 年間,他多次返回Sils Maria的一間陳設簡陋的出租房間在瑞士阿爾卑斯山,他在那里寫了一些他最重要的作品,一直寫到中午,然后下午在山上散步。他偶爾回到瑙姆堡探望他的家人,以及他過去的學生Peter Gast(又名Heinrich K?selitz:1854 – 1918 年)和Franz Overbeck(1837 – 1905 年),他們始終是忠實的朋友。因此,這標志著尼采最富有成效的時期,從 1878 年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開始,他每年都會出版一本書(或一本書的主要部分),直到 1888 年,即他寫作的最后一年。他在戀愛關系上幾乎沒有運氣,很多女人顯然被他的大胡子嚇壞了。1882 年,除了出版“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同性戀科學”)的第一部分外,他遇到了Lou Andreas Salomé (1861 – 1937),他是瓦格納、弗洛伊德和里爾克的天才學生和朋友其中。他們與他的好朋友保羅·雷一起環(huán)游意大利,但當尼采拒絕了他的求婚時,尼采的精神受到了嚴重打擊。面對再次發(fā)作的疾病,在與他的母親和姐姐因莎樂美吵架后幾乎與世隔絕,并受到自殺念頭的困擾,尼采逃到了拉帕洛,在那里他寫下了“Also sprach Zarathustra”的第一部分(“如此說查拉圖斯特拉”)在短短十天內。這本書在 1883 年至 1885 年間分四部分出版,但市場只接受了禮貌要求的程度,這本書基本上沒有售出。對《查拉圖斯特拉》新的疏離風格和無神論內容的不良接受增加了他的孤立并讓他實際上無法在任何德國大學就業(yè)。他懷著報復和怨恨的情緒,與他的反猶太主義德國編輯Ernst Schmeitzner 決裂,盡管資金嚴重短缺,他還是在 1886 年自費印刷了《Jenseits von Gut und B?se》(《超越善惡》 ) .慢慢地,他的工作引起了更多的興趣,但他的疾病仍然頻繁而痛苦的發(fā)作,這使得長時間的工作變得不可能。Georg Brandes于 1870 年代開始教授S?ren Kierkegaard的哲學,他在 1880 年代后期發(fā)表了關于尼采哲學的第一堂講座之一。1887年,他出版了《Zur Genealogie der Moral》(《論道德的譜系》),被許多學者認為是他最重要的著作。“G?tzen-D?mmerung”(“偶像的黃昏”)和“Der Antichrist”《敵基督者》)都寫于 1888 年,他的健康和精神似乎有所改善。1888 年末,他寫下了他的自傳和古怪的自吹自擂的《Ecce Homo》。然而,在都靈,1889 年初,尼采第一次表現(xiàn)出明顯的精神疾病跡象。他向各種朋友發(fā)送了被稱為“Wahnbriefe”(或“瘋狂信件”)的奇異短文,其中他聲稱自己是耶穌、拿破侖、狄俄尼索斯、佛陀和亞歷山大大帝等,并將自己視為上帝承擔全人類苦難的形象。最終,他的老朋友奧弗貝克前往都靈,將尼采帶回了巴塞爾的一家精神病診所?,F(xiàn)在,他完全陷入精神錯亂(各種原因歸咎于梅毒、腦癌和額顳葉癡呆),被轉移到耶拿的一家診所他在那里由他的母親和姐姐照顧,在那里進行了各種不成功的治愈嘗試,直到他的母親最終把他帶回了她在瑙姆堡的家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尼采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在此期間首次激增,因為奧弗貝克和加斯特出版了他的一些尚未發(fā)表的作品(盡管由于內容更激進,他們保留 了《敵基督者》和《Ecce Homo》)。在 19 世紀后期,尼采的思想通常與無政府主義運動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似乎在其中產生了影響,尤其是在法國和美國。他在 1890 年代的左翼德國人中有一些追隨者。然而,德國保守派想禁止他的作品具有顛覆性。1897年母親去世后,尼采住在魏瑪,由他的妹妹伊麗莎白照顧他。許多人,包括魯?shù)婪颉な┨┘{(Rudolf Steiner,1861 – 1925 年),都來看望他,但他仍然保持沉默。在 1898 年和 1899 年,他至少遭受了兩次中風,導致他部分癱瘓,無法說話或行走,第二年又一次中風,再加上肺炎,他于 1900 年 8 月 25 日去世。