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優(yōu)質文章、名老中醫(yī)免費直播、中醫(yī)臨床驗案、書方藥學習庫,盡在“甘草學園”——純粹、專業(yè)、平等、開放的中醫(yī)學習交流平臺,與中醫(yī)同道共成長。 石膏入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經中言其“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氣逆,驚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鬼邪,產乳金瘡”,首次提出其性微寒。歷代本草著作亦多有發(fā)揮,如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言“石膏辛,微寒,無毒。治中風寒熱、心下氣逆,解肌發(fā)汗......”;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提出石膏性寒,由此擬方:麻杏石甘湯、白虎湯等。 張錫純的《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石膏篇幅之多,居諸藥之首,在其19首用到石膏的自擬方中,11首以石膏為主藥,其典型病案之中,約半數用到石膏,故張錫純常被稱為“張石膏”或“石膏先生”。 本文將根據《醫(yī)學衷中參西錄》,結合臨床醫(yī)案,淺析張氏對石膏的認識及其臨床運用上的特色經驗。 一 微寒VS大寒 編輯切換為居中 《名醫(yī)別錄》首次提出“石膏,味甘,大寒,無毒”,這也是“石膏大寒說”的由來,后世諸多醫(yī)家皆由此論述,當代各種版本的中藥學教材、藥典等亦是將石膏歸于“清熱藥”章節(jié)之下—— 味甘辛,性大寒,歸肺、胃經。 而在首次記載“石膏”性味的《神農本草經》中,對其的描述則是“性微寒”。張錫純在石膏性味上,以《神農本草經》為宗,結合多年臨床經驗,提出“石膏性微寒而非大寒”。 如其所言“其寒涼之力遠遜于黃連、 龍膽草、 知母、 黃柏等藥, 而其退熱之功效則遠過于諸藥”,又因“諸藥之退熱,以寒勝熱也; 石膏之退熱,逐熱外出也”,石膏雖微寒,卻能退大熱。 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張錫純運用白虎湯時提出“煎服之后,使內蘊之熱自毛孔息息而出,服后其寒涼之力俱隨發(fā)表之力外出,而毫無汁漿留中以傷脾胃”,故石膏大劑量使用,卻可以不傷及脾胃。 二 生石膏VS煅石膏 編輯切換為居中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首次記載了石膏的煅用,現如今在《全國中藥炮制規(guī)范》中為石膏的“煅用”進行規(guī)范,即將干凈石膏放入無煙火爐或者陶瓷等容器內,大火加熱,石膏煅至微微發(fā)紅后取出,擱冷后慢慢研細。 張錫純認為“(煅石膏)能將人外感之痰火及周身之血脈皆為凝結錮閉”,有收斂作用。煅石膏以水煮即凝結如石,故服之數錢,脈變結代,證變結胸,滿悶異常,內服過量甚則誤人性命,若用于熱病,則“將其痰火斂住,凝結不散,用之一兩即足傷人,是變金丹為鴆毒也”。故其在臨床運用時,大多用到的是生石膏,而非煅石膏。 三 煎煮VS生用 編輯切換為居中 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幾乎所有的方劑后都詳細記載了煎服方法,張錫純運用石膏時,根據疾病的不同,都有不同的煎煮服用方法,也足以見得其對石膏的煎服法的重視。 張氏言:“至于石膏氣味俱淡,且系石質,非搗細煎之,則藥力不出,而坊間又多不為搗細。是以愚用石膏,必搗為細末然后煎之?!保梢?,張氏認為石膏需要碾細后使用,才能發(fā)揮其藥力。 當石膏與他藥同煎時,張氏不喜先煎石膏,以防喪失其辛涼透解之性。此外其并不拘泥于煎服,如在診治各種實熱極盛之證時,其還將生石膏碾細后用冷開水直接沖服;再如其所言“以其涼而重墜之性善通大便,且較水煮但飲其清湯者,其退熱之力又增數倍也”,故運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陽明病三承氣湯證時,以藥湯送服生石膏以瀉熱通便。 四 有節(jié)制VS無節(jié)制 編輯切換為居中 張錫純雖認為石膏性微寒,臨床用量可大,但實際應用時常慎之又慎,思慮周祥。 一如其所言“至石膏之分量,亦宜因證加減,若大便不實者宜少用,若瀉者石膏可不用,待其瀉止便實仍有余熱者,石膏仍可再用”。 在其運用石膏的煎服法亦可見一斑,“必煎湯三、四匙,分 四、五次徐徐溫飲下,熱退不必盡劑”,石膏研末服用時,針對其用量,張氏言“石膏末服,一錢之力,可抵半兩”,當斟酌使用,于無節(jié)制中善用節(jié)制。 