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課讀經(jīng)典,這里是爾雅書苑。今天我們開始《莊子》第049講。歡迎留言交流。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莊子·養(yǎng)生主06》)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喪,號哭了三聲就出來了。 秦失與老聃本是朋友,秦失的這種行為似乎不近人情,有悖常理,弟子覺得奇怪,就問他:老聃不是你的朋友嗎? 秦失說:是。 養(yǎng)生自然會涉及到生死的問題。雖然不少史料記載,老子出關(guān),莫知所終。但是莊子卻將老子寫死了,死亡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也有人心有不甘,為莊子解釋,成玄英疏曰: 此獨云死者,欲明死生之理泯一,凡圣之道均齊。此蓋莊生寓言耳。而老君為大道之祖,為天地萬物之宗,豈有生死哉!故托此言圣人亦有生死,以明死生之理。 子弟又問:如果是你的朋友,這樣吊唁可以嗎? 秦失說:可以的。起初,我以為他是非常之人,現(xiàn)在才知道他并不是。為什么這么說呢?剛才我去吊唁的時候,看見有老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孩子一樣;有少年哭他,好像哭自己的母親一樣。林希逸注曰: 老子之死,其弟子之哭,無老無少皆如此其悲哀,此必老子未能去其行跡,而有以感會門弟子之心,故其言其哭哀且慕。 老人孩子哭得這樣悲傷,一定有不想吊唁而吊唁的,有不想痛哭而痛哭的。 并不是所有來吊唁的人都是出于真情,有些人只不過是一種出于禮節(jié)形式而已。 不想吊唁而去吊唁,不想哭而哭,這就失去天性,違背真情。忘記我們的自然稟賦,這就是古代所謂的逃避自然的刑罰。人有生必有死,有合必有離,就是這個道理。林希逸注曰: 天之所受,本無物也,猶以有情相感,則是忘其始者之所受,而遁逃其天理,背棄其實情。 正該來到人世時,老聃應(yīng)時而生;正該離開人世時,老聃順理而死。安心順時而順應(yīng)變化,哀樂的情緒便不能侵入心中,這是古時所謂的解除倒懸。宣穎解曰: 人為生死所苦,猶如倒懸。忘生死,則懸解矣。 人的生死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明白這個必然之后,坦然接受,安時處順即可。倘若試圖去改變,那就有違大道,不過徒勞。林希逸注曰: 蓋欲人知其自然而然者,于死生無所動其心,而后可以養(yǎng)生也。既知其來去之適然,則來亦不足為樂,去亦不足為哀。 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這是最高的修養(yǎng),是對生死的通透領(lǐng)悟。人生除了死亡,沒有什么大事,看透生死不是厭世,不是虛無,更不是消極避世,而是依然熱愛生命,讓自己活得真實,通達。 |
|
來自: 新用戶7922tYM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