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馬談(司馬遷之父)曾對黃老道家思想進行過一次深刻總結(jié)。他說:“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萬物主”,道家“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當我看到這個評價之后當場就震驚了,頭腦中立刻浮現(xiàn)作為道家第一經(jīng)典且被世人譽為“萬經(jīng)之王”的《老子》《道德經(jīng)》一書。面對這個深刻的總結(jié)它深深地刺痛我的神經(jīng),這無疑是再次給我傳遞一個重要信號:《道德經(jīng)》是一個巨大的寶藏。也正是因為這個評價促使我下定決心對老子的《道德經(jīng)》一書要一探究竟。這部書我接觸了十余年,人也經(jīng)受了歲月的洗禮,社會的打磨,這里淺談一下我個人的一點感悟,時至今日我恍然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系統(tǒng)的、全面的、能夠開啟心性、啟迪智慧、激發(fā)人們創(chuàng)造性的智慧寶典;同時也是一部“詮釋”中國人靈魂底色的書。 那么這部書究竟說了些什么? 我們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其實就是“道”和“德”這兩方面的內(nèi)容。 什么是“道”? “道”就是“首”+“之”,“首”就是腦袋,代指心思、思想,“之”就是往、到達的意思,字面也就是可以理解成胸有成竹心思先到的意思,也就是一個人思想高度與客觀真實的契合度;還有一種解釋是這樣說的:“?”+“自”+“之”=“道”也就是說陰陽自身存在的運行變化軌跡就是道。多指客觀規(guī)律、因果規(guī)律、真理真相、真知灼見在頭腦中如實的反映;比如真理、規(guī)律、竅門、行之有效的策略、方式方法等?!兜赖陆?jīng)》文中的道多指規(guī)律、也可以理解為老子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高度的一個呈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時候可以將“道”理解為因認知不同而導致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說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 什么是“德”? “德”就是“彳”+“十”+“目”+“一”+“心”,也就是在目標的道路上一心一意地付出實際行動并且有所收獲的意思,這就是“德”;既指志向、心意又包含人的某項能力方面能夠獲得、達到某種目的的意思;多指按規(guī)律做事,品 行方面操守比較好、特指好的品行,心意、志向,得到,施與他人恩惠、好處,因奉獻自己而收獲的美譽,也就是說“德”包含做到獲取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行兩重含義。 “道”本身含有正確認知高度的意思,“德”本身含有行為落實的意思,“道德”兩個字連起來,就是對正確認知高度的落實能力;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有人說道德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暗赖陆?jīng)”這三個字我個人認為從字面意思上來說可以將其理解為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的知道并做到的策略途徑,也可以理解成如何做一個知行合一的謙謙君子。因遵循“道德”而能夠“做到”,因“做到”而“得到”,“道德”也因此含有“得到”的意思,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調(diào)侃《道德經(jīng)》其實應該叫《得到經(jīng)》的原因所在?!独献印芬粫鴱倪壿嬳樞蛏现v是《道德經(jīng)》,從行為結(jié)果上來看是《得到經(jīng)》。《道德經(jīng)》就是《得到經(jīng)》這也相應了什么叫“名可名,非常名”。 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釋義:道是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描述的,道有多種多樣,與人交流時要明確當下所說的道是哪種道,出自不同的人口中的道不見得就是指同一個道;事物是可以被命名或叫出名字的,而重名現(xiàn)象也是非常普遍的,和人溝通一定要清楚目前所說的名字是指哪種具體事物,時間、地點以及所傾訴的對象、所涉及到的三者只要有一個不同,即便是出自同一人之口說出同樣的話叫出同樣的名字也未必見得就是指代同一事物。這是因為人類誕生以前就有天地萬物,人類出現(xiàn)以后、為了方便學習記憶和交流、理順事物直接的關系,從人類的角度給事物取的名字而已,名字是從人類角度維系和區(qū)分了萬物之間關系的紐帶。有時候我們說出不同的名字代指同一個事物;有時候我們說出同一個名字代指不同的事物原因就在這兒。一個人如果私心雜念越少、心愈平靜、思慮越純正、思想越集中、越容易發(fā)現(xiàn)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私 心雜念越多、心愈浮躁、思慮就不純正、思想越難以集中,想問題就不會透徹、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造成當局者迷,讓人產(chǎn)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之困惑。這兩種情況都是源于心腦思考得出的結(jié)論,都是思考的產(chǎn)物,觀察事物的心境心態(tài)、思維角度和思想境界不同,得出的結(jié)論往往不同。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會有所不同,將不同的看法進行多次分析與抉擇,就會導致不同的言行,所有發(fā)生的結(jié)果都必然有其原因,真正有智慧的人看得懂事物發(fā)展的趨勢、也分析的出來事物產(chǎn)生種各結(jié)果的原因所在?!肮食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是說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態(tài)、心境、什么樣的思想境界、什么樣的思維角度來觀察和思考問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程度就會不同、是淺嘗輒止還是求本溯源、是停留在表面還是挖掘本質(zhì)!