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桂枝湯及其類方的運用

 扶陽中醫(yī)黃 2023-05-18 發(fā)布于廣東
紫薇醫(yī)道學堂 2023-05-16 23:32 發(fā)表于河南

 “桂枝湯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也。如所云頭痛、發(fā)熱、惡寒、惡風、鼻鳴、干嘔等病,但見一癥即是,不必悉俱,惟以脈弱、自汗為主耳。”

  柯琴在著作《傷寒附翼》中表明,桂枝湯的本質是調和陰陽,使氣血充足、平和、通暢,以此治療一些能量供應不足,功能虛性亢進的疾病。比如《傷寒論》第95條所述:太陽病,發(fā)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wèi)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那么,桂枝湯既然是仲景的一劑補藥,應當如何運用呢?筆者將嘗試從藥理、病理及治法方面進行總結。

一、藥理

1. 桂枝:味辛、甘,性溫,功效發(fā)汗解表,溫經通陽?!侗窘浭枳C》進行了總結,認為“其用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瘀,曰補中”。算是相對完整地總結了古代桂枝的用處?,F(xiàn)代藥理證明,桂枝揮發(fā)油中有眾多物質,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揮發(fā)油與桂皮醛具有顯著抗病毒、抗菌、抗炎、抗過敏、解熱、鎮(zhèn)靜、擴張中樞周圍血管、促進血液循環(huán)等藥理活性。因此,以往醫(yī)家言桂枝短煎取氣走表,久煎取味入中焦似乎有一定道理,有待今后臨床實踐證明。

2. 芍藥:在漫長的藥用歷史中,前期芍藥雖逐漸有白、赤兩種區(qū)別,但并未進行系統(tǒng)區(qū)分,直至明朝《滇南本草》開始將白芍、赤芍的功效各自論述。白芍味酸性平而入肝脾,為補血斂陰、平肝柔肝、止痛之品,治療自汗盜汗、胸腹脅痛、月經不調等疾??;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為清熱涼血、化瘀止痛之品,用于溫毒發(fā)斑、吐血衄血、經閉痛經、癥瘕腹痛等。為何同一個屬種,作用方向會有不同?也許現(xiàn)代藥理研究能給我們一個方向:

芍藥苷具有抗自由基損傷、抑制細胞內鈣超載和抗神經毒性作用,具有較強的降低血液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抗氧化、抗驚厥等多種生物學效應,降低血黏度的作用更強,其藥理作用與赤芍的功效相關。芍藥內酯苷能夠升高紅細胞數(shù)、提升血紅蛋白含量,而且作用優(yōu)于芍藥苷,其機制是芍藥內酯苷對造血負向調控因子的作用更強,能夠減輕其對造血功能的抑制,芍藥內酯苷還具有抗抑郁的作用,而白芍抗抑郁作用較強,因此芍藥內酯苷的兩種作用與白芍的功效相關。芍藥內酯苷是芍藥苷的同分異構體,白芍中含量較高,藥效獨特,而赤芍中含量低甚至沒有。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白芍還是赤芍,口嘗都較苦,白芍有粉性,伴甜味,微酸;赤芍辛味較白芍重,也是微酸,但二者飲片量多時聞著有明顯的酸味。因此,古人記載芍藥酸或不酸,都有道理。

3. 甘草:味甘,性平,功效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藥理言其有鎮(zhèn)咳平喘、抗炎、鎮(zhèn)痛、抗心律失常、調節(jié)免疫、抗?jié)?、使回腸自發(fā)性收縮活動的張力下降而節(jié)律存在(解痙,或壅滯腸胃),以及皮質激素樣作用。

4. 生姜:味辛,性溫,功效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藥理學言其有解熱、鎮(zhèn)痛、抗炎、止吐、促進胃液分泌等作用。

5. 大棗:味甘,性溫,功效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藥理學言其有抗過敏、鎮(zhèn)靜、降壓、強壯等作用。

6. 桂枝湯功效:桂枝湯的功效眾說紛紜,各家有各家的注解側重,這里取張文選所著《葉天士用經方》的論述。桂枝、生姜、甘草,外能和衛(wèi)散寒解肌,內能溫中扶陽鎮(zhèn)沖止悸動,并可溫通血脈;芍藥、甘草、大棗,外能和營,內能養(yǎng)血,并能緩急止腹痛;桂、姜、草與芍、棗、草兩組藥配合,外可調和營衛(wèi),解肌透表,內可調和脾胃,調理陰陽。不論何病,只要見衛(wèi)陽受傷(神經機能容易亢進)、營氣虛寒(能量循環(huán)不夠充足),或內傷脾胃不和,或在里陰陽不調者,均可化裁使用。葉天士由桂枝湯的應用提出了“辛甘理陽”與“辛甘理營”的治法理論,分別治療衛(wèi)弱、胃陽不足與營氣虛寒的病變。衛(wèi)弱胃陽不足,在外則易發(fā)感冒、咳嗽,在內則可發(fā)為痰飲、喘咳、脘痞、胃痛、不食、多汗、心悸等病證;營氣虛寒,則絡脈虛寒,絡虛則可致奇經空虛,從而表現(xiàn)為胃痛、腹痛、脅痛、身痛、腰髀痛、上下出血、閉經等病證。這些病證均可用桂枝湯加減治療。

二、病理及治法

1. 惡寒、發(fā)熱、出汗、自汗

  發(fā)熱,是內、外發(fā)熱激活物質作用于體溫調節(jié)中樞,使體溫調定點上移,此時原來的正常體溫變成了“冷刺激”,中樞對“冷”產生了反應,發(fā)出指令通過交感神經,引起皮膚血管收縮和血流減少,導致皮膚溫度降低(嗇嗇惡寒、淅淅惡風)和散熱減少,同時引起骨骼肌戰(zhàn)栗,代謝加強,產熱增加(熱在肌表,故翕翕發(fā)熱),而交感神經興奮(衛(wèi)強),血液循環(huán)不足、淤滯(營弱),也會引起出汗,但此時是冷汗、病汗。此后進入高溫持續(xù)期,或體溫與調定點相適應,發(fā)熱和散熱相平衡,故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增加(惡寒稍減輕但仍翕翕發(fā)熱)。最后發(fā)熱激活物質消除,調定點回歸正常,交感神經活性下降,血管擴張,皮膚的“熱”刺激體溫調節(jié)中樞,引起全身出汗,此時是熱汗、汗。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fā);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fā)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桂枝可增強心肌收縮力,提供推動力,并擴張血管,使血液供應至體表,減輕惡寒;赤芍、白芍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循環(huán),有利于血液流動,減輕惡寒、出汗,且白芍還可以穩(wěn)定神經,因此惡寒為主時可選赤芍改善循環(huán),或不用芍藥,發(fā)熱出汗為主時可選白芍穩(wěn)定神經、斂汗;桂枝、甘草、生姜解熱抗炎,治療引起發(fā)熱的原因;除芍藥外,余藥都可以促進消化,增加能量來源,或直接補充能量,提高機體抗逆能力;溫覆、飲熱粥,增加皮膚的“熱”,使之高于調定點引起遍身微似有汗,平復紊亂的神經和循環(huán)。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fā)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wèi)氣不和也。先其時發(fā)汗則愈,宜桂枝湯。這里是說沒有外感的反復發(fā)熱、自汗,也可以用桂枝湯。其病機同樣是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不和,故治法相同。營弱有二:患者為氣血不足體質,也可以是長期出汗導致營弱;衛(wèi)強亦有二:體溫調節(jié)中樞異常引起的神經活動,也可以是患者本身容易應激,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如果是第二種精神性出汗,出汗的部位以手足心及前額為主。

