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網(wǎng)診醫(yī)案。 患者因婚后久不懷孕,經(jīng)別人介紹求診。經(jīng)詳細了解夫妻雙方癥狀之后認為兩人都需要治療。 Z某,女,27歲,2022年2月27日就診。現(xiàn)?。盒臒?,不怕風,怕冷,頸腰椎酸困不適,容易出汗,無夜間盜汗,大便稀,小便尿頻尿急,手腳冰涼,口唇干,風吹時頭暈。白帶多發(fā)黃有異味有血絲,肚臍附近發(fā)涼,月經(jīng)周期正常,經(jīng)前兩天腹痛有血塊,色黑紅,小腹墜脹疼痛感。 診斷:少陽太陰厥陰合病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當歸芍藥散+溫經(jīng)湯 當歸12g 白芍20g 川芎18g 白術15g 茯苓15g 澤瀉20g 北柴胡12g 干姜6g 煅牡蠣20g 天花粉6g 炙甘草10g 黃芩7g 吳茱萸10g 丹皮8g 桂枝15g 麥冬18g 黨參15g 炮姜7g 桃仁8g 半夏15g,10付,一日一付,水煎分三次服。 2022年3月9日二診,自述各種不適癥狀有緩解,白帶稍多,繼續(xù)原方稍加減。 當歸30g 白芍30g 川芎30g 茯苓30g 澤瀉30g 干姜24g 炙甘草20g 吳茱萸12g 丹皮12g 桂枝30g 黨參30g 桃仁15g 黃柏6g 山藥40g 芡實30g 車前子12g 土茯苓25g 薏苡仁30g 蒼術30g 半夏30g,5付,一付喝兩天。 2022年3月23日三診,自述各種不適癥狀明顯緩解,原方稍調整繼續(xù)服用。 當歸30g 白芍30g 川芎30g 茯苓30g 干姜25g 炙甘草20g 吳茱萸22g 丹皮12g 桂枝30g 黨參30g 桃仁12g 山藥30g 蒼術15g 麥冬30g 白附片15g 大棗20g 白術15g 益智仁30g 半夏30g 生姜20g,5付,一付喝兩天。 Z某,男,24歲,2022年2月27日就診。現(xiàn)病:怕風怕冷,稍動易汗出,口苦口干心煩,手腳心汗,胃脘不適打嗝,夜間流口水,早泄,尿頻尿急,腰酸腰困,嘴唇輕微干裂起皮,晨起小便發(fā)黃。舌淡紅,苔白膩。 北柴胡18g 黃芩9g 炙甘草10g 大棗15g 桂枝15g 白芍15g 黃連1.5g 干姜10g 茯苓20g 龍骨30g 牡蠣30g 磁石20g 大黃5g(后下) 黨參15g 白術15g 半夏20g,8付,一日一付,分三次喝。 2022年3月9日二診,自述不適癥狀都有好轉,繼續(xù)原方稍調整。 北柴胡30g 黃芩14g 黨參30g 炙甘草20g 大棗25g 桂枝30g 白芍30g 蒼術30g 茯苓40g 薏苡仁40g 熟地黃10g 生地黃10g 山藥30g 半夏30g 生姜30g,4付,一付喝兩天。 2022年3月23日三診,反饋腰困腰酸已經(jīng)不明顯,陰囊潮濕緩解。 北柴胡30g 黃芩12g 黨參30g 炙甘草20g 大棗25g 桂枝30g 白芍30g 蒼術30g 茯苓40g 熟地黃10g 生地黃10g 山藥30g 龍骨40g 牡蠣40g 半夏30g 生姜30g,3付,一付喝兩天。 此后夫妻雙方均未復診吃藥。2023年1月2日男方微信告知其妻已經(jīng)懷孕一月余。 此案中女方癥狀心煩,怕冷,頸腰椎酸困不適,容易出汗,大便溏,小便尿頻尿急,為上熱下寒,少陽太陰證,選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條文如下:傷寒五六日,已發(fā)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白帶多發(fā)黃有異味,小腹墜脹疼痛,為太陰證,血虛濕盛,故選方當歸芍藥散。出自《金匱要略》,條文如下: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口唇干,手腳冰涼,肚臍發(fā)涼,月經(jīng)前兩天腹痛有血塊,色黑紅。也為上熱下寒,但為厥陰證,選方溫經(jīng)湯。出自《金匱要略·婦人雜病》,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數(shù)十日不止,暮即發(fā)熱,少腹里急,腹?jié)M,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jīng)半產(chǎn),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知之。當以溫經(jīng)湯主之
此案中男方表現(xiàn)為怕風怕冷,稍動易汗出,口苦口干心煩,手腳心汗,為太陽少陽合病,選方柴胡桂枝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條文如下: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患者怕風怕冷,易汗出,早泄,尿頻尿急,選方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出自《金匱要略·血痹虛勞》,條文如下: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一作目眶痛,發(fā)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胃脘不適打嗝,夜間流口水,嘴唇輕微干裂起皮,舌淡紅,苔白膩,寒熱錯雜,選方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條文如下: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腰酸腰困,腰為腎之府,故二診、三診加入地黃、山藥,取腎氣丸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