從迷到悟有多遠----一念之間!怎樣做才不會輕易被迷惑?唯有無欲!什么叫無欲?誠心凈意無私心雜念就叫無欲!什么叫無欲觀其妙?“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心越清凈、心境越靜、思慮就越加深遠,這就是無欲觀其妙!也可以說是信心清凈則生實相;以理都觀用心別見和這句話也極為類似;常言道:“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說的也是這個道理?!靶中迸c“故弄玄虛”里的“玄”字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含有一定程度遮蓋事實真相的目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論我們是視線上看不到、看不清,還是思想上想不明白、很難想明白,或者能力上做不到、難以做到的都可以稱之為“玄”?!靶中?,眾妙之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從發(fā)現(xiàn)現(xiàn)象到找到真相往往要克服不止一次的障礙,真相往往被阻擋、遮掩、障礙、隱藏的比較深,往往都是需要不止一次的思考與探索才能發(fā)現(xiàn)真相?!俺o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笔沁@一章的重中之重,著重講開啟內(nèi)在智慧的方式方法和如何做到真知灼見。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釋義: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為有惡的了。所以有和無既對立又相互統(tǒng)一,難和易相輔相成,長和短是比較出來的,高和低相互依附,音與聲相互配合、和諧統(tǒng)一,有前就有后。因此圣人從不任意妄為,都心存敬畏、慈悲、感恩并且有良好的心態(tài)、高深的思想境界、大公無私依據(jù)客觀規(guī)律做事,以身作則。輔佐萬物毫不推辭,生養(yǎng)萬物不據(jù)為己有,撫育并成就了萬物不自恃己能,功成不居功。因為不居功才一如既往地輔佐萬物,所以功績會持續(xù)增加,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就不會動搖,自己也不會招受損失。這一章的著重點在于“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敝攸c是說不妄為要以身作則、初心要正,并且要樹立止于至善的價值觀。 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 虛其心,實其腹; 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釋義:統(tǒng)治階層不崇尚圣賢、不樹立榜樣,人們就不會競相效仿;過分推崇則會導致一部分追隨者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會導致欺世盜名之徒危害一方,關鍵是要行止有度。正如統(tǒng)治階層不過分迷戀物質(zhì)享受、不鬼迷心竅、不過分看重某種貨物就不會貪污受賄,就不會占用過多的社會公共資源,這樣就不會因為社會政策法規(guī)、資源配置不合理進而引起大規(guī)模的社會道德滑坡及作奸犯科的事情發(fā)生;不做官逼民反的事情不為所欲為,社會就容易治理。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牢牢抓住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zhì)文明建設、并貫徹始終;削弱人們的腐朽思想與意志,弘揚社會正氣,使人們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發(fā)展。常使人們在不知不覺的時候就已經(jīng)消除了社會不和諧的因素,使那些心術不正的聰明人不敢輕舉妄動。圣人用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感恩之心、無私之心并且有高深的思想境界作為指導依據(jù)客觀規(guī)律做事、實事求是、不任意妄為,就沒有治理不好的國家。這一章的落腳點在于“為無為,則無不治?!蹦芰ι夏軌蜃龅剑袨樯夏軌蚵鋵?。 第一章講思想上做到真知灼見,第二章初心是止于至善,第三章行為能力上的落實;也就是說前三章合起來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始于真知灼見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維體系就已經(jīng)清晰可見了,這便是《道德經(jīng)》的核心思想。 第六章原文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釋義:道虛懷若谷、因應無窮、猶如神明、永恒存在,可以說是天機難測,天機一旦被窺破,可以說是看到了事物的根本。加以運用其作用連綿不絕、同時若隱若現(xiàn)地存在著,怎么開發(fā)都用不完。這一章的難點是“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這里的“玄”字與第一章的用法一樣都是取“阻擋、遮掩、障礙、隱藏事實真相”的意思,“牝”這里是鎖孔的意思,“玄牝”的字面意思就是:被障礙阻擋遮掩隱藏的鎖孔,引申為:天機通常都是被障礙阻擋遮掩隱藏的很深,但是仍然有一線希望可以將其窺破。這句話是說事物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不管事物是否誕生規(guī)律就已經(jīng)注定,就好比我們常說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天生會打洞”就是這個道理。 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边@句話是說如何達到深層次的思考,做事情如何做到事半功倍:心有多靜、思考就有多深遠,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找對方法事半功倍。