故推動乏力,體表能量供應不足(營弱)而自汗、體冷明顯者,可加黃芪,用桂枝加黃芪湯法;表虛重,兼周身疼痛,肌膚麻木不仁,去甘草倍生姜發(fā)散,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法;若發(fā)汗太過,耗傷循環(huán)物質和動力,導致脈沉遲,周身氣血不榮則痛,加大芍藥、生姜用量,再加人參,用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法;若項背部肌肉拘急不舒展,項背強幾幾,加葛根恢復肌肉功能,用桂枝加葛根湯法;若整體循環(huán)乏力,內容物不足,肺、脾、表、里俱虛,時腹痛者,倍芍藥加黃芪、飴糖,用黃芪建中湯法,或加當歸,用歸芪建中湯;以神經緊張,衛(wèi)強為主,可加龍骨、牡蠣重鎮(zhèn),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法。

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因為發(fā)汗過度,導致氣隨汗瀉而亡陽漏汗,也就是有效循環(huán)量減少,因此煩躁焦慮,心率加快,出冷汗,尿量減少,均為休克早期的表現(xiàn),故加附子溫陽固脫,升壓抗休克,用桂枝加附子湯法。

此外,第118條說:傷寒脈浮,醫(y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這里也是誤治導致的重癥,以火迫使發(fā)汗,陽隨津脫,且因血液津傷導致粘稠生痰,故用去芍藥酸寒阻礙陽氣,用蜀漆化痰通竅,龍骨、牡蠣重鎮(zhèn)安神,穩(wěn)定神經,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法。

2、虛人外感、咳嗽、痰飲、氣喘

  葉天士用桂枝湯用于風寒感冒時,多是虛人感寒,或者是反復感冒者,虛甚,加人參、當歸,或再加陳皮行氣和胃;惡寒甚,表郁重,去白芍,若寒熱并重,則不去;背寒、頭痛、鼻塞,寒郁肌表,肺氣不利,加杏仁開宣肺氣,或去斂陰的白芍,加杏仁宣肺止咳;有痰濕者,加薏苡仁;素有氣喘病,兼咳嗽,或桂枝湯證兼有濕氣郁滯,加杏仁、厚樸、陳皮,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法;背中冷,微痛,為有痰飲,桂枝湯去白芍之酸斂,以草、桂開太陽,并辛香入絡,用姜、棗通營衛(wèi),用生姜開飲氣,加茯苓合成苓、桂、甘溫化痰飲;食少欲嘔,加半夏和胃止嘔,合用小半夏湯法;兼飲邪,欲發(fā)哮喘,咳甚,加茯苓通陽化飲;久嗽、畏寒,桂枝湯加茯苓通陽化飲,用苓桂術甘湯法;治療喘,不耐發(fā)散,去甘草甘壅,加杏仁平喘、薏仁化痰、茯苓化飲、石膏清熱,為越婢湯去麻黃加桂枝湯法;溫邪傷津,煩渴,加天花粉,用瓜蔞桂枝湯法;郁熱重,加黃芩,用陽旦湯法;兼濕郁脘悶者,去白芍、大棗、甘草,加杏仁、厚樸、橘皮、茯苓宣利三焦?jié)駶?;衛(wèi)陽受傷,則勞力神疲、遇風則咳,宜和經脈之氣,勿用逐瘀攻傷之藥,當歸桂枝湯合玉屏風散。

3、勞傷

  勞倦內傷脾胃,中焦未醒(食減、不饑),桂枝湯和脾胃,調營衛(wèi),加當歸溫養(yǎng)營血,用當歸建中湯法;中焦痞滿,飲食減少,得姜則舒,桂枝去芍藥加茯苓通陽化飲;過用辛寒,傷肺胃之陽,致飲食不化,噯氣、大便澀少不暢,去白芍,加茯苓、薏仁使清陽旋轉,胃氣通降;大便微溏,用炒當歸、炒白芍;勞傷身痛或勞傷陽氣而風侵背痛,加五加皮止痛。

4、奇經陽傷

  久病傷了陽氣,或產后氣虛大衰,導致絡脈空虛,久之奇經失去濡養(yǎng)而損傷,督脈:陰瘧(往來寒熱,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發(fā)寒熱,下腹部冷,用升督脈之陽法,桂枝湯去白芍、生姜、大棗,加鹿茸(鹿茸自督脈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氣分之剛暴)、人參、當歸(能通絡而入奇經)、茯苓(通胃陽闔陽明,引諸藥歸就奇經),或再加紫石英;陽維脈為病發(fā)寒熱,為脈虛身熱,腰髀皆痛,或背寒鼓栗而后發(fā)熱,寒熱戌起丑衰,解時無汗者,或“脈數(shù)色奪,久嗽經閉,寒從背起,熱過無汗”,或產后病起,寒熱時作,經歲不痊者,桂枝湯去白芍加當歸鹿角茯苓湯。

5、腹脹、腹痛、脅痛

  前言桂枝湯外可調和營衛(wèi),解肌透表,內可調和脾胃,調理陰陽,是因為有桂枝、生姜、甘草、大棗辛甘化陽,增強動力,以及芍藥、甘草、大棗酸甘化陰,增加能量物質,因此,對于氣血虧虛的腹痛,仍可加減使用。比如《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太陽病本應發(fā)汗,但誤用下法,導致太陰本身氣血不和,氣不和則腹脹,血脈攣急不和則有時疼痛,不是陽明病的脹滿疼痛,脹痛不減的大實痛,故前者芍藥加倍,調和肝脾血脈,使木不乘土,用桂枝加芍藥湯法,脅痛,應肝氣沖逆者,亦用此法;若氣虛甚,產生頭暈、眼花、心悸、面色蒼白的低血糖反應(肝木化風乘土),或循環(huán)能量不夠,導致經脈痙攣,小腹拘急疼痛(肝木乘土),再加飴糖溫陽補氣,用小建中湯法后者誤下?lián)p傷津液,導致腸道運動不利,腸中燥結的陽明病,大實痛不解,故加大黃導滯,用桂枝加大黃湯法。胃脘痛,因胃陽不足,營絡虛損所致者,桂枝湯去芍藥之寒,加甘辛善于入絡養(yǎng)營、通補絡脈之當歸,通胃陽(六腑以通為補)之茯苓,合桂枝為苓桂法補胃陽,化飲邪,葉天士稱之為“辛甘理陽法”,兼胃氣大虛,納食不甘,噯噫欲嘔者,加人參,合茯苓通補胃氣,所謂“參苓闔胃氣”。若寒實腹痛,則改用肉桂散腹中之寒,改用炮姜溫胃止噯;若寒邪太甚,導致腹痛,手足逆冷,肢體活動不利,周身疼痛,桂枝湯加烏頭,烏頭桂枝湯法。腹脹,因脾陽不運,生姜改干姜,加厚樸、益智仁、大黃。