五 臨床運用 張氏有言:“石膏性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為清陽明胃腑實熱之圣藥?!?,故臨床使用時,病機一旦出現“火熱熾盛”,便可運用生石膏進行治療。 同時,石膏質沉能降,能使因實熱所致的氣上逆下行,有著降逆之功。在《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中,生石膏還被廣泛運用于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下述以外感發(fā)熱及產后發(fā)熱為例: 編輯 01 外感發(fā)熱 張錫純在“石膏篇”中有言“外感有實熱者服之,能使內蘊之熱息息自毛孔透出,凡寒溫陽明府實之證,用之直勝金丹”。 孤七歲時,感冒風寒,四五日間,身大熱,舌苔 黃而帶黑,孺子苦服藥,強與之即嘔吐不止,遂單用生石膏兩許, 煎取清湯,分三次溫飲下,病稍愈。又煎生石膏二兩,亦徐徐溫飲下,病又見愈,又煎生石膏三兩,徐徐飲下如前,病遂全愈。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張氏首開單用生石膏為飲劑、汁劑之先河,雖藥味單一,卻藥重力專,效果良好。 編輯切換為居中 02 產后發(fā)熱 婦人產后,多虛多瘀,故歷代醫(yī)者多以為,治療產后諸病多“宜溫”。但并非所有產后疾病均“宜溫”,就比如產后感受溫邪,便不宜溫,更應涼。 曾治一李氏產婦,產后六日受風后惡寒發(fā)熱,因誤治熱渴喘促,滿面火色,脈象洪實,右部尤甚,脈促,舌苔滿布白而微黃,大便自病后未行。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 張錫純提出“從來產后之證,最忌寒涼。而果系產后溫病,心中躁熱,舌苔黃厚,脈象洪實,寒涼亦在所不忌。然所用寒涼之藥須審慎斟酌,不可漫然相投也”,上述病例中,婦人產后陰虛內熱,受寒邪閉阻而化熱。故張錫純用白虎加人參湯退熱,石膏用至三兩,并以山藥代粳米,玄參代知母,一劑熱退強半,渴喘皆愈。 六 醫(yī)案舉隅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太陽病炙甘草湯證》 曾治一叟,年近六旬,得傷寒證,四五日間表里大熱,其脈象洪而不實,現有代象,舌苔白而微黃,大便數日未行。 編輯切換為居中 為疏方: 生石膏 三兩 大生地 一兩 野臺參 四錢 生懷山藥 六錢 甘草 三錢 煎湯三盅,分三次溫飲下,將三次服完,脈已不代,熱退強半,大便猶未通下,遂即原方減去石膏五錢,加天冬八錢,仍如從前煎服,病遂全愈。 按語:本案患者傷寒后表里大熱,大便不行,舌苔白而微黃,脈象洪而不實,現有代象,應屬陽明腑實之證。張氏認為:“陽明府熱雖實而脈象無力……又其脈或結代者”,可用白虎加人參湯,并用生地黃、生山藥代知母、粳米,防治熱邪耗傷氣陰,增強退熱之效,而且可加強滋陰生津、涼潤達下之力,服后脈已不代,熱退強半,大便猶未通下,在原方基礎上石膏減量以防寒涼過度,又加天冬增強養(yǎng)陰生津、潤燥通便之力,遂取效痊愈。 I 文章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于下方,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中方藥僅供參考,請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切勿擅自試藥!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I 原創(chuàng)聲明 本文為甘草學園論壇醫(yī)生原創(chuàng),未經作者授權,嚴禁轉載;授權后轉載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文中方藥僅供參考,請在專業(yè)中醫(y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切勿擅自試藥!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I 甘草醫(yī)生聲明 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若您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若因版權糾紛、擅自試藥等引發(fā)問題,后果自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