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扶霞·鄧洛普 英國美食作家
編輯 | 米粟 長江奔涌,橫跨中國。長江起源于青藏高原,流經(jīng)中部省份,從長江三角洲匯入東海。從古時起,這條江下游以南的地區(qū)就被稱作“江南”。 作為中國最為富庶的農(nóng)業(yè)區(qū)之一,“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也是源遠流長。至少從宋朝開始,那里的美食便逐漸名揚天下。數(shù)個世紀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為贊頌?zāi)抢锏呢S饒物產(chǎn)與精美吃食而寫下的詩篇,不勝枚舉。
江南城市的富庶豐饒和高度成熟,再加上大量的物產(chǎn),促進了美食文化的蓬勃發(fā)展。這里的秀美風景和精致生活揚名全中國,人人稱頌“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在飲食方面,宋朝時期的江南催生了其獨特的菜系,從樸實的農(nóng)家菜和街頭小吃,到宴席上的珍饈佳肴,因制作之精心,而得到了“功夫菜”的名號,這便是——江南菜。 簡樸清歡的“文人菜” 從古至今,江南地區(qū)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們,大都懂得在品嘗美食的同時,寫詩賦文,記錄菜譜,以記錄贊頌這些撼動心神的佳肴。所以,江南菜也經(jīng)常被稱為“文人菜”。 中國最為著名的美食文人,大多在江南生活或旅居過,比如宋朝大詩人蘇東坡,就曾做過杭州太守;陸游也在紹興盤桓多年。兩位文豪都寫過很多關(guān)于江南菜的詩文,可謂飽含深情。 14世紀著名山水畫家倪瓚是土生土長的無錫人,他自己創(chuàng)作了一本“手繪”食譜,名為《云林堂飲食制度集》。而蘇州出身的官員韓奕,據(jù)說是一本江南菜譜集《易牙遺意》的作者。清朝的食譜大觀《調(diào)鼎集》的編撰者是揚州鹽商童岳薦。最著名的文人美食家自然是18世紀的袁枚,他出色的食譜以自己在南京的莊園命名,名為《隨園食單》。 在中國文人眼里,吃食上的好品味是自我修養(yǎng)的一個方面。美食既能帶來味覺感官的愉悅,也能讓人靈感大發(fā),文思泉涌。 很多美食家都表示不喜鋪張奢侈的吃食,他們認為,真正的美食品鑒能力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質(zhì)樸低調(diào)的食物上。袁枚就不太瞧得起那些講究食材貴重,卻不懂豆腐做得好也能遠超燕窩或海參的“庸陋之人”。 很多學者文人都拒絕暴食浪費,渴望山居鄉(xiāng)野的簡樸清歡。蘇東坡在偏遠之地被流放多年,怡然自樂,躬耕隴畝,為自己的妻妾下廚;而《浮生六記》的作者,“窮酸文人”沈復(fù),也贊頌過省吃儉用的美德,并在書中描述自己與心愛的妻子共享粗茶淡飯的幸??鞓?。 東晉詩人陶淵明曾寫過“桃花源”的故事,充分展現(xiàn)了中國文人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這個故事講述漁人誤入一個被外界遺忘、遵循古法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們過著和諧的田園生活,遠離人類社會的腐敗陰暗。 這個烏托邦的故事給世世代代的人們帶去了美好的理想,古有文人官員辭官寄情鄉(xiāng)野,親自耕田采摘,洗手下廚;今有農(nóng)民致力于有機耕種,也有堅決維護飲食文化傳統(tǒng)的衛(wèi)士。 ▲江南菜中的簡樸淡泊。 對于中國的理想主義者來說,簡單、平衡、應(yīng)季的食物不僅有飲食上的重大意義,也是一種態(tài)度,他們借此明志,拒絕物質(zhì)上的誘惑,渴望與自然界建立更為和諧的關(guān)系。 很多傳統(tǒng)的江南菜有著充滿智慧和詩意的菜名,一直保留至今。有的菜里包含兩種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食材,比如茭白炒青菜或鮮魚與咸魚一起蒸,這些可叫作“文武菜”,以烹飪來比喻中國傳統(tǒng)治理手段中相輔相成的互補之處。柔嫩的蛋清加上其他食材,就有了“芙蓉”的美稱。 還有更為精致的菜肴,比如寧波傳統(tǒng)美食的明珠“獨占鰲頭”,是將甲魚和冰糖慢火熬燉,這道菜之所以有這么個吉利又神氣的名字,是因為曾有一個才華橫溢的年輕文人在進京趕考的路上吃了這道菜。這菜名描述的便是每年高中狀元的人,會在皇宮殿前的階梯上,站在大理石的烏龜?shù)裣衽赃吔邮芴旒覛J點封賞。 從江南菜肴的名字和與之相關(guān)的傳奇,能一窺該地區(qū)的文化傳統(tǒng):對文人文事由來已久的尊重;對乾隆皇帝下江南那些故事的癡迷幻想;從中國語言文字中衍生出的智韻之美;對鄉(xiāng)野自然的熱愛;老百姓在貪污腐敗橫行的亂世所感到的無助,對清正廉潔、奉公守法的官員的擁戴;而最重要的是,全中國人民在飲食中獲得的歡欣愉悅。 盡管江南的富庶成熟和精于享樂的城市精英促進了高級飲食的發(fā)展,當?shù)貥闼氐拿耖g傳統(tǒng)美食也同樣誘人。 在紹興關(guān)于美食起源的傳說中,常常出現(xiàn)被欺壓的仆人用妙計戰(zhàn)勝吝嗇的主人,或者貧窮的書生和乞丐在饑餓和絕望中發(fā)現(xiàn)美味的故事。 江南的街頭小吃與家常腌菜之誘人,也不讓筵席上的珍饈佳肴。農(nóng)民、小吃攤主和尋常百姓、家?!皬N神”做的美食,也在話本傳奇中頻頻現(xiàn)身,遍布江南。 在中國,熱愛美食并不是富貴人士的特權(quán),而是滲透在整個社會的血脈之中。宮殿豪宅,農(nóng)舍街巷,無一例外,美食飄香。
食材 江南之地遍布著大江與運河、湖泊與池塘、山巒與田野、泥地與石灘,這些地形地貌給予廚房無限豐饒的饋贈。
和中國大部分地區(qū)一樣,這里最常吃的肉類是豬肉,這也是很多令人最無法抗拒的菜品中的主要食材。新鮮的、腌過的、燒制的、炒制的、高湯燉的、煉成豬油的,各色各樣的豬肉是江南美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而牛肉和羊肉則是餐桌上偶爾的訪客。 江南人從前會把鳥類稱為“羽族”,其中雞為首位,不僅單吃起來美味,也能熬制成高湯,用來豐富各種菜品的味道,成為一道菜隱而不現(xiàn)的靈魂。(18世紀的美食家袁枚曾寫道:“雞功最巨,諸菜賴之。如善人積陰德而人不知。”) 鴨肉做菜也很常見,最出名的要數(shù)南京?!扒f嚴寶相”的大白鵝也是頗受歡迎的食材,揚州尤甚,古城中常有專做鹽水鵝的貨郎,挑著擔子叫賣。鷓鴣、野鴨、雉雞和松雞等野禽也是傳統(tǒng)珍饈,但如今已是鮮見。 江南民眾既然居于“魚米之鄉(xiāng)”,自然會吃種類繁多的海鮮。 ▲醉螺。 寧波的市場上,長長的帶魚泛著銀光,旁邊是鱗片閃著迷人光彩的刀魚。滑溜溜的魷魚、章魚和墨魚也很常見,風干的墨魚子是備受推崇的美味。貝類也不計其數(shù),最不同尋常的恐怕要數(shù)寧波的泥螺,冰鮮泥螺用酒腌制,制成“醉螺”,吃時螺肉嫩而肥美,螺殼薄脆爽口,此味只應(yīng)天上有。 海蟹生腌之后切塊,帶殼盛盤,頂上點綴海蜇頭,這就是寧波的另一道特色菜,海味濃郁,口感黏滑。寧波海產(chǎn)質(zhì)量上乘又十分新鮮,通常簡單蒸一蒸或在開水中汆一下即可。