6、心悸、奔豚、胸痛

  仲景治療心悸時,每用桂枝加甘草的組合,比如《傷寒論》第64條: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是說發(fā)汗過多,損傷心陽,故心下悸動喜按,這種情況與本身右心功能不全相關,發(fā)汗藥如麻黃等激動β受體,導致心率增快,加重心功能不全而使右心室充血(表現(xiàn)在劍突下搏動)、心悸,而桂枝和甘草的組合能快速溫補心陽,可提高竇房自律性,增加心臟搏動能力,改善冠脈血流循環(huán),從而改善心功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故不用生姜辛散、大棗膩滯、芍藥苦泄,但用桂枝甘草湯法

  第127條: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是說喝了太多水,脾胃運化不了,心下就要跳動,水飲停在腸胃,腹壓增大,抬高膈肌而感到心悸,或飲水過多,回心血量增加,心臟前負荷加重而心悸,藥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以茯苓甘草湯法通陽利水,或兼發(fā)熱、口渴、小便不利,用五苓散法;

  第65條:發(fā)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發(fā)汗后損傷心脾之陽,水邪上沖,與飲水過多類似,故加重茯苓、桂枝、甘草用量,改生姜辛散為大棗補益心脾,補充心臟搏動所需能量,用苓桂甘棗湯法

  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因驚嚇,驚則氣機逆亂,挾陰水上沖,故加大桂枝用量平沖降逆,用桂枝加桂湯法(有熱像用其他方,如奔豚湯)。至于奔豚的機理是什么,現(xiàn)代醫(yī)學并不能很好解釋,大致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心律失常相關。

  第21、22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誤下?lián)p傷陽氣,若以胸陽不足,表現(xiàn)為胸滿或胸痛者,需要去白芍之寒,用桂枝去芍藥湯法;若陽虛更甚,出現(xiàn)了畏寒,加附子,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法

  葉天士說年老胸痛,用附子痛甚,知非陽衰寒凝,而為心陽營絡俱傷,不宜附子剛猛迅走之藥,而要用桂枝湯去白芍之斂陰,加茯苓通陽。仲景治胸陽不足的胸悶、胸痛,通常去芍藥;治脾氣血虧虛的腹脹、腹痛,多加芍藥。可能與芍藥穩(wěn)定神經,而胸滿、胸痛本就是陽虛,心臟神經不能興奮;腹痛為主,腹脹為次是因為神經興奮而痙攣有關。以上僅屬個人猜測,需進一步論證。

7、痹癥

  葉天士說,辛香走竄的藥物,比如羌活、細辛等等,可以宣通經隧壅結氣分之濕,可以改善痹癥疼痛的癥狀,不能補充氣血,撫養(yǎng)人的正氣,且所有的藥物,“先由中宮以布諸經,中焦以營氣為本,營氣失養(yǎng),旋轉自鈍?!惫视霉鹬赢敋w、茯苓、人參,痹痛重,可加羌活、防風等。這與前面發(fā)熱一節(jié)所說的周身疼痛類似,可加減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湯等,故不再重復。

8、一切外感證久不愈者

例:患者姜某,男,41歲。因感冒數(shù)次服平熱散汗劑太多,遂至全身酸痛無力,動則汗出,食睡不佳,心悸短氣。似此小恙,竟病休50余天。就診時,脈象緩弱無力,舌淡苔白。雖時值嚴冬,尚自汗津津。

證屬營衛(wèi)不和,令服桂枝湯兩劑。服藥后自汗大減,其覺體輕身爽,諸癥若失。后以飲食調養(yǎng)幾天而愈。

此類病證,如予阿司匹林、索米痛片之類,一汗再汗,不符合治療原則;如與銀翹散、桑菊飲等辛涼解表劑,會使肌表更虛,同樣不對證。余用桂枝湯治療表虛外感久不愈者數(shù)百例,一般服一二劑,即獲隔夜之效。

9、久逸突勞致營衛(wèi)失調證

久逸突勞、出汗較多,致使全身疲勞、肌肉酸痛、口燥咽干癥。本證常誤認為感冒。如脈象柔軟平和,寒熱變化幅度不大者,亦屬于暫時性的營衛(wèi)失調,氣血不和。服桂枝湯一劑,往往疲勞諸癥很快消除。

例:韓某,男,21歲。一冬未干重活,第二年春,因掘土平田,費力太過汗出較多,出現(xiàn)如上癥狀。與服桂枝湯一劑后,自覺全身輕快舒適,次日又參加平田整地,一直健康無病。

10、妊娠反應

妊娠反應之全身疲勞,困倦嗜睡,胃脘嘈雜不適,遇冷則寒栗,遇熱則煩躁,情緒無定。此癥往往是由于妊娠二三月,母體尚未完全適應,導致營衛(wèi)、氣血不和。如嘔吐不太嚴重,脈象滑弱者,可服桂枝湯二三劑,既能緩解妊娠反應癥狀,又利于胎兒發(fā)育生長。

例:馬某,女,29歲。妊娠兩月出現(xiàn)妊娠反應,上述癥狀悉備,疲憊不堪。因此不能上班,誤事很多,服桂枝湯兩劑后,痛苦減去大半,即日恢復。

11、慢性眼病

桂枝湯可促使慢性眼病得到恢復。

例:梁某,男,31歲。自述眼不能睜大,干澀怕光,視物不清,眼科諸法治療三月不效。見其顏面色黃,體質較差,白睛微紅不腫,脈象偏弱等征象。確認為此非急性風火眼病,不能清熱瀉實,又不宜大補氣血。乃屬整體營衛(wèi)失調,氣血不和,影響到局部,使目失所養(yǎng)。令服桂枝湯三劑,時過一周,基本恢復正常。

12、慢性瘡痍

慢性瘡痍,創(chuàng)面薄淺,局部紅、腫、熱、痛癥狀均不明顯,只有少量滲出液,維綿日久不愈者。本證亦屬全身營衛(wèi)失調,抗病能力降低,瘡灶失養(yǎng),修復能力減退所致。以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可促使創(chuàng)面早日愈合。

例:劉某,男,34歲。下肢患慢性瘡痰九月不愈。雖服真人活命飲等清熱解毒藥多劑不效。余予桂枝湯數(shù)劑,十全大補湯數(shù)劑,半月而愈。

13、重病恢復期

對于重病恢復期的患者,桂枝湯可促其早日康復。例如:肝炎、腎炎、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或急性胃腸炎吐瀉癥狀停止,仍感全身癱軟無力,飲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脈弱者。此時雖主要病痛已去,但機體氣血、營衛(wèi)尚未恢復,如能及時服桂枝湯數(shù)劑,可使身體早日康復。

14、神經官能癥

桂枝湯對于一般神經衰弱療效很好?,F(xiàn)代醫(yī)學所稱的神經官能癥,與中醫(yī)的“心腎不交”、“脾胃虛弱”、“氣血不和”相類似;都意味著一個“營衛(wèi)失調”的機制。如有些患者體質衰弱,食欲不振,少眠多夢,心悸乏力,自汗脈弱,經查未發(fā)現(xiàn)器質性病變,最好以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以促進其生理功能的恢復。多年來,余恒以此方治療重病恢復期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神經衰弱多例,茲不贅述。

