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優(yōu)秀的“別人家的孩子”,在父母的眼里,都如此不堪;可想而知,那些長期背負著父母的高期望,卻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的孩子,該有多苦? 那種 “差生不配做我女兒”的決絕,讓路人看了都心驚膽寒…… 當然,大部分的父母都不會做得這么極端,但一言一行中傳達出的那種“你輸了,真是令人失望”的信息,還是會狠狠扎痛孩子: “上次85,這次79,書都讀到狗肚子里去了?” “你要是聽我的,多練練,起碼進前三了吧?” “你看你們班那個XXX,每次都比你考得好!” 只要輸了,就被貶的一無是處、被罵的一文不值!孩子如何還能“輸?shù)闷稹保?/span>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表現(xiàn)非常完美,才是不符合規(guī)律的。正常情況下,我們既能看到孩子的優(yōu)點,也能看見孩子的缺點,這樣的孩子才是真實的。請愛孩子本來的樣子吧,Ta的獨一無二的好。 大多數(shù)家長永遠都不明白語言攻擊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這些話你一定說過 “你不嫌丟人我還嫌丟人呢!” “就沒見過你這樣笨的孩子,你看誰誰誰家孩子......” “你是廢物嗎,這樣一點點事都做不好” “我怎么就生了你這樣一個孩子啊,真是造孽” 這些簡簡單單的語句,在我們父母看來也許只是教育孩子,希望孩子長記性,很普通,很常見的一句話,但在孩子心里其實并不是這樣。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每個家長都想自己的孩子成材,都想望子成龍。 可是,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做不好,自己的孩子為什么很差勁,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他們會無條件的接受來自父母傳達的一切信息,這些信息也包括負面。 長期在父母的否定和語言暴力狀態(tài)下生活的孩子,會慢慢對自己的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孩子心中會產(chǎn)生這樣一種想法。 “爸爸媽媽都覺得我不行,那我怎么樣才可以做好啊,我是不是就是做不好,就是爸爸媽媽所說的那種廢物啊” 久而久之,孩子在這樣的想法下就不會再有自信,甚至膽怯,陷入自卑。 心理研究表示:對六歲以前的孩子,經(jīng)常說一些生氣的話,甚至否定的話,極其容易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產(chǎn)生自卑、內向的心理,而且會害怕與人相處。 來自于家庭的語言暴力對孩子產(chǎn)生的影響極其深遠,這種語言暴力會對孩子造成一生的心理陰影,讓孩子一輩子想起來這些話都承受壓力。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個短片《一句話,毀掉孩子的一生》 短片中的主人公們都在重復著父母小時候對自己說的那種傷人話,這些話就像一根刺,深深在扎在他們心里。 他們每個人都早已不是當初的小孩子,但是每當回想起這些話,仍然歷歷在目,每個人都表情凝重,甚至掉下眼淚。 這個世上沒有完美的人,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單親媽媽宋倩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女兒喬英子的身上,英子卻感覺到 “自己不配媽媽對我的好”。 因為媽媽對她越好,她越不能違背媽媽的意愿,只能壓抑真實的自己,去盡力符合媽媽的期待。 反觀媽媽,付出越多,就會對孩子要求與期待越高。 一個人只能為別人的期待而活,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就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與意義。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平凡,父母的好情緒是孩子最好的解壓器。 父母不要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要學會自己處理好情緒,以平和愉快的狀態(tài)來面對孩子,并在孩子遇到壓力和無助時,做他們的精神支柱,即便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困難與挫折,也會有積極面對的勇氣。 很多父母很難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有時這比接受自己的平凡還難上百倍。 這些父母的焦慮和恐慌,其實是自己對這個社會內心的一個投射。 中國父母90%的痛苦,都是來源于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而過高的期望會把一個“本不一定平庸”的孩子壓制成一個廢材。 你的態(tài)度,影響著孩子對待生命、看待世界的態(tài)度。 學會溝通和表達力,正向積極地溝通,不評判和假設,用開放式地引導技術和孩子溝通。 多創(chuàng)造親子溝通時光,例如飯后,睡前,度假等等輕松的狀態(tài)下,了解孩子最近在學校有什么開心和不開心的事情,和父母一起分享交流。在溝通的過程中,覺察孩子的情緒和背后的動機和想法,及時正面引導和化解。 用智商解決問題,用情商面對問題。我們自己要反思自己的狀態(tài)、情緒和動機。 讓生命活出精彩,讓人與人之間彼此欣賞。 |
|
來自: 昵稱45188337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