是在講述如何做到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的禪定功夫。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惫芾硗鯂娜讼胍箛φ粽羧丈?,就要效法大地做到無私擔當奉獻厚德載物的典范,不僅如此還要學習上(老)天不論順逆輪回無常都接受并保持自強不息的精神,不論是大地的無私擔當奉獻厚德載物還是上(老)天無懼順逆輪回無常都始終保持自強不息這都是一種道,道的存在包羅萬象不能一概而論,道就是讓萬物呈現(xiàn)自己的本性、恪守自己的特性依據(jù)自身的軌跡生存發(fā)展,就是尊重其天性因其材而順其自然,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只有通過不懈的學習探索天地萬物從而發(fā)掘自己的天賦,然后自覺主動持之以恒地完善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承擔自己的使命,并且將這種自覺主動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變成下意識的本能反應,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于我們來說最大的意義所在。這也是告訴我們?nèi)艘坏┲獣宰约旱奶熨x使命必然要將自己的才華奉獻出來在不知不覺無時無刻地落實到生活中去的一種精進的態(tài)度。 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國家強大了就輕易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窮兵黷武,不論它有多強大也必然走向衰退滅亡,這是因為不符合道的原則,不符合道的原則走向滅亡是遲早的事情。這一章提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是預警在先,強大之后的禁忌,要對規(guī)律有一個深刻的認知。 第三十三章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這一章重點在講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自己的能力并且要堅守自己的初心。 第三十四章原文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 功成不名有, 衣養(yǎng)萬物而不為主。 常無欲,可名于??;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以其終不自為大, 故能成其大。 這一章重點是講以道為榜樣不忘初心人生的路才會越走越遠。 第三十七章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侯王若能守之, 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 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這一章重點在講心安理數(shù)明、心靜乾坤大,修心用以指導自己的行為。 第三十八章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義, 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這一章告訴我們看問題要看到本質(zhì),做事情要抓住重點。 第三十九章原文 昔之得一者, 天的一以清, 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 萬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其致之。 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發(fā), 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 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侯王無以貴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 高以下為基。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 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 故致數(shù)輿無輿。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一章主要是講對于絕大多數(shù)人來說我們的天賦與才華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并且極其寶貴,想要綻放自己就要刪繁就簡把精力放到自己的天賦與才華上來。 第四十章原文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釋義:不管事物是向?qū)α⒚孀兓€是循環(huán)往復的運動變化亦或是反?,F(xiàn)象的出現(xiàn)發(fā)生都是道在起作用,其背后必然體現(xiàn)或隱藏著某種程度的真實;正如示弱以及趨利避害同樣都是道的運用一樣。放眼望去我們?nèi)庋劭吹降氖篱g萬物都是起源于有形的事物,而有形的物質(zhì)以及新事物在誕生或發(fā)明之前是肉眼看不到的或者是我們不曾見過的。本章的重點難點是“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边@是給我們指出一條要在厚積薄發(fā)融會貫通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fā)揮出人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新能力。 第四十一章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薄皬V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笔钦f我們想要做出成績通常會思想上和行為上經(jīng)受種種困難磨難,因此身心上都要有做好忍辱負重的準備。 第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 而王公以為稱。 