【應用注意】充血體質或有急性出血者慎用。

15、失眠與憂郁癥

時醫(yī)治失眠類疾病一般多從養(yǎng)心,養(yǎng)血,健脾,安神入手,多喜歡用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養(yǎng)血阿膠湯之類的處方,往往大劑量使用紅棗,龍眼肉,熟地等補血藥或者龍骨牡蠣,夜交藤,甚至朱砂等所謂有鎮(zhèn)靜作用的藥物,這種思路對輕微和發(fā)病時間短的失眠有效,對長期嚴重的失眠治療效果乏善可陳。這類患者有一個特點,就是在午時可以睡著一會,這是因為一天當中午時陽氣最足的緣故。以此測之,陽虛失眠的病機無可遁形。

其實,大部分頑固性失眠或憂郁癥,是由于心病所致,以心陽不足,心氣虛為本,心血不足,心陰虛為標。【陽氣不足,生化無力,所以血虛。陽損及陰所以陰虧,標本卻不可倒置】

我以前多次提過,七情致病,必有一個前提就是心的不足,心神充沛,七情不至于為害。

經云:“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無論心脾血虛還是心陽不足所導致的失眠,均可以運用桂枝湯的化氣和陰陽的作用來治療。

桂枝作為溫補心陽的第一要藥。其作用是無可替代的,而恰當劑量的桂枝,疏肝解郁,調理氣機的作用遠遠強過柴胡。

臨床根據陰陽偏盛的情況辯證使用桂枝湯,或倍桂枝甚至加附,或倍白芍或加龍牡,治療各種失眠和憂郁癥,效果神奇。

16、自汗盜汗

自汗盜汗因于陽氣不足者為多數(shù),均可以桂枝湯治療。而不是一見汗出即去收斂,養(yǎng)陰。

我們來看傷寒論原文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wèi)氣不共榮氣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wèi)行脈外。復發(fā)其汗,榮衛(wèi)和則愈。宜桂枝湯?!焙斡枚嘌浴?/span>

兒科應用:

17,長期遺尿

趙某,男,3歲半,1995年4月25日初診。患兒自幼夜尿頻多,3歲以后仍然每夜必遺,尿液清長。平素倦怠懶動,稍微活動則自汗,面色蒼白,肢涼怕冷,飲食及大便基本正常,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曾服用溫腎健脾固澀之劑收效不顯。分析該患兒病機除遺尿、尿液清長、肢涼怕冷為下元虛寒所致外,稍動則自汗,面蒼白懶動為肺氣虛弱引起,因而病機當為肺虛氣弱、下元虛寒,方用桂枝湯加味。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棗5枚、炙甘草5g、益智仁15g、菟絲子15g,臺烏10g。服藥6劑。再診,患兒遺尿次數(shù)減少,由每夜必遺減至3~4日一遺,自汗稍斂,余癥也有好轉,效不更方,續(xù)服6劑。服用中藥的同時,囑家長晚飯后不給進湯水飲料,每夜1時適時喚醒小兒排尿。近日家長來告訴,小兒遺尿基本控制,夜間有尿意時會主動排尿。

按:

遺尿是指發(fā)生于3周歲以上的小兒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病證。遺尿的病因病機常責之于肺、脾、腎三臟功能不足,水液代謝失常以及膀胱開合失司所致,臨證治療多從健脾溫腎固澀小便人手。用既定之方法來治療千變萬化的疾病無異于守株待兔。

結合患兒病證,除遺尿外,面白汗多、倦怠懶動實為肺衛(wèi)不足,藩籬不密之見癥,故循常法治之效果一般,而改用桂枝湯加味治療收效明顯。因足太陽膀胱經既司開合又統(tǒng)攝營衛(wèi),主人體一身之表,固護于外,為諸經之藩籬,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又能溫通膀胱經脈,加入益智仁、菟絲子溫腎固澀,臺烏加強溫腎散寒,除膀胱冷氣之力,全方用藥與肺衛(wèi)不固,營衛(wèi)失調,膀胱開合失司的病機一致。

18.脾胃運化失調,納呆厭食

范某,女,3歲,1995年5月30日初診。患兒近3個月來無明顯疾病因素影響,納食甚少,每餐大約進食50g,全天共計150g左右。就診時體重11.5kg,面黃無華,肌肉松軟,自汗明顯,盜汗也頻,便溏不實。檢查:心肺(-),腹軟稍脹,唇舌淡,苔薄白,脈細弱。平素好吃生冷瓜果,既往體質虛弱,易患感冒。證屬脾胃運化功能失調、納呆厭食,治選桂枝湯合健運脾胃之劑。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棗5枚、炙甘草5g、潞黨參10g、白術5g、砂仁10g,服藥3劑。

再診,納食較前增加,每餐約能進食80g左右,大便稍實,余癥同前,再診擬方:桂枝10g、白芍5g、生姜3片、炙甘草5g、大棗3枚、炙黃芪10g、砂仁10g、雞內金10g,服藥3劑。

三診,患兒飲食、二便基本正常,汗出略減,考慮既往反復感冒,表氣必虛,以玉屏風桂枝二陳湯補肺固衛(wèi)調理脾胃鞏固療效。

按:

厭食證是兒科近年來臨床常見病證,多從脾失健運,胃失受納,脾胃功能失調,視其病機,治療以調理脾胃運化功能為主。由于脾為營之源,胃為衛(wèi)之根,脾胃是營衛(wèi)氣血之根本,是營衛(wèi)氣血之統(tǒng)領。

結合該患兒病情看,既往喜食冷飲必傷脾胃功能,反復感冒足以證明營衛(wèi)氣血本自不足,病久影響脾胃運化,運用桂枝湯既可調和營衛(wèi)又能舒暢、振奮脾胃氣機,調整運化功能,更體現(xiàn)了厭食治療重在運脾醒脾的原則,略佐參術砂仁雞內金以助補脾開胃之功。脾胃氣機舒暢,脾氣健運,胃氣受納,厭食可愈;營衛(wèi)調和,自汗、盜汗、面白體弱易感冒不治而愈。

若見腹脹,食少加枳殼、木香、谷麥芽等理氣開胃之品,兼陰虛,口渴,盜汗明顯,合參麥飲益氣生津;氣虛自汗尤著,加炙黃芪、炙麻黃根收斂止汗。

19、藩籬不密,反復感冒

高某,女,2歲,1995年4月25日初診。感冒2天,清涕漣漣、噴嚏、自汗,稍動則汗出如洗。檢查:心肺(-),咽不紅,舌淡少苔,指紋淡紅達風關,體溫不高。患兒既往經常感冒,每月感冒1次以上,自汗頻頻。其病機為體虛,營衛(wèi)氣血失調為本,外感風邪為標。治宜調和營衛(wèi)、疏散外邪,選桂枝湯加味治療。

處方: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棗3枚、炙甘草5g、荊芥5g、蒼耳子10g、防風10g,服藥2劑。

再診,服上方后,清涕、噴嚏已除,汗出略減,癥見面白無華,神倦食少,以桂枝湯加香砂平胃散調理而愈。

按:

臨床常見部分小兒經常感冒,每月感冒1次甚至1次以上,此外還伴有自汗盜汗,其形成的原因在于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肉脆,血少,氣弱”(《靈樞·逆順肥瘦篇》),體質較差,衛(wèi)外不固,外邪每易乘虛而入。陰陽氣血失調而又兼外感風邪是導致患兒反復感冒的關鍵,故用桂枝湯調和陰陽氣血以固本,加荊芥、蒼耳子、防風疏散外邪以治標,標本兼治而獲效。

《內經》云:“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指出了辨清病機對于治療的重要性,特別是運用經方時更不可只問病名就套用原方,而應審明病機,抓住病機靈活運用。

總結

1、適應癥

柯琴強調以脈弱自汗為主。然大論中桂枝湯的脈象雖以浮弱為主,卻另有種種不同,如洪大(25),浮數(shù)(57),遲(234),其類方中或有微弱(27),沉遲(62),沉緊(67),或但言證而不言脈(43,64)。至于自汗出,雖有很多條文明言自汗出,但卻有部分條文未言自汗出。本人臨證亦有部分病例沒有自汗癥而用桂枝湯取效。

我的體會是,根據黃煌教授的體質方證學說,從體質方證入手,既簡便易行又準確可靠。當然從方證入手,并不能機械的按圖索驥。現(xiàn)行《方劑學》對桂枝湯功效的解釋是很片面的,如今的時方習慣用病機來解釋方劑,但用病機是遠遠無法解釋功能豐富而靈活多變的桂枝湯。我早年曾著力探求此方功效,將之與時方比較,并總結為:益氣解表功類補中(益氣湯),養(yǎng)血祛風功類荊防(四物湯)。

經方與時方在功效上往往有交叉的地方,可以互用,但很多時候又不可以。要想對桂枝湯有更全面深刻的認識,當從大論原文入手,反復研讀對比。從基本的方證入手,進而探求不典型的方證,從細微的方證變化入手,從類方中反復探求方證藥證間的動態(tài)對應關系。歷代經方家無不著力解此方,然“傷寒諸方解法之紛亂莫如此方”(馬堪溫語)。問題的關鍵在于很多醫(yī)家背離了經方的本質特色——方證對應。

病癥有顯隱之別,有些疾病有較明顯的方證,而有些疾病的方證則比較隱晦,不易識別。如裘沛然老先生曾患傷寒久治不愈,后請一位中醫(yī)為其開大承氣湯服之而愈。而令裘老困惑的是他看不出自己有大承氣湯證。故姜佐景言:“惟能識證者方能治病”。我臨證對那些不典型的如無發(fā)熱、惡風、汗出者,常觀其有無輕咳、噴嚏、流清涕等,或是盛夏不耐吹空調電扇。舌多淡潤,苔多薄白或底黃罩白。至于張錫純所說的“桂枝湯所主之證皆因大氣虛弱”確實很有見地,但又不可執(zhí)著,臨床常見一些體質壯實者卻出現(xiàn)桂枝湯證,用桂枝湯取效者。

另診脈時若指下覺肌膚細膩而濕潤,多半屬桂枝湯證。對方證的把握不可執(zhí)著,不能著象??马嵅裕骸翱梢陨袂螅豢梢韵笄蟆?。觀李士材案,可知其既沒有像12條那樣典型的脈證,且與56條脈證亦不完全相符。

臨床應用桂枝湯一定要以方證為著眼點,切不可以病為著眼點。如山西名醫(yī)門德純曾治一屢治不愈的重癥失眠患者,詢知其臥時雙腿卷曲雙手捂胸。便結合大論“發(fā)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而用此方一劑患者酣睡不醒。若從病著眼,縱然查遍方書,亦難以想到用此方。切莫見他人用桂枝湯治某病取效,不辨方證如何即用之。

此外不能將桂枝湯的功效局限于治療太陽中風,桂枝湯不僅在《傷寒論》陽明病、太陰病等多處出現(xiàn),在《金匱要略》中亦是廣泛應用。這一點柯琴與李心機等論述很精詳。

2、外證、內證與兼證

在大論42、44條等處有外證一詞,然似未見內證一語。其實仲景大論不僅詳述了桂枝湯的種種外證,亦有內證的內容。惜乎后世醫(yī)家大多關注外證而忽視內證,恩師黃煌教授對桂枝湯內證的認識特別深刻。在《中醫(yī)十大類方》中詳述桂枝證由兩部分組成:“1.發(fā)熱或自覺熱感,易出汗,甚或自汗,惡風,對寒冷感覺敏感,關節(jié)痛;2.自覺腹部有上沖感或搏動感,動悸,易驚,烘熱,失眠?!逼淝鞍氩糠譃楣鹬庾C,后半部分即是桂枝湯內證。凡見有頭、肩頸、臂、膝等處疼痛惡風寒,及易出汗、攣急,易迎風流淚,流清涕等外證,若伴心悸、氣上沖胸等內證則為桂枝湯的證。

曾有一患者因肝功能異常年余久治不效來診,伴有高血脂、肥胖。癥見:心煩易怒,口干,視力下降,腹脹滿,納豐,頸僵,右手麻木,兩膝以下冷而惡風,形體壯實,大腹便便,舌淡紅潤苔薄黃,脈弦滑。予以厚樸七物湯加葛根五劑,月后復診,諸癥大減,訴藥后瀉下甚多油膩狀褐色便,體重下降五公斤,腹圍明顯減小,膝惡風大減,視力改善。原方大黃減半五劑。

一患者心肌病多年,曾屢因氣上沖胸暈厥而入院搶救,我曾用桂枝加龍牡、苓桂術甘等方,療效不甚理想。一日來閑聊,自訴胃脘脹滿,然飲食如故,稍受涼即加重,詢之其兼心悸出汗,腿時攣急,便秘腹瀉交替而作。舌淡苔中根黑潤罩白,脈右浮按之滑,左弦滑。予厚樸七物湯五劑,藥后來訴諸證緩解。

此兩案皆有“腹?jié)M飲食如故”,然前案是典型的大黃體質,因見其有頸僵、膝冷惡風等典型的桂枝湯外證,而用本方。后案雖是典型的桂枝體質,內證、外證兼具,然初未察其腹?jié)M飲食如故一證,而至乏效。其實如厚樸七物湯中的“腹?jié)M飲食如故”之類的癥狀可以看作桂枝類方兼證。臨證只有充分把握上述內證、外證、兼證,方能更好地運用桂枝湯及其類方。

3、煎服方法

大論中第12條桂枝湯有很詳細的煎服方法及禁忌癥,而其后的桂枝湯及其類方則較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如何掌握?我的臨床體會是,如12條這樣具有典型的外感癥狀,需溫服、啜熱稀粥、溫覆取汗,而雜病中所見的不典型桂枝湯證一般溫服即可。

4、禁忌癥

大論中16條,“若其人脈浮緊,發(fā)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即是最典型而明確的禁忌癥。15條、17條等亦不可忽視。而29條,雖有“脈浮,自汗出,微惡寒”似桂枝湯證,但因其有“小便數(shù)等癥”,屬陰陽兩虛兼外感,不宜簡單發(fā)汗解表,否則易亡陽傷津變癥蜂起,是一條特殊的禁忌癥,不可不知。大論中有服桂枝湯不解而更行桂枝湯者,但26、63等條屬服桂枝湯后其方證已發(fā)生變化,雖不解卻不可用桂枝湯。

