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是養(yǎng)心。” 深以為然。 一個人如果情緒不好,那么,即使吃再多的補品,也不會有太大的作用。 真正的聰明人,懂得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讓自己的心境淡然、坦然,所以,他們即使“在陋巷”,也能“不改其樂?!?/span> 情緒穩(wěn)定,不憤怒心理學上,有一個“野馬效應”。 說的是,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吸血蝙蝠,專門以吸食野馬的血為生。 被吸血的野馬,無論怎么狂奔,都無法擺脫吸血蝙蝠。 最終野馬死了。 但研究人員卻發(fā)現(xiàn),吸血蝙蝠的吸血量,根本不能導致野馬死亡。野馬的真正死因,是自己的狂躁和劇烈運動。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讓我們憤怒不已的事情,如果我們沉不住氣,肆意地去發(fā)泄自己的情緒,那么,很可能就會做出無法挽回的事情來,追悔莫及。 蘇軾說:“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span> 真正的大勇之人,不是一遇到挑釁,就不顧一切地挺身而出,而是能夠在“怒發(fā)沖冠”之時,也能夠把控住自己的情緒,做出最明智、最有利的選擇。 情緒穩(wěn)定,不焦慮焦慮的本質是什么? 是對未來的恐懼。 一個人,如果總是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下,那么,他自身的能量,很快就會被消耗完。 這就是為什么有些人,明明沒干什么事兒,一天下來卻很累。 情緒內耗,有時候要比腦力、體力上的消耗,更加讓人疲憊。 那么,如何才能戒除焦慮呢? 兩個字:行動。 如果我們讓自己忙起來,那么,自然就沒有時間焦慮了; 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行動起來,為自己定下計劃,一步步去實行、一天天在進步,那么,我們對自己的人生,就有了“掌控感”。 有了“掌控感”,那么,焦慮的情緒自然就會大大緩解了。 焦慮,只會讓我們身心俱疲,并不會有任何用處;唯有行動,方可改變現(xiàn)實。 古語云:“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不要為那些“莫須有”的事情而耗費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了,焦慮時就做事,迷茫時就讀書,讓自己的人生充實起來,才是獲得快樂的“不二法門”。 情緒穩(wěn)定,不恐懼蘇洵說:“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span> 一個人,如果一遇到大事、急事,就穩(wěn)不住陣腳,心中慌亂,那么,就很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反之,如果在最危急的關頭,依然能夠平心靜氣,冷靜對待,那么,便可以做出最正確的判斷。 在《三國演義》中,馬謖街亭失守,司馬懿乘勝率兵直逼西城,而此時的西城內,并無足夠的兵力可以應敵。 在這危急關頭,諸葛亮沉著應對,選擇大開城門,自己則登上城樓,焚香彈琴。 司馬懿來到城下,看到如此景象,懷疑城內有伏兵,于是選擇了退兵。 所謂:“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span> 一個人,越是處于危急時刻,就越需要讓自己的心保護寧靜,不受各種情緒的干擾。如此,才能生出智慧,才能“制利害”。 結語: 拿破侖說:“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 很多時候,造成我們失敗的原因,不是我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我們被困于自己的情緒,讓情緒做了主。 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是一個人富養(yǎng)自己的最好方式。 與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