他被安葬在他父親的身邊在R?cken的教堂。尼采的書往往比大多數(shù)哲學家的書更自覺地文學化,而且讀起來更像是小說,而不是爭論不休的哲學論文。因此,它們中的哲學經常需要“梳理”出來,讓它們對各種解釋持開放態(tài)度(尼采作品中一個臭名昭著且長期存在的問題)。他還以一種獨特的挑釁風格寫作(他稱自己為“錘子哲學家”),他經常以最冒犯和褻瀆神明的措辭對基督教和柏拉圖和康德等偉大哲學家進行尖銳的批評(鑒于19 世紀的歐洲)。他的論點經常使用人身攻擊(或人身攻擊)和情感訴求,并且他傾向于在幾乎沒有持續(xù)的邏輯支持的情況下從一個宏大的斷言跳到另一個或闡明他的想法之間的聯(lián)系。尼采風格的所有這些方面都與哲學寫作中的傳統(tǒng)價值觀背道而馳,無論是在他那個時代,還是在較小程度上,當他仍然經常被認為是不一致和投機性的今天,它們都使尼采與學術機構疏遠了。他的許多作品仍然存在爭議,他的一些關鍵概念的意義和相對意義仍然存在爭議。他獨特的德語風格、他對格言的喜愛以及他與現(xiàn)有的主要哲學流派保持的距離,導致他隨后被許多不同的右翼和左翼政治運動所采用。20世紀的政治獨裁者,包括斯大林、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都讀過尼采和納粹(誠然有選擇性地)使用尼采的哲學,這種關聯(lián)導致尼采的聲譽在二戰(zhàn)后受到損害。不同尋常的是,對于一位主要哲學家來說,他的影響既不是哲學的,也不是哲學的,包括語言學家弗里德里?!ねだ锲?( 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 ) (1806 – 1876)、瑞士藝術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 ( Jacob Burckhardt ) (1818 -1897)、俄羅斯小說家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 (Fyodor Dostoevsky ) (1821 – 1881 ) ) 和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詩人查爾斯·波德萊爾(1821-1867)、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 ) (1813-1883) 和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1809-1882)。哲學家如柏拉圖、伊曼紐爾康德、約翰斯圖亞特米爾和亞瑟叔本華雖然可能很重要,但幾乎完全是負面的。盡管如此,尼采的思想本身對幾位著名的歐洲哲學家產生了重大影響,包括米歇爾·??隆⒓獱枴さ吕掌潱?925-1995)、雅克·德里達、馬丁·海德格爾、阿爾伯特·加繆(1913-1960)和讓-保羅·薩特,以及關于其他文化生活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最重要的著作包括1878 年的“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人類,太人性”)、1882 年的“Die fr?hliche Wissenschaft”(“同性戀科學” )、 “Also sprach Zarathustra”(“Thus Spoke Zarathustra”) 1883 – 1885 年,1886 年的“Jenseits von Gut und B?se”(“超越善惡”),1887年的“Zur Genealogie der Moral”(“道德譜系學” ),以及“G?tzen-D?mmerung”(“黃昏”偶像”)和“Der Antichrist” (“敵基督者”) ,都是1888 _ _ _ _權力”和“übermensch”,以及他關于“永恒回歸”的建議。在倫理學中,尼采稱自己為“不道德主義者”,并嚴厲批評了他那個時代突出的道德計劃,包括基督教、康德主義和功利主義。然而,尼采不想破壞道德,而是想要重新評估猶太基督教的價值觀,更喜歡他在生命本身的生命沖動中發(fā)現(xiàn)的更自然的價值來源。特別是在他的《超越善惡》中,他認為我們必須超越簡單的基督教善惡觀念。我們對道德的考慮是邪惡的。尼采認為盛行的基督教信仰體系不僅不正確而且對社會有害,因為它有效地讓弱者統(tǒng)治強者,扼殺了藝術創(chuàng)造力,并且批判性地壓制了他認為驅動的“權力意志”人性的力量。