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災難化 是指通過鼓勵來訪者去發(fā)現(xiàn) 他們自己能夠有效應對災難的預測, 將驚駭?shù)那榫w 從一件畏懼的事件中剝離出來。
災難性的思維經常通過 “如果怎樣,將會怎樣” 這樣的假定產生。
比如 “如果我在超市中恐慌怎么辦?” “假如我考試失敗了怎么辦?”
一般的去災難化方法 是鼓勵來訪者 明確地勾勒出所畏懼事件的后果,
針對每一個災難性的后果, 幫助來訪者形成一個 替代性的 問題解決方案。
災難性的思維是 “如果我在超市中恐慌怎么辦?”
后果一, “我將會使自己 變成一個完全的笑話, 人們會嘲笑我,并且覺得我很可憐?!?br> 替代性方案 “我將是聰明的,而不是愚蠢的, 而且令我自己驚訝?!?br> “人們的所思所做,我并不能控制, 并且我沒有必要認為 自己是可憐的或者滑稽的, 突然感到恐慌又不是什么犯罪, 沒有什么可羞恥的”
后果二, “我再也不會去那家超市了, 以防人們還記得我并能夠指出我來”
替代性方案, “唯一記住我的人是我自己” “我在超市中的恐慌早就被人忘記了, 現(xiàn)在是悄無聲息的” “只有當我裸體出現(xiàn)在超市的時候, 人們才會指點我”
貝克等人認為, 當預測可怕后果的時候,
這些焦慮的來訪者 并不能利用所有有用的信息, 并且很少考慮他之前那些并沒有實現(xiàn)的可怕預測。
這個信息 包括在這種情境下有幫助的因素, 比如當來訪者在超市感到恐慌的時候, 超市員工或者消費者能夠對其施以援手,
他所經歷的任何窘迫或者丟臉的事情 都是短暫的, 并不是無限期的。
較高水平的焦慮也是可以忍受的, 并且很好地解決了 在其他情境下自己的恐慌遭遇。
去災難化可被歸納為“那又怎么樣?” 比如來訪者可以試著接受 并且忍受他所害怕的。
然而, 當來訪者害怕死亡或者 失去重要他人的時候, “那又怎么樣”的策略是不恰當?shù)摹?br> 而當來訪者聚焦于高估的危險時, 這個策略是更加恰當?shù)摹?br> 比如在一次飛行旅行中, 來訪者非常擔心死亡, 依據(jù)最近飛行事故上升的報告, 斷定這件事明天也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航班上。
但是他并不關心事件發(fā)生的概率, 在同等的旅行距離情況下, 與其他交通工具相比, 飛機被視作更安全的工具, 盡管飛機失事的概率并不能被降低為零。
埃德爾曼提出了兩個重要的結論, 能夠使我們在評估恐懼的時候 保持客觀。
一、在我們所恐懼的事情中, 超過 90% 的,從未發(fā)生過, 記錄災難性的預測, 并將它們與實際發(fā)生的情況進行比較, 將證明這一點。
二、你所恐懼的結果, 即使成真也幾乎不是災難性的, 相反, 通常是可以控制的。
然而, 如果一個預見的災難確實出現(xiàn)了 比如你的房子被收回了,無家可歸,
那么你為了適應這一次殘酷的現(xiàn)實 所作出的斗爭, 會使你變得比你自己想象的更加強大, 以應對這種環(huán)境。
紐麥提出讓來訪者進行 積極的, “如果什么什么,將會怎么樣” 的想法來挑戰(zhàn) 消極的 “如果什么什么,將會怎么樣” 的想法。
來訪者幾乎不會對積極的事情進行思考。 比如“如果我成功了”
在這里存在一個基本的認知偏見, 因為一個對于未來結果客觀的假定, 必然是包含積極和消極 兩個方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