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面點課程的第二天,卻已顛覆我二十年的面食認知。我是南方人,從小很少吃面食,更別說動手制作。大概是濟南工作之后,山東的各式面點徹底點燃了我對面粉的熱愛,自那之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墒牵菚r并沒有下廚房,也沒有小紅書,有的只是我的一腔熱情和堅持不懈得想當然。所以,有些非??简灮A的環(huán)節(jié)是我一直無法逾越的障礙,并且因為錯誤得太久,以至于現在雖有很多教學視頻,卻不能輕易糾正。比如:搟皮、搓條、揪劑子、收口......正是在決心想要改變的想法下,我報名參加了面點培訓。卻沒想到,我的錯誤遠不止如此......為了給自己兩天的學習做個總結,也為了給同我一樣的面粉愛好者一些借鑒,現在我將這些容易錯誤的點分享出來,大家且有則改無加勉。在正式總結之前,我先不得不跟大家介紹一下我的面點老師:沈老師。這個看起來像健身教練的高個子大男人,怎么看也不像是會洗手做湯羹的“巧婦”,但自他捏出第一個百褶包,我們便已深深折服。他不僅教學教得好,人也非常幽默風趣、和藹可親,加上承包我們所有笑點的“二師兄(他稱老師為師父,老師喊他為八戒)和互助互愛的同學們以致整個學習過程非常愉悅和輕松。言歸正傳,我們繼續(xù)!在我的認知里,中式面點分為兩種:一種加酵母為發(fā)面,一種不加酵母為死面。發(fā)面可以做包子饅頭,死面可以做餃子面條......但放什么水?放多少?怎么揉?完全沒有分類!最多是想發(fā)得快一點,放溫水,不著急的,放冷水;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可是沈老師告訴我們,這些統統都有講究,并且會直接影響我們的作品是否可以完成和完美。我也才正式知道這些我一直以來忽略甚至錯誤狂奔的基本常識:1、面和水的比例約為2:1(比如200g面粉需要放100g水)。2、面和酵母的比例為:100:1,和泡打粉的比例約為200:1;(比如500g面粉放5g酵母,2-3g泡打粉)。當然,酵母的多少可以根據室內氣溫進行增減。 3、做包子面要軟、刀切饅頭面要硬;餃子皮面要稍軟,燒麥皮面要稍硬......4、包子饅頭,劑子大小約25g一個;餃子燒麥,劑子大小約8-10g,面皮直徑約為8-9cm。5、包子饅頭冷水和面;蒸餃燒麥開水和面,開水可以去筋,以免蒸餃在蒸制過程中收縮變形(有多少如我一樣,冷水和面做蒸餃,結果一個個皺起眉頭,老態(tài)龍鐘?)。6、發(fā)面至1.5倍大即可排氣定型(平常的我們都是等到兩倍大,兩倍大容易發(fā)過頭,不利于成型和二次醒發(fā)),定型后進行二次醒發(fā)(二次醒發(fā)一定不可省略,這是關乎制成品是否光滑松軟的關鍵,我之前因為趕時間,一直以來都省略此步,以至于我的包子饅頭徒留實在“美名”,實無松軟之意)。7、死面也需進行醒發(fā)(這一點,相信大家很多如我一樣,揉好面即開始操作。結果,面勁總差那么一丟丟)。8、包子褶不少于18,月牙餃不少于12(看似漫不經心,其實有據可依,切不可如我一般隨心所欲,不但褶子不夠數,還露餡!包子想要包得好,餡兒一定不可露)。9、對于和我一樣熱衷于果蔬天然上色的伙伴,一定要記住,汁可泥不可,不然就會如我一般遭遇發(fā)得起,蒸不起(就算蒸得起也會在開蓋后塌方)的尷尬。10、關于調餡,葉菜類需要先拌油鎖水,不至于遇鹽后水滋滋;肉餡剁好后需按10:3加水 攪拌,做個補水面膜,再放個雞蛋鎖住水分,最后生粉護膚,保準Q彈Q彈(難怪我之前一味地追求純正,以至于我的肉餡柴而無汁......)。呃......應該還有,奈何我一時半會竟也想不出,那么今天就暫先到此。待我想起了記小本本上和以后的課程一起分享給大家,我們下期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