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人人一口播音腔; 這里是古都北京的后花園; 這里集結(jié)了祖國邊疆的信仰。 提起河北,人們不一定會像北京故宮、天津相聲、內(nèi)蒙古草原,瞬間關(guān)聯(lián)起某一種事物,但提起河北承德,人們一定會想到避暑山莊。 在中國歷史上,再沒有一座城如承德這般因避暑而興起,而后又迅速從一個不名一文的窮鄉(xiāng)避壤變成一個舉世聞名的大都市。 承德,原是蒙古草原最南端一個不起眼的居民點,但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舒適的氣候入了康熙的眼,于是從"熱河上營",到"熱河行宮",再到更為人熟知的"避暑山莊",短短幾十年間,承德迅速發(fā)展為清帝國的"第二政治中心"。 01 先有避暑山莊,后有承德 承德,位于河北省最北端,西南與京津接壤,東邊是遼寧朝陽,北邊是內(nèi)蒙的赤峰和錫林郭勒。在地理上,它具有"一市連五省"的區(qū)位優(yōu)勢,是連接京津冀遼蒙的重要節(jié)點。 但在清代以前,選擇在此居住的人卻算不上太多。彼時,只有匈奴、烏桓、鮮卑、庫莫奚、契丹、突厥、蒙古等各少數(shù)民族在此游牧。直至清朝建立,承德才走到了中國政治的聚光燈下,開啟了歷史上最為高光的時刻。 在清朝統(tǒng)治者的眼里,承德"左通遼沈,右引回回,北通蒙古,南制天下",為了實現(xiàn)"合內(nèi)外之心,成鞏固大業(yè)"(《避暑山莊百韻詩序》碑文)的政治理想,康熙帝先后在此修建木蘭圍場、熱河行宮、避暑山莊。 康熙在第二次北巡時,當(dāng)其北出長城喜峰口,經(jīng)寬城行至華北平原與內(nèi)蒙山草原之時,見此地水草豐美、林木蔥郁、動物繁多,于是令人"前往相度地勢,酌設(shè)圍場",此為木蘭圍場。 "京城建都年久,地污水堿,春秋冬三季猶可居止,至于夏月,褥暑難堪"。滿清貴族入關(guān)定都北京后,一度對北京夏天的炎熱氣候很不適應(yīng)。 為了保障木蘭秋狝順利運轉(zhuǎn),也為了物色納涼之所,在設(shè)立木蘭圍場后,清帝下詔在沿途建立行宮。于是始發(fā)點為紫禁城,終點為木蘭圍場的這條北狩路線上,便逐漸有了33處行宮。 而由于其中的"熱河行宮"一帶,北至木蘭圍場約150公里,南至北京250公里,地理位置優(yōu)越,奏章快報可以朝發(fā)夕至,與身處京師之中無異。再加上此地森林蔥郁,氣候清涼,適于避暑納涼,且靠近河流,風(fēng)景也十分宜人。 面對如此山水美景,清朝皇帝自然而然將其視為家園別墅,也因此成為了清帝夏日避暑并處理政務(wù)之地,故稱"避暑山莊"??滴鹾颓「敲磕晗某醵紩淼竭@里,與蒙古王公們狩獵狂歡,一住就是半年之久。 1733年雍正取"承受先祖德澤"之義,賜字"皇承天德",譯為"先皇秉承天地化育萬物的恩德",設(shè)承德直隸州,始有"承德"。承德作為一個地名概念,在歷史上僅出現(xiàn)了288年。 很少有像承德這種,從興起、繁榮到衰落均在一個朝代完成的城市。慈禧在避暑山莊登上了權(quán)力巔峰后,遂下旨"所有熱河一切未竟工程著即停止",承德從此走下神壇。 作為熱河省省會,也許是承德另一段高光時期,但也只持續(xù)了短短的27年。熱河省,于1928年建立,1955年撤銷。 如今的承德,雖沒了過往的意氣風(fēng)發(fā),但那段輝煌的歷史仍給它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02 承德,200年前的世博園 從這座小城里,能看見一大個中國。 發(fā)家的沈陽,皇城北京,避暑的承德,作為清朝的三個都城之一,承德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它見證了多民族的融合,也收集了東南西北中的景觀。 木蘭圍場"木蘭"系滿語,漢譯為"哨鹿",是指滿族人的一種狩獵方式。古代君王一年出獵四次,分別是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清代皇帝秋狝的地點就在木蘭,而木蘭圍場也遠不止用于秋狝這么簡單。 清代學(xué)者魏源曾說:"本朝扶綏蒙古之典,以木蘭秋狝為最盛。" 清時期的承德地區(qū),是蒙古四十九旗聚集之地,木蘭圍場地處這些蒙古部落之中。清代皇帝在此地進行一系列的結(jié)盟活動,友好蒙古各部,穩(wěn)定北部邊防。 