故物,或損之而益, 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 吾將以為教父。 這一章是說人經(jīng)受住了風雨的洗禮,守得云開見月明,即便是達到人生巔峰也要有敬畏之心,因此本章的落腳點在“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p> 第四十六章“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指出社會不和諧的根源所在。萬惡淫為首,所有的罪過皆源于一個人貪婪的損人利己的欲望 ,有損人利己自私自利的思想已經(jīng)不對了,將錯誤的思想貫徹落實就是錯上加錯,就會給社會帶來危害。 第五十一章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 長之、育之、亭之、 毒之、養(yǎng)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這一章是說人的成就越大越是時代的產(chǎn)物,更不可妄自尊大自命不凡,所以要堅守自己的初心,因此本章最后一句又重提“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p> 第五十三章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 服文采,帶利劍, 厭飲食,財貨有馀,是謂盜夸。 非道也哉! 這一章主要是講一個人即便是有能力也不可得意忘形目空一切,哪怕是成就很大也要心存敬畏之心,切記不可為了所謂的榮華富貴而不擇手段。 第五十四章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 修之于國,其德乃豐;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 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釋義:善于有所建樹的人都有堅韌不拔的品性,他們鎖定目標絕不輕易放棄、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子孫后代就會以他們?yōu)榘駱?、他們因而常常會被懷念想起。明白這個道理并以身作則,他的德行就會純真;以此理念治理家庭,無疑是綽綽有余的;用于治理家鄉(xiāng)、鄉(xiāng)里,他的德行 就會隨之增長;用于治理國家,他的德行 就會日趨豐??;用于治理天下,他的德行 就會像陽光一樣普照大地。所以說將心比心、從內(nèi)到外、從小到大、以此類推,凡事從我做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天下興亡、我的責任!胸懷決定格局、每一個人的德行和影響力不同所以人生能達到的高度、成就也就會不同。我是憑什么知曉天下是這樣一個現(xiàn)狀的呢?原因就在于此。本章直接指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道相通的地方。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是在講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第二章“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是講誠意的總綱領是要落實到行動;“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這是講正心的最高境界是無我利他。這么一對照我們就知道了儒道兩家的核心價值觀其實是一致的?;赝诙逭碌摹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道法自然?!币约暗谌耪碌摹拔糁靡徽?,天的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敝链宋一腥话l(fā)現(xiàn)原來憑借自己的天賦與才華用畢生的心血完善這個社會就是在踐行平天下的理念。 第五十五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贬屃x:知道并做到恰到好處這就是常理,知道常理才能進一步做到有先見之明,懂得養(yǎng)生、敬畏生命才是真正的吉祥,能夠控制自己的思想意念達到心境、思想、語言、行為的高度統(tǒng)一就會一天比一天強大。如果事物強大了就持強凌弱、倚老賣老做出不遵守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趨勢必然走下坡路,那是不道德的,偏離了道滅亡是遲早的事。這一章“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指出了如何走向強大;“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敝赋隽怂ネ藴缤龅脑颉?/p> 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薄疤炀W(wǎng)恢恢,疏而不失?!边@兩句道出了在規(guī)律面前不論有多么強大,只要出格越位那都是找死的節(jié)奏。 第七十六章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這一章是說人生本來很弱小,也可以變的很強大,但即便是很強大也要有敬畏之心。 第七十九章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 安可以為善? 是以圣人執(zhí)左契, 而不責于人。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本章的落腳點是“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但是可以加以善用。 第八十章原文 小國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人復結(jié)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釋義:(假使)面對這樣一個地域狹小人口稀少落后弱小的國家,即使只要動用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也能把它滅掉也不要這么做,在面對比自己弱小到不堪一擊的國家,也不去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目的是使這個國家人民不因重視生命而要逃命遷徙到遠方了。