他對總體性和不加區(qū)別的規(guī)則有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并堅信每個人都有權采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并有權訪問各個領域的知識。因此,在沒有上帝的情況下,所有的價值觀、真理和標準都必須由我們創(chuàng)造,而不是僅僅由某個外部機構交給我們,尼采(以及后來接受這一想法的存在主義者)將其視為一種巨大的賦權,即使不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他對沒有宗教所留下的真空的解決方案本質上是“做你自己”,做真實的自己,不拘小節(jié),過充實的生活,并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完成自己的項目,不顧其他人、弱者等有任何障礙或顧慮。這是他的大前提,也是他認為所有的目標。道德應該被引導。然而,尼采反對的不僅僅是基督教的價值觀。他也批評世俗道德的傳統(tǒng);他稱之為人類日常群眾的“群體價值觀” ;至少 有 一些 源自古希臘的 傳統(tǒng), 主要 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 傳統(tǒng).他假設最初的道德體系是“大師道德”,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價值作為善(荷馬英雄身上的那種特征:財富、力量、健康和權力)與善之間的對比而出現(xiàn)。壞(古代通常與奴隸相關的那種特征:貧窮、虛弱、生病和可憐)。相比之下,“奴隸道德”是對主人道德的一種反應,并且與猶太和基督教傳統(tǒng)相關聯(lián),在這些傳統(tǒng)中,價值來自于善與善的對比。(與慈善、虔誠、克制、溫柔和順從相關)和邪惡(與殘忍、自私、財富、放縱和攻擊性相關)。最初是由羅馬統(tǒng)治的猶太人和基督徒之間的一種策略,旨在推翻他們主人的價值觀,為他們的處境辯護并為自己獲得權力,尼采將奴隸道德視為一種虛偽的社會疾病,已經席卷了歐洲,它只能起作用通過譴責他人為邪惡,他呼吁世界上的強者打破他們自己強加的鎖鏈,并在世界上維護自己的力量、健康和活力。著名的陳述“上帝已死”出現(xiàn)在尼采的幾部作品中(尤其是在1882 年的“同性戀科學”中),并導致大多數(shù)評論家將尼采視為無神論者。他認為,現(xiàn)代科學和歐洲社會日益世俗化已經有效地“扼殺”了基督教上帝,他在西方作為意義和價值的基礎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他聲稱這最終會導致失去對事物的任何普遍觀點和任何連貫的客觀真理感,只剩下我們自己的多元、多樣和流動的觀點。一種稱為透視主義的觀點,一種認識論相對主義。(在他的其他相對論性質的著名引語中,有:“沒有事實,只有解釋”和“沒有永恒的事實,因為沒有絕對的真理”)。然而,一些評論家指出,上帝之死可能會導致超越純粹的透視主義而走向徹底的虛無主義,即認為沒有任何事情有任何重要性并且生活缺乏目標,甚至尼采本人也擔心上帝之死會在確定性的地方留下空白曾經存在過。尼采許多思想的核心在于他相信,為了實現(xiàn)任何有價值的事情,無論是爬山取景還是過上美好的生活,艱辛和努力都是必要的。他甚至希望他關心的每個人都過著痛苦、疾病和嚴重逆轉的生活,這樣他們才能體驗到克服這些挫折的好處。他是獨創(chuàng)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哲學,他認為要想在生活中收獲巨大的幸福,就必須去冒險,去冒險。因此,對于尼采來說,悲傷和煩惱是不可否認的或者逃跑(他特別鄙視那些轉向飲酒或信仰宗教的人),而是受到歡迎和培養(yǎng),從而為自己謀取利益。這可以從他的書“Ecce Homo”中的一句名言來說明:“不會殺死我的,會讓我變得更強大”。尼采哲學觀的一個重要元素是“權力意志”的概念,它為理解人類行為的動機提供了基礎。他的權力意志概念可以看作是對叔本華“生存意志”的直接回應和挑戰(zhàn)。叔本華認為整個宇宙和其中的一切都是由原始的生存意志驅動的,導致所有生物都渴望避免死亡和繁衍后代。他還認為這是所有邪惡和不幸的根源在世界上。