寧波與舟山的海岸邊總有很多趕海之人,采集紫菜、海帶之類美味又營養(yǎng)的海草。 除了海鮮,中國人將淡水中出產(chǎn)的鮮貨稱為“河鮮”,也就是各種各樣的淡水魚、淡水貝等等,這些在江南菜系中也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鱔魚、青蝦和各種各樣的淡水蟹都能入菜,還有貽貝和小龍蝦。 這個區(qū)域的江湖溪流中游弋著種類數(shù)不清的魚,其中有種泛著銀光的小鯽魚,可以做成奶白奶白的美味魚湯;而大一點的鯉魚刺相對少些,就用來吃肉,沒什么腥味。 當?shù)刈钍芡瞥绲哪^于閃著微光的鰣魚,這種魚每年春天都會從海洋洄游到長江和錢塘江產(chǎn)卵。淡水水域給江南的另一項美味饋贈是鱖魚,這種魚看著有些兇猛,其實肉質(zhì)軟嫩可口,簡單清蒸一下,就很鮮美。 ▲杭州西湖河蝦。 歷代江南文人從不吝于稱頌這里的河鮮與海鮮。宋朝文豪蘇東坡曾寫過:“今日駱駝橋下泊,恣看修網(wǎng)出銀刀。” 不過,對江南水域的物產(chǎn)最著迷沉醉的,還要數(shù)17世紀的劇作家李漁,他寫道:“獨于蟹螯一物,心能嗜之,口能甘之,無論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至其可嗜可甘與不可忘之故,則絕口不能形容之……自初出之日始,至告竣之日止,未嘗虛負一夕,缺陷一時……蟹乎!蟹乎!汝于吾之一生,殆相終始者乎!” 從13世紀開始,風干的咸魚和腌制海鮮就是江南人櫥柜中食材的主力。 海魚常常會經(jīng)過鹽腌發(fā)酵,再風干,做成鲞,風味獨特,很是刺激,尤其受浙江人的青睞。鲞味道很重,常用來給新鮮豬肉或蔬菜等味道比較清淡溫和的食材提味。鹽腌后風干的海鰻經(jīng)過蒸制,就是一道開胃小菜;海米(蝦米)則幾乎在江南菜中無處不在。 喜歡尋求刺激和新奇的人可以嘗嘗黃山附近屯溪著名的臭鱖魚,那叫一個臭不可聞,十分刺鼻,味道快趕上臭奶酪了。 據(jù)說,曾有魚販從長江返回安徽南部,鱖魚在桶里和鹽“親密接觸”了一個星期,回到家味道已經(jīng)變得很怪,嘗一嘗風味實在特別,就這樣機緣巧合地成就了臭鱖魚。 江南有些最奇妙最獨特的蔬菜是水生水養(yǎng)的。有野生的茭白,柔嫩如拔節(jié)竹筍;有脆生生的馬蹄(荸薺);還有菱角,樣子奇特,像頂了兩只牛角。還有些地方特色菜,比如南京人愛吃的水生植物蘆蒿。 最迷人的水生食材恐怕是芡實,珍珠大小的圓形顆粒,口感黏糯,淀粉含量高,可入補湯,或做成筵席上的佳肴。 芡實多長在池塘,大大的圓葉如茶盤般飄在水面,果實長在水里,形似石榴,要剝出來得費好大一番工夫。每顆果實都有鳥嘴一樣的尖頭,所以芡實在蘇州又被稱為“雞頭米”。(有時候英語將其翻譯為Suzhouchickpeas,即“蘇州鷹嘴豆”。) ▲江蘇省,一位農(nóng)民正在采集水下的芡實,這是一種淀粉含量很高的果實,蘇州人稱之為“雞頭米”。圖片來源/《魚米之鄉(xiāng)》 江南文化中素來有喜愛和欣賞蔬菜的傳統(tǒng)。 13世紀的作家林洪在飲食札記《山家清供》中贊頌了吃蔬菜的諸多益處,并收錄了各種菜譜,其中有的食材需要費心尋覓,有的則是自家種植,很多菜品都有非常悅耳的名字,比如“山家三脆”(涼菜,嫩筍、小蕈、枸杞頭拌食)。獨具慧眼的老饕們熱衷于需要尋覓的野菜:一直以來都備受歡迎的有馬蘭頭、樣子有些“張牙舞爪”的芝麻菜等等。 調(diào)味 18世紀的美食家袁枚,江南烹飪藝術(shù)最偉大的推崇者,就曾寫道,一場成功的筵席,烹飪占六成,買菜的人占四成(“大抵一席佳肴,司廚之功居其六,買辦之功居其四”),在今天仍可奉為廚房箴言。 江南廚師特別擅長對食材取長補短,使其瑕疵不見。 