避暑山莊始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修建時間長達89年,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山莊整體布局巧用地形,以西部山區(qū)、東南湖區(qū)、北部平原區(qū)的地形地貌構(gòu)成中國版圖的縮影。且對于尤為喜愛江南的康熙、乾隆來說,他們更是把江南名勝匯聚于避暑山莊,復(fù)刻了一個江南。 "翠水丹山,青磚素瓦,風(fēng)亭月榭,巖齋溪閣,有蘇州獅子園林之曲奧,又有鎮(zhèn)江金山寺之仙姿;有嘉興南湖煙雨樓之朦朧,又有寧波藏書樓天一閣之典雅。'擴天下之美,藏古今之勝',一派塞上江南之靈秀氣象"。 外八廟伴隨著避暑山莊成為清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久而久之,這里也逐漸演變?yōu)閳F結(jié)少數(shù)民族、融合多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 從康熙五十年(1711年)到道光八年(1828年)的118年間,眾多具有象征意義的廟宇也在山莊周邊漸次落成,先后建立了50多座大小廟宇。 外八廟是避暑山莊9座藏傳佛教的總稱,它們在北京雍和宮有8個辦事處,人們俗稱為"外八廟"。 它們分別是溥仁寺、溥善寺、普寧寺、普佑寺、安遠廟、普陀宗乘廟、殊像寺、須彌福壽廟和廣緣寺,每一座寺廟都蘊含著一個吉祥的寓意,記錄著安定邊疆的重大成果,是書寫太平盛世的歷史豐碑。 除此之外,北部的壩上草原、南部的金山嶺長城也是人們奔赴承德的理由。 03 乾隆吃了都說好的承德美食 眾所周知,乾隆不僅將清朝的文治武功推向極盛,還喜愛微服私訪游歷大好河山。路途迢迢,游歷路上發(fā)生了不少風(fēng)流韻事與美食不得不說的故事。 不管是記錄在冊,亦或是民間傳說,承德在乾隆帝的《游歷美食冊》上總歸是有一席之地的。 碗砣一種傳統(tǒng)面食小吃,源于山西,在方言里又叫做“碗凸、碗托、碗坨、碗脫、碗團、碗托子”。它是用蕎麥仁加水滲透碾壓,摻成糊狀,而后將粉糊盛碗入籠,旺火蒸熟后晾涼,即成。 吃的時候,切成薄薄的長條,澆上芝麻醬、蒜汁、陳醋、鹽、味精等作料。入口咬嚼,柔韌、滑膩、筋道、香辣,霎時間酸甜咸辣味溢滿口腔。 據(jù)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巡幸熱河,曾在二仙居一帶買過碗砣吃。 撥御面據(jù)《承德府志》記載,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率文武百官赴木蘭圍場狩獵,途經(jīng)一百家子,住在伊遜河?xùn)|龍?zhí)渡侥_下的行宮休息,行宮主事便請來撥面師姜家兄弟為乾隆制作蕎麥撥面。 面呈上來后,清香撲鼻,晶瑩剔透的蕎麥面條,配上老雞湯、肉絲、木耳、榛蘑丁,乾隆一看,頓開食欲,連吃兩碗并一再稱贊此面"潔白如玉,賽雪欺霜",還當(dāng)即吟詩一首:"罷圍依例犒筵加,施惠兼因答歲華,耐可行宮逢九日,雅宜應(yīng)節(jié)見黃花,朱提分賜一千騎,文綺均頒甘九家,蘇對何妨頻令預(yù),由來澤欲不遺遐。"從此,撥面改名"撥御面"。 御土荷葉雞御土荷葉雞是一道地方特色小吃,原名叫化雞,傳到承德后,因選用承德特有的離宮黃土、熱河泉水和湖內(nèi)的荷葉作原料精制而成,吃進嘴里,還有股淡淡的荷葉香,故名"御土荷葉雞"。 傳說,當(dāng)年乾隆皇帝微服出訪江南,不小心流落街頭,一個叫花子看他可憐,便把手中的叫化雞分給他一半,乾隆吃著覺得好吃,便詢問名字,叫化頭不好意思說這雞叫"叫化雞",便美其名曰"富有雞"。 驢打滾承德人心尖上的美食,又叫豆面卷子,成品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且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fēng)味,老少皆宜。 相傳乾隆的愛妃-香妃來到北京后,日夜茶飯不息,急壞了的乾隆便下旨叫香妃的家鄉(xiāng)人-白帽營給香妃做家鄉(xiāng)美食。 恰好藏身在白帽營里的香妃的丈夫便做了一盤他家祖?zhèn)鞯淖灾泣c心江米團子,稱為驢打滾送進宮里給香妃,香妃一見,知道丈夫來了,便強打精神,吃了一口。 而乾隆不明緣由,只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地不得了。于是下旨讓天天做驢打滾送進宮來。從此,驢打滾也就出了名。后來又流傳到了民間,實實在在地火了200多年。 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