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詩源》
《古詩源》,《四部備要》本十四卷,是從上古到隋代的詩歌選集。編者清代沈德潛(公元1673-1769年)。德潛,字確士,號歸愚,江蘇長洲(今江蘇蘇州市)人。乾隆間,舉進(jìn)士,時(shí)年已將七十,高宗弘歷稱他做老名士。曾被召面對,他詳論歷代詩的源流升降,弘歷大為賞識。后擢升為禮部侍郎。卒時(shí)年九十七,贈(zèng)太子太師。
他少時(shí)曾從吳江葉燮問學(xué),葉住橫山,所以王士禎后來以“橫山門下尚有詩人”稱他。他論詩的宗旨,完全根據(jù)葉燮,以“詩人之本”和“詩之本”二者并舉。但他由詩人之本而看到“詩教”的溫柔敦厚,由詩之本而看到詩品的應(yīng)重格調(diào)。他的各代詩的選集里面都貫注了這樣的精神。
沈氏又根據(jù)他的這種觀點(diǎn),選有本編和《五朝詩別裁》《唐宋八家文讀本》,著有《竹嘯軒詩鈔》《歸愚文鈔》《西湖志纂》《說詩晬語》等。
本編上起唐虞,下迄陳隋;作品取舍,除《詩經(jīng)》《楚辭》外,從郊廟樂章,下至童謠、里諺,無不備采。自謂:“古詩之雅者略盡于此,凡為學(xué)詩者導(dǎo)之源也。”他又說:“詩至有唐為極盛,唐以前之詩,昆侖以降之水也?!彼员揪幎麨椤豆旁娫础贰S谒x各篇都為疏釋大義,并附上評語圈點(diǎn),以便研讀。
他用文學(xué)史的眼光來選詩,認(rèn)為唐詩是宋元的上流,而古詩又是唐人的發(fā)源。因此選本編時(shí),“于古逸存其概,于漢家得其詳,于魏晉獵其華,而亦不廢夫宋齊后之作者,既以論詩,亦以論世。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fēng)雅之遺意”。這是他的用意所在。
他在《例言》里又作說明:首先,在漢詩以前,以“古逸”為卷首,是“窮詩之源”。其次,把漢人五言詩和樂府分開,注意選錄長于“措詞敘事”的樂府詩,因以補(bǔ)《文選》之所不足。第三,詩家自蘇李以后,作者繼起,風(fēng)格各具,詩的評價(jià)不一定同于鍾嶸的意見。第四,論述了詩體之變和南北朝的詩風(fēng)。第五,本編收入了詞旨可取的后人擬作,屏卻了談理的詩,晉人的《子夜歌》、齊梁人《讀曲》等是詩中別調(diào),所以不取。末了,本編于各代詩人后,又選入不少歌謠,可以知道編者對詩歌的取舍標(biāo)準(zhǔn)。
編者注意詩的發(fā)展演變,注意樂府?dāng)⑹略?,注意謠諺,這些都是有見地的。但本書也選入不少屬于封建性糟粕一類的東西。只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有兩點(diǎn):一是本編入選的詩,在藝術(shù)上反對雕琢堆砌;一是編者選詩很注意政治變動(dòng)和人民疾苦的反映,這從所選“古逸”和各代的歌謠可以證明。因此,本編所選頗多優(yōu)秀之作,流傳也較廣,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