烹飪第一步通常是去除魚、肉和禽類的自然之味中不太受中國人待見的腥味,可以用于去腥的方法有:添加調(diào)味料,如料酒(紹興花雕酒);在腌制或烹煮食物時加入蔥、姜;也可將生肉或禽類在開水中汆一下,之后將水倒掉。對于鱔魚之類本身味道比較重的肉類,可以用姜、香菜和各種香料來烹調(diào)去腥。 如果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檻外人”,可能會對這些技巧感到難以理解,但它們在給肉食去腥提味方面確實是百試百靈。有些蔬菜在進入正式烹飪程序之前也要經(jīng)過一些處理,例如白蘿卜焯水去除辛辣味,竹筍焯水則是為了去除天然的苦味和毒素。 放調(diào)味品不是為了掩蓋食材本身的味道,而是為了提鮮或達到“和味”的境界。 比如,一條新鮮的魚,可以用蔥姜腌制一下,去除腥味,然后和火腿薄片一起蒸制,最大限度地引出其中的鮮味。新鮮蔬菜通常會用少量的豬油來快炒,或者加高湯調(diào)出豐富的味道和口感,同時又不會掩蓋其自然的清爽。咸味菜里加一點糖,即能“和味”。好的食材,不加一點額外調(diào)味而加以烹調(diào),比如農(nóng)家土雞熬雞湯等等,成菜會得到“原汁原味”的贊譽。江南廚師經(jīng)常使用的重要調(diào)料并不多。其一是醬油(老抽),取其咸味和濃郁的顏色,在紅燒菜中不可或缺;調(diào)料之外,也可作為單獨的蘸料。當?shù)貍鹘y(tǒng)的醬油不但咸味很足,顏色也很深,例如紹興出產(chǎn)“母子醬油”,有種令人愉悅的泥煤味,很是深邃。豆瓣醬和甜面醬也會用到,兩者顏色都比較深,是發(fā)酵調(diào)料,風味比醬油更粗獷,多了些泥土之氣。醬油本身其實就是黃豆發(fā)酵后提煉的液體,相對于那些從孔夫子時期的發(fā)酵魚醬與肉醬演化而來的古代調(diào)味料,屬于還算年輕的“新貴”;最早提到醬油的書面材料出現(xiàn)在13世紀,來自江南的作家林洪撰寫的食譜(《山家清供》)。江南的人們尤其青睞食醋,醋也是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米醋不僅是糖醋菜品中的關(guān)鍵調(diào)味品,也是餐桌上必備的調(diào)味品。當?shù)厝擞么讈斫o魚蝦螃蟹去腥,所以常會附上一小碟醋做蘸料。醋還有暖胃、開胃和給食物去油的作用。古時候用作長江碼頭和渡口的鎮(zhèn)江出產(chǎn)的醋聞名全國,主料是糯米,顏色深幽,味道豐厚悠遠。兩千多年來,浙江省紹興市一直是產(chǎn)酒重地,那里著名的“黃酒”因為琥珀般的顏色得名,它既是飲用的酒,也是一種重要的調(diào)味料。在各種“醉”菜中,黃酒是關(guān)鍵調(diào)料,也可用來給肉、魚和禽類去腥。江南菜偶爾也會用到度數(shù)更高、和伏特加比較像的酒,比如經(jīng)典上海菜炒草頭(苜蓿芽)。紹興制酒業(yè)還有個很棒的副產(chǎn)品——酒糟(出了江南就很少見了,真是遺憾),是用釀酒后剩余的殘渣做成的。酒糟是棕黃的醬狀物體,香味迷人,里面有隱隱的煙熏味、果味、土香和花香,在烹飪中有很多用處。酒糟可以做成糟鹵,用來鹵毛豆或蝦,這些菜都被稱為“糟”。也可以攪動酒糟使其呈泥糊狀,用來封酒壇子或包裹“叫花雞”。要么將酒糟和魚干一起,一層層疊放在陶罐中,魚干也會散發(fā)沁人心脾的香味。在江南地區(qū),蘇州人和無錫人在做菜時放糖比較大膽,兩個地方的甜味菜肴也更為出名。大部分甜味菜肴都可以用甘蔗或甜菜做的普通白糖來做,但帶水果的菜肴或甜湯如果加冰糖,味道會更好。有時候也會用黃糖或紅糖,取其色澤與多層風味。在傳統(tǒng)烹飪手法中,人們會用“糖色”來為燒菜燉菜增添色澤,但近幾年來,大家覺得糖色可能有致癌風險,已經(jīng)不愛用這種手法了。