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墓志》書法雄強茂密,獨樹一幟。楊震方《碑帖敘錄》評曰:書法峭勁,極似《張猛龍碑》,而兼有《司馬景和》之縱逸,可為習北魏楷書者范本。 《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刻。青石質(zhì),高一百零四厘米,寬八十九厘米。系舊碑改作而成,碑陰上截所刻二螭仍在。志銘魏書,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 《李璧墓志》的結(jié)構(gòu)具有較強的魏碑型的特點:內(nèi)緊外疏、寬博自由、大小參差、欹正相生。從邊緣外接形的角度分析,其邊緣處筆劃起、止點處占位充裕,體現(xiàn)出外圍寬博疏朗的特點。 北魏《李壁墓志》,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02年)刻石,出土的時間、地點有點亂,一說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景縣(墓志主人是景縣人),一說是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出土于山東德州,至今沒有定論?,F(xiàn)刻石珍藏于山東博物館。 此志銘名頭不大,出土于清代末年,屬于出土較晚,查一些碑志書也沒收錄,連碑學大家康有為、于右任都沒提及過它,應(yīng)是當時未引起社會的關(guān)注。近日通過一番學研后,真切地感受到此碑的藝術(shù)份量,依我看應(yīng)該列入上品佳品之列。 細觀《李壁墓志》,洋洋千字,體量之大,書藝之高,讓人嘆為觀止!常規(guī)的墓志一般以二百字者居多,這么多字的墓志銘的確少見。 墓志銘對李壁的家族、生平事跡記載翔實,他的曾祖、祖父與父親都是太守一級的大官。他自小生長在官宦書香門第,熱愛讀書,尤喜春秋左傳。他博文強記,善寫尺牘,性言毅簡,十八歲即中秀才,進入宦海后仕途順遂。特別是他參與了朝中一些大事,大大提高了知名度。 高祖孝文皇帝是北魏開創(chuàng)性、有作為的一代雄主,以漢化治國,博覽群書,可惜北朝從邊塞荒蕪之地移至中原,書籍匱乏(士子南遷時帶走),當他想以“連和”為名,借閱南齊書籍時,南齊王卻“孤違滅意”,不給面子。因齊中書郎王融與李壁是好友,力諫玉成此事,應(yīng)該說李壁為此作出了貢獻。李壁后隨尚書李平大人,參予了平定京兆王元愉謀反案,又立新功並晉職。再就是輔助冀州刺史蕭寶夤,參加了平定沙門法慶之亂。清河王元懌執(zhí)政,拜他為太尉諮議參軍,參與謀劃軍國大事等等。他六十歲過世,一生榮耀,不辱家門。這些都在銘文里有所展現(xiàn),有不少地方與北魏相關(guān)史書相符,遂成一篇“大墓志”。 當然,學術(shù)歷史留待學者研討,分析賞析其志銘的書法藝術(shù),才是小文的主旨所在。 五二O年,北魏書體已然成熟,步入規(guī)范化的時期,但《李壁墓志》,除遵循魏碑的一般規(guī)律之外,有所改良與創(chuàng)造,以其獨特的魅力,立于魏碑之林。 著名的龍門二十品以及摩崖碑刻,大氣雄強,甚至剛猛峭拔,大都是金剛怒目之身。而《李壁墓志》,卻平添了幾份文采與儒雅,就好比一介武夫,經(jīng)過多年文風熏染,已成為文韜武略之才,脫胎換骨了。 細觀此志銘,雖是方筆居多,但圓筆及方圓雜揉之筆,兼而用之。多種筆法運用之妙,一字之內(nèi),抑或一行一列之中,平切方筆賦予陽剛,圓筆兼融以調(diào)和潤澤,使字態(tài)生動有趣起來。 字的結(jié)構(gòu)組成奇異。乍看上去與一般魏碑差不太多,但慢慢品味,就發(fā)現(xiàn)結(jié)體之不同。的組成相對往往突破常規(guī),不循常理,并不感到突兀。有的單字看上去傾斜,但下一個字或幾個字的組合,又微調(diào)過來了。有的字結(jié)體笨拙,不衫不履,有的字變化靈巧,精致美觀,倒也相得益彰。有的字筆畫粗壯,千鈞之重,有的字筆畫細挺而不弱,產(chǎn)生了力的均衡與穩(wěn)固。不少字體構(gòu)成有新意異趣,古拙樸厚含蘊其里。古代學者說,《李壁墓志》堪比《張猛龍》,我看《李壁墓志》書法更為生動,氣象略勝一籌。 章法之變往往出乎情理之外,又在意料之中。雖有界格,往往有所突破。豎列還算齊整,橫行字體則上下移挪,時有突破,但從整體看去,活潑靈動,並未顯得突兀。大字錯落有致,字勢各有不同。試想,這么長篇宏制的內(nèi)容,隨心所欲不逾矩,章法紛爭又井然,不愧為大手筆所為! 此志銘書法給人以諸多啟示。如果在保持陽剛之氣的前提下,怎樣做到剛?cè)岵贡w楷書產(chǎn)生一種生動與俏美?再如,結(jié)體上怎樣從劍拔弩張的強烈氣勢中,增添一種天然與拙樸?字數(shù)恁多,全石如何始終保持一種雄、雅并重的藝術(shù)風格,等等。此碑志給了我們很好地回答。近年來,有人對此墓志鍥而不舍地學習,下了一番大功夫,從而在魏碑楷書上取得了突破,讓人驚詫此件書法的獨具魅力與內(nèi)在潛質(zhì)。這就是我們今天面對《李壁墓志》,需要用心體悟一番的原因吧! 字數(shù)逾千、書藝佳妙的北魏《李壁墓志》,是很好的一個學臨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