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有 健 康 “導引”是什么呢? 導引的問題甚深,包括中醫(yī)五術里的導引按蹺,其重點還在導引上。 如果居家自己按蹺的話,我們方便操作的只是胸腹部,從經(jīng)絡層面講這里只有任脈、陰蹺脈、少陰腎經(jīng)、厥陰肝經(jīng)、陽明胃經(jīng)、太陰脾經(jīng)等。那居于后背的督脈、膀胱經(jīng)、陽蹺脈等這些經(jīng)脈怎么作用呢?這就需要通過導引,導引的作用是全方位的。 導引的原則與針刺的原則一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里有一段很重要的話:“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這是針刺的綱領,也是導引的綱領。只是現(xiàn)在搞針刺的人完全不在乎它了,比如我們一個右膝關節(jié)疼痛的問題,到醫(yī)院的針灸科,大部分的醫(yī)生都會圍繞患者的右膝給扎滿針。扎右膝不是不可以,但這就不是“善用針者”了!傳統(tǒng)的觀念本來在這里已經(jīng)定義得非常清晰,但我們就是很難去遵循它。我們會認為“直接”的作用應該更好,所以說“見地”確立真是太不容易! 如上所說,《內(nèi)經(jīng)》在這里給出的“從陰引陽,從陽引陰”是導引的總則。 比如,我們用手觸按前面的任、蹺二脈,這便是從陰,而“從陰”的操作必定會帶來“引陽”的效應。引陽先是引動督脈進而引動諸陽。陽動之后,又自然會產(chǎn)生引陰的效應,從而陰陽互動,最終實現(xiàn)效能的最大化。 通過導引來達到上述目的,這里面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感”。導引按蹺能不能上層次,就要看“感”的深度。 如何找到“感”? 如何建立起這個“感”,或者如何找到這個“感”,便成為導引按蹺的關鍵!為了幫助大家培育起這個“感”來,我要先來跟各位談談“咸”字。 咸是《周易》的一個卦,卦名為澤山咸。上卦為兌,表示澤;下卦為艮,表示山。咸卦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呢?彖辭里這樣說道:“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strong> 從萬物的化生,到天下和平,天地萬物之情,天下萬事之狀,好與歹,都是“二氣”感應相與而成。 二氣,或天地,或男女,或剛?cè)?,亦就是陰陽。而陰陽怎么感應相與呢? 我想亦不過是《素問》所說的“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這八個字也是導引的綱領,而“感”是導引的關鍵。 感,《康熙字典·增韻》云“觸也”。陰陽(二氣)相觸,而有覺、而有知、而有應,故曰感覺、感知、感應。 感的過程和條件 因為感而有覺知,亦因為相應而有道交,而有力量。因而“感”是一個既有覺知,又有力量的過程。 通過觸按任脈、陰蹺脈等陰位區(qū)域,首先會引發(fā)對督脈等陽位區(qū)域的動靜覺知,這即是“感”的過程,亦就是導引的過程。 而這個動靜、覺知、力量,會隨著感的深入、導引的深入,變得越來越明晰。這里我想再進一步地強調(diào),導引是一門功夫,是功夫就需要時間,不能一蹴而就。 我不敢確保大家會不會立即生起這樣的感,因為透過“澤山咸”我們可以窺見,為什么將少女(兌為澤)少男(艮為山)定為咸?(編者按:易卦中乾坤生六子,兌卦為少女,離卦為中女,巽卦為長女;艮卦為少男,坎卦為中男,震卦為長男。) 少男少女有什么樣的特質(zhì)呢? 我想純真應該是最起碼的特質(zhì)!純真是少女少男的特質(zhì),是咸、感需要的基本條件,亦就是導引的基本要求。 “純”是純粹、單純、不雜,這是導引應該盡力做到的;“真”是真切不虛,導引必須有真實而切身的感受,沒有切身的感受,談不上導引。 嘗試體會你的“感” 現(xiàn)在我們可以來做一個嘗試,體會一下這個“感”。 請大家輕輕地閉上眼睛,平時我都是很放松地平躺在床上做,現(xiàn)在大家可以很放松地坐著做。 將雙手手指(主要是食指、中指、無名指)相對相并,以指腹觸按在身體前正中線上(可以選任何位置,比如膻中,或神闕都可以)。這個操作過程即是“從陰”,而接下來的“引陽”能否發(fā)生,很大程度取決于我們的感!(編者按:據(jù)前文,引陽就是觸按前正中線的任脈區(qū)域時,引發(fā)了對應的督脈位置的動靜覺知。) 當然,這個“感”開始的時候不一定馬上就出現(xiàn),或者開始的時候不一定很清晰,但慢慢就會出現(xiàn)并清晰起來。 做完后,大家慢慢把眼睛睜開,有什么感受嗎?可以在留言區(qū)寫下你的感受。 每個人的感受都會不盡相同,但基本都在背后(陽位區(qū)域)有感應。 “感”在中國文化里實在是太重要的一件事,我們經(jīng)常講到的“感通”二字,也是孔子對易的一個很內(nèi)在的詮釋。《周易·系辭》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傳統(tǒng)的很多東西怎樣才能通達呢?透過感才能夠通達! 本文選編自劉力紅老師著作 《做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掃描上方二維碼 獲取更多劉力紅老師講座合集 |
|
來自: ckeliter > 《醫(yī)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