如今,大部分的廚師都用醬油(老抽)來實現(xiàn)增色的目的。姜和蔥可謂餐餐必備,每菜必加,還有些經(jīng)典菜中的靈魂調(diào)味料就是大蒜和胡椒,比如響油鱔糊,當然兩者的主要作用也是去腥。各種干香料的名字散見于多個菜譜,出現(xiàn)最多的是八角和桂皮,當然也有草果、干草和山柰(砂姜)。在江南傳統(tǒng)的烹飪理念中,要提鮮就找高湯、豬油和雞油,不過如今很多餐廳的廚師都用味精了。除了這些基礎(chǔ)調(diào)味品,鹽漬、腌制和熏制的食材,也能為各色菜肴增鮮提味。浙江南部出產(chǎn)的金華火腿名聲在外,通常用來搭配竹筍、豆腐等味道清淡的食材,提升咸鮮之味;也會加入湯菜和高湯中,最大限度地釋放和強調(diào)鮮味。江蘇如皋出產(chǎn)的火腿也聞名于世。和火腿相比價格更便宜、口感更軟嫩、在家制作比較容易的咸(豬)肉,用途也類似,可以再加些海米和咸魚。▲浙江杭州,對外出售的金華火腿。圖片來源/《魚米之鄉(xiāng)》 ▲江蘇揚州,古城里掛著風干的咸魚。圖片來源/《魚米之鄉(xiāng)》傳說中金華火腿的歷史要追溯到北宋。當?shù)匾蝗好癖娨宦繁鄙线M皇都,為一位被誹謗中傷的愛國將領(lǐng)辯護。因為路途遙遠,他們把攜帶的豬肉用鹽腌起來,便于保存。等到了目的地,豬肉經(jīng)過一路的風吹日曬,味道極美。將領(lǐng)被勾起懷舊思鄉(xiāng)之情,將其命名為“家鄉(xiāng)肉”。如今,金華人偶爾還會用這個名字來稱呼當?shù)氐南倘狻6鴮㈩I(lǐng)的下屬們,驚嘆于鄉(xiāng)親帶來的豬后腿那紅亮之色,將其稱為“火腿”。這就是有關(guān)“火腿”一詞來源的傳說之一。“紅燒”,是用醬油、酒和糖燒煮食材,這種烹飪方法在全中國都很常見;但江南的廚子,是真正的紅燒大師,他們用紅燒之法,讓豬五花肉柔嫩彈牙,為魚尾施展美味魔法,讓蔬菜(如竹筍)口感豐富濃郁。紅燒這個主題可以有無數(shù)的“美味變奏”,從上海特色的甜蜜紅燒肉,到杭州散發(fā)著香氣的東坡肉?!凹t燒”這個名字,正是指醬油所賦予菜品的深紅色(有些菜品不加醬油,就是“白味”)。江南菜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會把新鮮與腌制的食材放在一起烹制,當?shù)貜N師稱之為“鮮咸合一”。這其實體現(xiàn)了節(jié)儉的傳統(tǒng),因為一點點味道重的鹽腌食材入菜,即可讓豆腐和蔬菜等便宜而味淡的食材風味更為突出,更加美味可口。無數(shù)的菜肴都凸顯了這個主題,比如寧波的雪菜黃魚湯、紹興的咸魚蒸雞和上海的腌篤鮮。在江南的大部分地區(qū),甜味菜肴都并非主角,但蘇州人和無錫人卻尤其偏愛甜食,上海也算得上是嗜甜之城。蘇州有幾道名菜,比如“松鼠鱖魚”,用非常藝術(shù)化的刀工將鱖魚切出花,澆上濃郁紅亮的糖醋醬;還有餐前涼菜,細切的火腿拌上炸松子,加砂糖調(diào)味。要是運氣特別好,你還能吃到最稀罕也最豪華的筵席佳肴之一—蜜汁火方(火腿和蓮子一起蒸)。上海的紅燒肉,醬汁濃稠似糖漿,光亮如釉。不過,江南的美食家總會鄭重地指出,就算是在這些地方,甜口的菜也應(yīng)該和其他“平淡口味”菜肴一起出現(xiàn),比如炒素菜,或是爽口清淡的湯品。江南菜品,總體上都是有意講究可口的清淡與恬和,但有個叫人著迷不已的旁支——“臭霉”風味。50米開外便能聞到臭味熏人的臭豆腐,這卻在江南隨處可見。不過臭霉美食的靈魂之鄉(xiāng)是紹興,紹興人通常會用發(fā)霉發(fā)臭的莧菜梗做成鹵水,來腌鹵豆腐、竹筍、瓜類和嫩油菜芽;霉臭發(fā)黑的料汁仿佛給這些食材施了咒語,讓它們都有了一種怪異而美好的風味。