雖然戰(zhàn)車戰(zhàn)船先進,也不去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雖然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強也不去挑起戰(zhàn)火;即使這個弱小國家的人民落后到結(jié)繩記事的時代。就算是這樣也要讓這個弱小國家的人民吃自己喜歡吃的,穿自己喜歡穿的,住自己喜歡住的,熱愛自己習俗的權利。即便是與這個國家離得很近,近到彼此之間都能聽對方的犬吠雞鳴,直到老死也不對它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本章講我們在善用規(guī)律走向強大的同時要避開誘惑和陷阱,趨吉避兇是人的本性,然而在利益面前是否還能堅守自己的是非觀不得而知,小到個人、大到集體、上至國家無一例外,因此要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不能寄希望于對方的憐憫、實力是第一位的,如若自身實力強大不損害他人的利益則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所以說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觀點我們要時刻牢記并付諸行動。另外要注意的是本章的重點主要是講身居高位的人要依道行事做一個心善、行善、能力強的人、最低要求就是不隨意欺凌弱小,不做背道棄義的事。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钡谒氖隆皬娏赫卟坏闷渌??!钡谖迨逭隆拔飰褎t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钡谄呤隆坝掠诟覄t殺,勇于不敢則活。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失。”從反面講述客觀規(guī)律因果規(guī)律,第七十六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從正反兩方面論述客觀規(guī)律因果規(guī)律。第七十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睆恼嬷v述客觀規(guī)律因果規(guī)律,也是對客觀規(guī)律因果規(guī)律再次做個總結(jié),得出的一個結(jié)論即人應該堅守的價值準則,第八十章在此基礎上重述一個明理的人、民族、國家應有的最低操守就是不恃強凌弱,不為非作歹,勿以惡小而為之,哪怕是誘惑很大代價很小也要做到如如不動的定力。這正是覺者有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的做法;這才是大國對待小國寡民應有的態(tài)度和本章的真實含義。借用佛家的話這一章可以濃縮成倆字,這倆字就是?持戒。 第八十一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 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釋義:真實的話不見得漂亮,漂亮的話不見得真實;善良的人不狡辯自己所做的錯事,掩飾自己過錯的人一般不是善良的人;由于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所以很難做到對所有的事物都有正確深刻獨到的見解,因此做到精專都是在一定的領域內(nèi)、想在所有的領域內(nèi)做到精專是不可能的。圣人沒有打算為自己積蓄,只是盡力幫助別人,而自己卻越來越富有;給予別人的方便越多,自己收獲的越多。天之道,利于萬物的生存和發(fā)展卻從不加以傷害。圣人之道,為社會的健康和諧發(fā)展盡心盡力卻不思索取。本章講身居高位的人應當以明是非知因果懂規(guī)律止于至善為最高準則。借用佛家的話這一章可以濃縮成倆字,這倆字就是?布施。這里簡單的提一下佛家的六度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里包含著始于布施止于智慧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道德經(jīng)》第一章“常無欲,以觀其妙;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講的是智慧,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講的是禪定,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講的是精進,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zhì)真若渝”講的是忍辱,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講強大之后面對誘惑即便是唾手可得,我們也應當保持定力做到如如不動,不因代價小而任意妄為,這分明就是再講持戒,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講的是布施,這么一觀照道家的邏輯順序和佛家的剛好顛倒,其實這是再講由智慧指導布施這么一個邏輯順序。本質(zhì)上都是自利利他趨吉避兇。我們繼續(xù)回到 《道德經(jīng)》文章本身,我們重新細品則會發(fā)現(xiàn)第一章講如何開啟思維上的真知灼見,第二章講要做到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三章講知行合一是可以做到的,第八十一章講要植根于思想上的去偽存真落實行為上的止于至善。也就是說思想認知上做到真知灼見、明辨是非、去偽存真,能力上不斷提升自己做到知行合一,行為上落實止于至善的博弈思維體系,也就是說這四章可以概括出《道德經(jīng)》的核心就是:始于真知灼見止于至善知行合一的博弈思維體系。從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這部巨著的邏輯順序是:我們?nèi)绾螐娜跣∽呦驈姶?,以及強大之后如何得以維持和強大之后的價值取向。按照這個思維體系明了為什么要做一個上進的好人,多為社會做貢獻!這就是老子《道德經(jīng)》這部巨著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 |
|
來自: 經(jīng)典收藏66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