此外對于溫病要特別慎用此方。大論第6條“太陽病,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對那些但熱不寒者多屬溫病范疇,不宜用桂枝湯,這方面歷代醫(yī)家多有論述。凡素有濕熱之人,以及陰虛陽旺之體,桂枝湯辛甘溫散,不宜使用?!稖夭l辨》其“開宗明義”第一方亦是桂枝湯,然其后“但熱不惡寒而渴者,辛涼平劑銀翹散主之”說的很明確。經方家武簡侯言:“患者體質素強而內熱充實者,不需用之。若內熱充實,而見口渴、舌干、唇絳則非本方所宜也?!?/p>

5、體質與腹診

大論中有很多腹診內容,但后世注家關注的很少。黃煌教授在《中醫(yī)十大類方》桂枝類方中精確描述了桂枝湯的體質特征及腹證要點——“體型偏瘦,皮膚較細,肌表濕潤,肌肉較硬,腹肌比較緊張,目有神氣等?!?/span>掌握體質、腹診對于準確使用桂枝湯類方很重要。特別是《腹證奇覽》有關桂枝湯的腹證內容很值得借鑒,給我的啟發(fā)很大。讓我對桂枝加芍藥、桂枝去芍藥等方證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腹診往往是臨床診斷選方的重要依據。

曾有一患者在某外企任高管,因工作壓力大,漸厭食,極度消瘦。查胃鏡示:糜爛性胃炎,服中西藥數(shù)年不效。后來我處求治,觀其所服中藥達數(shù)百劑,大多為疏肝健脾益氣養(yǎng)血等,從時方的角度來看,并無不妥。

刻下見患者為典型的桂枝體質,伴心悸、失眠等證。查其腹扁平而兩腹直肌攣急明顯。當即決定用小建中湯加味,藥后頗適,癥狀逐漸改善,服用六十劑后,飲食睡眠正常,體重明顯增加。后又續(xù)服三十劑,恢復如常。

6、加減

大論中唯桂枝湯的加減最為詳盡而復雜,或加桂加芍,或去桂去芍,或組成相同而劑量不同則方名、功效、方證亦不同。經方不論在組成還是方證上其精細入微的程度足以令人驚嘆。常言道細節(jié)決定成敗,臨證如不從細微處入手,則總體的臨床療效將很難保證。在臨床上真正出現(xiàn)單純的桂枝湯方證是有限的,大多數(shù)伴有兼夾證,需要對原方進行加減。

仲景在大論中作了詳盡的演示,示人以心法。若不能將之深刻領會爛熟于心,在實踐中是難以用好桂枝類方的。仲景大論為后人展示的是一種獨特的臨證思維、基本原則及臨證技巧,不可能窮盡所有的治療方法,仲景在序言中說的很明白——若能尋余所集思過半矣。后人當遵循大論的精神原則,結合臨床實際情況而作相應的加減。

我根據29條的精神,對有所謂肺腎陽虛(姑且借用病機術語)而見桂枝湯證者常加干姜(桂枝加甘草干姜湯),重則加姜附(桂枝四逆湯)。其他如桂枝理中湯,桂枝腎著湯,桂枝陷胸湯,桂枝梔豉湯,桂枝吳茱萸湯,桂枝合半夏瀉心湯,桂枝生脈飲,桂枝清震湯等。尚需關注包含桂枝湯方根的經方,如厚樸七物湯 、炙甘草湯等。

7、療效

有效自然是方證合拍,對于無效的情況卻各有不同。最常見的當然是方證不對應,但也有方證合拍而不效。這又有劑量、煎服方法等不同原因。如大論12條方后言:“若不汗,更以前法。…病證猶在者,更作服?!绷碛?4條論述的是太陽病邪滯經絡,經氣不暢,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的特例,需先刺風池、風府。

8、錯簡

自明清以來,錯簡之風甚行,一些醫(yī)家未真正領會經方奧秘便輕言錯簡。其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的爭論猶多。我以前對此方亦缺乏足夠的認識。

曾有一同學帶其八十高齡的父親來求診,原在他院住院半月余療效不佳而來,檢查為肺炎、心功能不全等。因見其氣喘不寧囑住院,不想父子二人拒不住院,非要我開中藥不可。診察之際發(fā)現(xiàn)其有頭項強痛、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等證,恰與28條方證相符,遂予原方五劑,數(shù)日后同學來求方,言其父服藥后諸癥大減,已可平臥,求方再服,予原方五劑。

我時常驚嘆:仲景為何在那樣久遠的年代,能夠發(fā)現(xiàn)這些獨特的脈診組合,并有如此高效的方藥治之。故學經方不宜輕言錯簡而要重視實證。

其他如惡風、惡寒等雖是桂枝湯的基本方證,但又并非桂枝湯所專有,如168、169條白虎加人參湯即有“時時惡風、背微惡寒”,353條四逆湯證亦有“惡寒”。臨證切不可一見惡風惡寒就認定是桂枝湯證。另大論中有麻黃湯之后可用桂枝湯,而桂枝湯后不可用麻黃湯。此外對服桂枝湯后的種種變癥及應對方法要有充分的了解。

驗案舉偶

1、陳某,女,胸腔積液。因胸痛高熱入院,胸片示大量胸腔積液,準備予以抽胸水,但因寒戰(zhàn)高熱頭身疼痛胸悶喘促難以平臥,不便施行。觀其有身痛項強惡風汗出心悸等證,予以桂枝湯加葛根葶藶子三劑,藥后諸證若失,復查胸水消失。

我在病區(qū)工作時,治療胸腔積液的病人并不少見,但病重如此者僅此一例,而療效如此又實出我意外。此案讓當時剛調我院的一位西醫(yī)內科專家驚嘆不已,他連連驚呼:“水哪去了?水哪去了?”完全改變了他對中醫(yī)的看法,這也是促成他發(fā)奮學習經方的幾則重要醫(yī)案之一。

2、王某,女,病毒性角膜炎。右眼疼痛視力下降多年,屢經中西醫(yī)診療不效,西醫(yī)診斷為病毒性角膜炎,亦曾來我處以五苓散等方治療不效。其后曾赴廣州請一眼科專家診治年余,每月往返一次,費用可想而知,卻仍不效。后又復來我處求治,診察間知其僅右眼處惡風當即決定用桂枝湯,歷時五六年的眼病僅十劑藥而愈。

3、陳某,女,乳腺炎。一年春節(jié)前兩天,該患者來診,兩乳紅腫熱痛,當時未加思索便處以家傳驗方,無非是清熱解毒為主,并囑患者若未痊愈正月初四我值班可來復診。誰料患者復診時病情依舊,大出我意外,趕忙靜下心來認真診察,此時突然發(fā)現(xiàn)患者兩乳雖紅腫熱痛但卻惡風明顯,令人匪夷所思,予以桂枝湯五劑,許久未來復診。