據(jù)說,這些不同尋常的食物是過去苦日子的產(chǎn)物,那時候當?shù)馗F人買不起肉,買不起魚,只好調(diào)動所有的智慧,創(chuàng)造出這種可口的美味。杭州烹飪界有個頗有趣的流派,即所謂的“南料北烹”,似乎是宋朝時期朝廷南遷的產(chǎn)物。朝廷南遷掀起了移民潮,其中有官員和富商,也有普通做工人家,比如廚子。那時候還名為臨安的杭州,成為南北烹飪方法的熔爐。當時有人撰文狠狠批判了烹飪風格過于混亂。在如今的杭州,廚師和美食家們會指出一些與當?shù)夭顺R婏L格區(qū)別較大的菜肴(例如西湖醋魚、宋嫂魚羹等),是北方菜“移民”到南方的產(chǎn)物。也許現(xiàn)代人最熟悉的江南菜高超烹飪技法,就是“素菜葷做”:在蔬菜中加一點點豬肉、禽肉或魚肉,進行調(diào)味,使其風味更為濃郁。烹飪筵席菜時,可能會加入高湯、豬油、雞油、干海鮮或火腿,為蔬菜調(diào)味,在不掩蓋其自然本味的前提下,使其更為可口,色澤更好看。日常來說,大部分城鎮(zhèn)居民都會吃多種多樣的健康蔬菜,加一點點豬油、豬肉或家常咸肉,就風味十足了。如果你既想飽口福,又想減少肉食攝入,那么江南美食的這個方面的確值得借鑒。高超的刀工是江南美食的基礎(chǔ)之一。當?shù)氐膹N師對菜刀的運用,那是出了名的純熟靈巧。揚州廚師的刀工美名尤甚,這個城市的特色之一就是“三把刀”:廚刀、理發(fā)刀和修腳刀(修腳也是這座城市的特色享樂活動之一)。那里的廚師接受的基礎(chǔ)訓(xùn)練就包括將一塊豆腐切成頭發(fā)一樣的夢幻細絲,把魚肉切成一朵菊花,把拙樸的塊狀雞胗切出優(yōu)雅的花紋。一位揚州大廚告訴我,他和同事們個個都能將一塊豆腐切成5000條絲。與大部分國家的民眾相比,中國人特別重視口感上的愉悅,食物帶來的某些觸覺尤其受追捧。比如新鮮芹菜或爆炒雞胗一咬即斷的脆,黏米柔軟纏綿的糯,淡水蝦用油溜過再稍微炒一炒的滑嫩。很多西方人并不喜歡軟骨和有嚼勁的食材,中國人則對有點彈性和拉力的肉菜十分喜愛。比起雞胸,他們更愛雞翅和雞腿,因為這兩個部位含有經(jīng)常活動和使用的肌肉,有力量,有韌勁,吃起來有嚼勁,不是軟綿綿的。在中國菜中,口感與色和味同樣重要。對口感講究至此,就意味著廚師要會掌握火候,這在江南烹飪中是重中之重。有經(jīng)驗的廚師會培養(yǎng)起對鍋中油溫的第六感:油溫低得合適,蛋白入鍋就如云朵一般輕盈柔軟;油溫加熱到一定的高溫,炒起菜來便如有神助。據(jù)說,寧波最好的廚師都會經(jīng)過良好的火候訓(xùn)練,他們做的鍋燒河鰻,皮不破,肉卻酥軟到在旁邊奏樂就散開了!一席江南家宴,不僅是感官的享受,更能帶來心靈的愉悅。除了色、香、味、形、器和舌尖與味蕾的多重感官快樂,對食物進行進一步的思考,也是怡人的。想想桌上那盤炒菜尖兒是在蔬菜生長到最完美的狀態(tài)時采摘的,是今早才新摘的;再看看那盤魚,是某個名湖或某條名河的出產(chǎn),豈不美哉?還有用厚切冬瓜做成的以假亂真的素東坡肉,脆嫩的“鰻魚”竟然全部以蘑菇為原料,這也讓人驚嘆。有的菜名悅耳動聽;有的菜有傳奇般的來歷;有的菜是對中國古代某一本經(jīng)典小說的致敬,叫人嘴角浮現(xiàn)一絲會心的微笑。在中國,美食方面的享樂并不低級,因為這不但是對口腹之欲的滿足,更是一種全身心的滋養(yǎng)。美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好的食物能夠撼動心神,不僅能讓親朋好友歡聚,也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歷史與文化遺產(chǎn),感受大自然的神韻和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