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后乎
【論語導讀】3.8 繪事后素 《論語》八佾第三篇第八章,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沃^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币馑际?,子夏問道:“《詩經》上說:'嫣然一笑,姿態(tài)曼妙;美目顧盼,黑白粲然;素地潔白,色彩絢爛!’這是什么意思呀?”孔子說:“好比繪畫,先要有白色的底子,然后才能畫出美麗的圖案來。”子夏說:“那么,這一切的背后是禮嗎?”孔子說:“能啟發(fā)我的是你卜商啊!可以開始和你討論《詩》的道理了!” 這是孔子和文學科高足子夏對《詩經》的討論,可以推測這段話這一對話發(fā)生在孔子晚年。子夏詢問了一首詩的句子,其中有兩句和現(xiàn)代《詩經·碩人》中相同,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句,但《碩人》中沒有“素以為絢兮”。這究竟是今本《詩經·碩人》掉了這一句,還是這壓根兒就是另外一首詩呢?歷代學者說法不同。比如宋儒周子醇就說這是《碩人》的原初面貌,只不過孔子刪詩,把“素以為絢兮”給刪了。不過朱子認為就是另外一首詩,因為“素以為絢兮”恰恰大有深意,孔子干嘛刪它?朱子的這一觀點得到了程樹德先生的贊同。當然,清代學者也有其它看法,比如王先謙就認為“素以為絢兮”是《魯詩》的句子。朱子觀點是對的,孔子并沒有刪詩,他是編選了詩三百作為儒家教材,這首逸詩不屬于“詩三百”。孔門師徒教學以“詩三百”為根基,但其他“詩”同樣是學習的教材。 “禮后乎?”這句話也有不同的理解。如楊伯峻先生說是先有仁,才有禮,所以禮后。李零先生認為禮就是畫畫的底子,要先有禮,再談其它。也有認為,禮樂是以仁為本,所以“禮后乎?”就是“禮后仁乎?”子夏說省了“仁”個字,也許子夏可能還不能可定,但孔子心領神會,知道子夏想說的是什么。這與楊伯峻先生說法一致。詩歌引起人的聯(lián)想?!八匾詾榻k兮”,“繪事后素”,“禮后乎”三句是有聯(lián)系的,都在探討本質上的基礎上的東西。看起來孔子與子夏是探討詩歌本質,實際上是說禮以仁為本。另外詩歌是可以唱的,也屬于樂。所以把本章放在探討禮樂的“八佾”篇中也是合理的。 從文本講,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巧笑,還是美目,或是繪事,都應遵循禮的約束與規(guī)范,也就是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背后是禮,這個是子夏在孔子說“繪事后素”后得到啟發(fā)下進一步領悟到的,正如孔子對顏回說的那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當然禮之后是仁,象前面孔子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禮樂應以仁為本。 白云山人20170708 |
|
來自: liuhuirong > 《論語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