兩月后路遇其嫂,千恩萬謝,說其妹初在他醫(yī)處診治,花費數(shù)千元不效,在我處僅花幾十元即愈。我當初因過于自信,未詳細了解其發(fā)病及治療經過,好在未釀成大禍,及時改正。本案給我很多啟發(fā),此后無論遇見輕重患者,皆不敢草率從事,必認真仔細用心診察。

4、汪某,男,右足跟痛。一親戚訴數(shù)月來右足跟痛,診脈之際正思考如何下手,患者自言自語道“就這邊腳跟每天象有涼風往里吹”,予以桂枝加芍藥湯五劑而愈。

5、易某,男,頭痛。一同學來診,訴自幼即時常頭痛,八四年高考即因頭痛發(fā)作而未考取理想的學校。交談之際得知其平素獨頭部惡風,每年盛夏頸部以下可吹電扇,惟頭部不可,予以桂枝湯數(shù)劑而愈。

6、黃某,男,面癱?;颊邽橐恍l(wèi)生院院長,面癱數(shù)日,輸液不效來診,問診知其獨患側面部惡風,予以桂枝湯三劑而愈。不久其單位一醫(yī)生面癱來診,亦是面部惡風予桂枝湯三劑而愈。早年治面癱很多,然多針藥并用。曾治愈一面癱達三年之久的患者,他醫(yī)均認為不可能治愈。當時我頗引以自豪,但那時根本想不到面癱的治療與桂枝湯有關。

其他如治療中風、胃炎、肩周炎、痛風、咯血、糖尿病、及疑難雜病等不勝枚舉,脈證有典型者亦有不典型者,然而要想把理說的很透徹清楚明白,卻又很難。我深知自己的認識水平很有限,臨證時難保有很多桂枝湯證還未被發(fā)現(xiàn),或有一些非桂枝湯證誤用桂枝湯。

幾個醫(yī)案

1、劉渡舟醫(yī)案:

某某,女,53歲?;缄嚢l(fā)性發(fā)熱汗出一年余,每天發(fā)作二到三次。前醫(yī)按陰虛發(fā)熱治療,服藥二十余劑罔效。問其飲食、二便尚可。視其舌淡苔白。切其脈緩軟無力。辨為營衛(wèi)不和,衛(wèi)不護營之證。當調和營衛(wèi)陰陽,用發(fā)汗以止汗的方法。為疏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12枚,二劑。服藥后,啜熱稀粥,覆取微汗而病瘳。

2、岳美中醫(yī)案:

張某某,女,15歲。發(fā)熱半年余,體溫高達40℃,多方治療無效,且但渴不多飲,二便自調,舌淡苔黃,發(fā)熱惡風,脈見浮緩,時有汗出,診為中風證未罷,營衛(wèi)失和,用桂枝湯3劑,如法服用而痊愈。

3、劉渡舟醫(yī)案:

孫某,男,39歲?;疾樽蟀肷斫洺3龊梗野肷韯t反無汗,界限分明,余無不適。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此左右陰陽氣血不相協(xié)和,此應調和陰陽,令氣血和則愈,宜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3劑。服藥后暇熱粥,得微汗而愈。

4、祝諶予醫(yī)案:

駱某,男,50歲,19718月某日初診。時屆盛暑仍著棉衣棉褲,據云極畏風寒,自汗時時,越出汗越畏風,脫去棉衣即感風吹透骨,遍身冷汗,因而雖盛暑亦不敢脫去棉衣,深以為苦。其人素納食少,乏力倦怠。我診為正氣虛弱,營衛(wèi)失調。予桂枝湯5劑。五天后來診,已不畏風,能騎自行車來,且已脫去棉衣改穿夾衣,汗也減少,再服3劑,痊愈。

5劉渡舟醫(yī)案:

劉某,男,18歲。早婚,素體氣怯,婚后半年見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小便頻數(shù)而短,浙浙惡寒,雙下肢有麻冷感,夏伏天裹棉衣仍感肢冷,動則汗出,納差腹脹,口中甜膩,夜寐多夢,思色欲動,體質日衰,進人參、鹿茸培補無效??淘\:形瘦氣怯,面萎神衰,語聲低微,切兩脈沉細而弱,驗舌質紅嫩,苔少。脈證合參,謂斯疾因房勞過度,耗氣傷精,臟腑功能失調,陰陽虧損所致。理應補腎以培本,但參前醫(yī)用人參、鹿茸不效,且以桂枝湯調理陰陽著手。處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10枚。5劑。藥后諸癥大減,但病虛損,自難速效,繼服上方加懷山藥15克,炒白術12克,雞內金10克,以培補后天,并加服桂附八味丸以補腎氣,半月后告曰:藥后精力充沛,飲食倍增,諸病皆除。

6、劉渡舟醫(yī)案:

一男性患者,60歲,患麻疹,搔癢鉆心,數(shù)月不愈。切其脈浮而緩,并見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而潤。證屬風邪稽留肌膜,營衛(wèi)不和,因發(fā)為風疹。治宜祛風調和營衛(wèi),方用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棗12枚,炙甘草6克,3劑。服藥后喝熱稀粥,溫覆取汗,則疹消癢止。

葉天士氏用于:


1.虛人外感

加人參、當歸、廣皮;病后復感,加杏仁;或去生姜,加黃芪、牡蠣;陰虛風溫,加杏仁、花粉。


2.風寒襲肺,咳嗽形寒

去芍,加杏仁、花汾,痰多加瓜蔞,飲邪加茯苓、苡仁、半夏。


3.中虛飲伏的喘證

去甘草,加杏仁、苡仁、茯苓;短氣不得臥、脈弦,加半夏、茯苓、干姜、五味;釀熱,再加糖炒石膏;身熱頭痛加黃芩。


4.瘧疾煩渴熱頻,慮其邪陷為厥

加黃芩、花粉、牡蠣清熱滋陰。


5.營氣清陽皆傷的洞泄

以煨姜易生姜,加肉桂、人參、茯苓。


6.中陽虛的痞證

去芍,加茯苓。


7.心陽虛、水氣凌心的心悸形寒

去芍,加附子。


8.表癥身痛

去生姜,加當歸、五加皮、秦艽。


9.陽虛形寒背痛

去芍,加附子。


10.勞力胃痛,得食自緩,胃陽虛甚

去芍,加人參、茯苓,或加當歸、桃仁,或加厚樸、橘皮、當歸。


11.虛寒腹痛

加當歸、茯苓寒甚,以肉桂易桂枝、炮姜易生姜;陽虛甚則去芍。


12.虛寒脅痛

加當歸、肉桂;痰阻脅痛:加瓜蔞、苡仁。


13.奇脈交傷,腰髀疼痛

加當歸、茯苓。


14.氣血凝滯,時常發(fā)疹

去姜、棗,加當歸、酒大黃、枳實。

桂枝湯加減方證的應用

作者/劉渡舟

桂枝湯為群方之冠。《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里把桂枝湯均列為第一張方劑,是耐人尋味的。其加減方劑,向被歷代醫(yī)家所重視。

本方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有調和陰陽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陰陽這一涵義。方中五味藥物,分陰陽兩類,即桂枝、生姜為陽,芍藥、大棗為陰,至于炙甘草則介于陰陽之間而能兼顧。