另一方面,尼采在許多情況下都呼吁人們和動物愿意冒著生命危險來提升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競爭性戰(zhàn)斗和戰(zhàn)爭等情況下)。他認為,生存斗爭是動物和人類進化的次要驅動力,不如擴大自己的力量的愿望重要。他甚至將物質本身設定為權力意志的中心。在尼采看來,與叔本華直接相反,權力意志在很大程度上是力量的源泉和積極的東西。他將他的理論與他那個時代的其他幾種流行的心理學觀點進行了對比,例如功利主義(聲稱所有人都希望從根本上快樂,尼采只是嘲笑的想法)和柏拉圖主義(聲稱人們最終想要實現(xiàn)統(tǒng)一與善,或者在基督教新柏拉圖主義中,與上帝一起)。在每種情況下,尼采都認為“權力意志”為人類行為提供了更有用和更普遍的解釋。另一個對理解尼采思想很重要的概念是“übermensch”,在他 1883 年的著作“Also sprach Zarathustra”(“Thus Spoke Zarathustra”)中引入。不同地翻譯為“超人”、“超人”或“超人”(雖然這個詞在德語中實際上是中性的),這是指生活在快樂和痛苦之上的人,平等對待兩種情況,因為快樂和痛苦在他看來,是密不可分的。übermensch 是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自由的精神、不羈和自信的人,過著充實的生活,,并本能地回避尼采認為消極的所有價值觀。在某些方面,也許對 übermensch 更好的翻譯是“克服”,它更好地描述了人類在完全自由和不需要上帝的情況下尋求新道路的想法,也反映了尼采對征服和克服自己內心舒適、不冒險和懦弱的一切。尼采認為這是全人類為自己設定的目標,它與后來的納粹解釋和優(yōu)生學的關系是值得商榷的。übermensch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被納粹政權吸收了,主要基于尼采后來由他的妹妹伊麗莎白為宣傳德國法西斯意識形態(tài)和雅利安理想而創(chuàng)作的一些作品的重新編輯版本,盡管這通常被認為是是對一個憎惡所有形式的民族主義并總是提倡個人主義的人的粗暴(可能是故意的)誤解。同樣,他的“永恒回歸”(或“永恒輪回”)的概念在學者中引起了很多爭論。尼采建議,如果一個人可以想象他們的生活在永恒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每一個時刻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復,那么那些能夠愉快地接受這個想法的人,事實上,過著正確的生活,而那些對這種想法感到恐懼的人還沒有學會充分地熱愛和珍視生命。尼采幾乎肯定不會提出這就是現(xiàn)實世界的運作方式(正如一些人所建議的那樣),但他將其用作一種比喻來表明我們應該如何判斷我們的道德行為。一些學者(尤其是后來的存在主義者)將這一想法解釋為人類存在的一種永久重復的條件,因為一個人在每一刻都面臨著無限的可能性或解釋模式。從他的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開始,尼采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的另一個想法是,最好的,也許是唯一的,可以證明生活是一種審美現(xiàn)象的方式。他的觀點是,如果在這個世界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沒有上帝,沒有任何超驗領域),那么生命所具有的任何理由或意義都必須來自其自身,就像一幅畫或一幅畫的意義一樣。一首詩只來自其自身。事實上,他幾乎是在暗示,也許生命本身就是一部偉大的宇宙劇,類似于莎士比亞的“全世界都是一個舞臺”的概念。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幾年,尼采都沒有嘗試建立任何類型的系統(tǒng)。然而,他的最后一個項目,開始于他的最后一本書,“偶像的黃昏”,“敵基督”和“Ecce Homo”,就是他所謂的“重新估價(或反估價)”所有價值觀”,是后上帝世界的道德處方,也是實現(xiàn)人作為自己的上帝的途徑。這是尼采試圖將他的所有主要主題集中到一個單一的綜合作品中,暫定名為“權力意志”。因病而中斷,無法繼續(xù)完成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