本方的配伍意義:桂枝、生姜辛溫為陽能發(fā)散衛(wèi)分風邪,芍藥、大棗酸甘化陰以滋榮分之陰,炙甘草溫中補氣,兼調榮衛(wèi)而諧和陰陽。凡服桂枝湯,必須啜熱粥以助藥力,并應溫覆衣服,微似汗出為佳。若發(fā)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則病必不除,用本方時以此為準。

一、桂枝湯的臨床應用

1. 治療蕁麻疹:一男性患者,60歲,患蕁麻疹,瘙癢鉆心,數(shù)月不愈。切其脈浮而緩,并見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而潤。證屬風邪稽留肌腠,榮衛(wèi)不和,因發(fā)為風疹。治宜祛風調和榮衛(wèi),方用桂桂湯原方,不增添一味,藥后啜熱稀粥,溫覆取汗,則疹消癢止。

2. 治發(fā)熱汗出:李某,女,53歲。每天都有兩、三次發(fā)熱汗出之證,患病已一年,聞其飲食二便尚可。曾按陰虛發(fā)熱治療,服藥20余劑無效。脈緩軟,舌淡苔白。辨為榮衛(wèi)不和之證,為疏桂枝湯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熱退汗出而瘥。

3. 治汗出偏沮:孫某,男,39歲?;疾?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outline-style: initial;outline-width: 0px;max-width: 100%;color: rgb(123, 12, 0);box-sizing: border-box ;overflow-wrap: break-word ;">左半身經常汗出,而右半身則反無汗,左有汗而右無汗,界限分明。切其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贝俗C為陰陽氣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陰陽不相諧和,致氣血之乖戾。治宜調諧陰陽,令氣血相和則愈。用桂枝湯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從此其病獲痊。

二、桂枝湯加減的應用

(一)加味桂枝湯:

1.桂枝加桂湯:此方治療火劫迫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于心等證。如治一崔姓婦女,50歲,患病頗奇,自覺有一股氣從內踝沿陰股上竄,行至小腹則脹,抵心胸則氣短心悸,頭出冷汗;少頃氣下行則諸證隨減,每日發(fā)作兩三次,甚為恐怖。其人面色青黃不澤,舌質淡嫩,苔白而潤,脈弦數(shù),按之無力。

此證中醫(yī)名“奔豚”,然如此證者實屬罕見。且奔豚發(fā)作,皆因心陽虛于上坐鎮(zhèn)無權,下焦腎之陰邪得以上沖。今陰來搏陽而與之爭,故脈雖弦數(shù)而按之無力;況弦脈屬陰,陰氣上逆是以脈弦。當奔豚所過之處,則發(fā)脹、憋氣、心悸等證,亦勿怪其然。舌質淡嫩則是心陽之虛。治宜助心陽,伐腎降沖,用桂枝加桂湯原方,另服黑錫丹6g,共服五劑,其病不發(fā)。

2.桂枝加芍藥湯: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陽病下之后腹?jié)M時痛之證。余取其義用治慢性菌痢有效。錄其案如下:王某,男,46歲。癥見:每日大便作痢,達3-6次,不成形且有紅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脈沉弦而滑,舌質紅而苔白。西醫(yī)診為慢性菌痢,糞檢有紅、白細胞,病延一年而治療無效。

余辨此證為肝脾不調,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運化,則陰陽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脈弦。此證非寒非熱,介于虛實之間,故補之無功,而寒熱之治亦無效。治宜平肝和脾,調其氣血,則不專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湯加芍藥,共進四劑,大便逐漸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湯;此方治中風汗出惡風,反見項背強幾幾等證。在臨床用它治療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陽明病的口眼斜,隨證加減均有療效。如張某,女,26歲。因乘長途汽車,面朝敞窗,疾風拂面,當時殊覺涼爽,比及抵家,發(fā)覺面肌拘緊,口眼歪斜。切脈浮,舌苔白而潤。證屬風中陽明經絡,正如《金匱要略》所說:“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渦僻不遂”之證。治宜疏散陽明經中風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另加白附子、全蝎。服兩劑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參湯(簡稱新加湯):此方治發(fā)汗后身疼痛,脈反沉遲等證。余在臨床用治婦女產后、或行經后,由于失血榮虛出現(xiàn)的身體疼痛,用此方往往獲效。曾治樊姓婦女,新產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湯兩帖無效。隨我實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的身痛,用當歸、黃芪等補藥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脈沉緩無力,舌淡苔薄白。囑改用新加湯,三劑而痛止。學員不解其意,余說關鍵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參、芍藥補營血的作用于體表,它補而不滯,又使榮衛(wèi)作用加強,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湯:此方治發(fā)汗遂漏不止,惡風而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可見此方有固陽攝陰,又有祛風止汗等作用。余認為對老人陽虛患外感,脈沉而汗出惡風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劑量,以溫經扶陽為正邪兼顧之計。它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區(qū)別,是以汗之有無為抉擇。如服桂枝加附子湯不瘥,則當急固其本,用四逆湯。

6.桂枝加黃芪湯:仲景用此方治療黃疸脈浮,日久衛(wèi)虛之證。意在言外,當具有發(fā)熱汗出的證候在內。然此方在臨床上治療神經炎、手足麻木也極有效。

7.桂枝加當歸湯:此方治療榮衛(wèi)不和所致榮衛(wèi)不足,或因汗出過多,榮陰外泄等證。故徐靈胎主張應于桂枝湯內再加當歸。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脈細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樓根湯: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陽經脈燥急發(fā)生的痙證,表現(xiàn)為身體強,幾幾然。它與桂枝加葛根湯證對比,而有脈浮與脈沉、口渴與不渴之別。

9.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中風證兼見氣喘。在臨床凡外感風寒,脈浮緩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應與麻杏甘石湯相比,以辨出寒熱;若與麻黃湯相比,則應辨出表虛與表實。

(二)減味桂枝湯:

桂枝去芍藥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之證,以及心臟病伴發(fā)的胸滿、短氣、咳嗽等證,也同樣有效。

(三)有加有減桂枝湯: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此方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之證。余用此方治療“水悸”和“水痞”,腹診時又有腹肌痙攣的,此方有效。昔陳修園于嘉慶戊辰,治吏部謝芝田令親之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shù)。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得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遂瘥。

2.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陽虛,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竅,發(fā)為驚狂臥起不安等證。余師其說,用治精神分裂癥,舌淡苔潤滑的用之有效。服藥后有時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而且惡寒等證。余宗其義,治療心胸陽虛,寒邪凝滯為痹,亦有療效。今錄治案如下:王某,男,46歲,建筑工人。多年來胸中發(fā)悶,甚或疼痛,遇寒冷氣候則甚,并伴有咳嗽氣短等證。切其脈沉弦而緩,握其手則涼,詢其溲則清長,視其舌質淡嫩,苔白略滑。證屬心陽不振,陰霾布于胸中,氣血為之不利,亦胸痹之證類也。治宜溫補心陽,以解寒凝。用桂枝湯除姜棗僅三味藥,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來告,稱連服六劑,一次比一次見輕,多年之胸中悶痛得以解除。

綜上所述,桂枝湯能解肌發(fā)汗,又能調和榮衛(wèi)、調和氣血、調和脾胃、調和陰陽,又能下氣降沖、擴張血脈、緩解痙攣,故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獨特之功,故其治療范圍為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