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6 日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介紹,關于「Omicron 毒株流行造成死亡人數(shù)高于同期 Delta 毒株流行導致的死亡人數(shù)」這個結論,是對外國公開數(shù)據(jù)再分析得出的。 例如,英國在 2021 年 8~10 月以 Delta 毒株流行為主,死亡率為每 10 萬人口 16 人死于新冠;而在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 月,即 Omicron 毒株流行為主,死亡率為每 10 萬人口 22 人死于新冠。 美國在 2021 年 8~10 月的死亡率是每 10 萬人口 40 人死于新冠;在 2021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 月死亡率是每 10 萬人口 42 人死于新冠。 而與國外相比,我國新冠肺炎病死率低。今年 1 至 3 月,我國累計報告病例十余萬人,其中重癥和危重癥 197 例。病死率低的原因,是我國一直在采取多項措施預防或減少死亡。 如何看待吳尊友說的這段話?北海道大學神經(jīng)科學碩士、盛諾一家高級醫(yī)學顧問、微博科普大 V 莊時利和 作出解讀。 莊時利和:先說一下流行病學的一些名詞解釋——死亡率和病死率。 很多媒體報道當中常常會把這兩個術語混用,包括一些科普文章中為了方便理解也會混用,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巨大差別。 死亡率(mortality rate)表示在一定時期內(通常以年為單位),人群中因某種疾病而死亡的人數(shù)在人群中的占比,是測量人群死亡危險最常用的指標。 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表示一定時期內,因某種疾病而死亡的人數(shù)在該病患者中的占比,是測量患者因該疾病死亡的風險。 簡單來說,死亡率的分母是人群,而病死率的分母是患者;死亡率通常用來衡量特定時期內一個疾病對于全人群的影響力,而病死率通常用來衡量一個疾病對于患者個人的風險高低。 關于后面這點,我們展開說明一下。一個病的病死率高,不代表它的死亡率也高。 比如狂犬病,大家都知道它的病死率極高,但由于狂犬病發(fā)病率低,其死亡率并不如艾滋病。 2020 年,中國狂犬病死亡人數(shù) 188 人,而艾滋病的死亡人數(shù)是 18819 人,前者的死亡率只有后者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說,狂犬病對中國普通人群的影響小于艾滋病。 但是,狂犬病仍然是一種致死性極高的疾病。另外,艾滋病的病程遠遠長于狂犬病,HIV 感染者只要及時、規(guī)范接受抗逆轉錄治療,預期壽命可以接近正常人;而狂犬病的病程通常只有 1~3 個月,極少超過 1 年。 所以大家現(xiàn)在應該知道兩者的區(qū)別了。 當我們要看一個病在一定時期內對于全人群的影響、或者防疫工作的整體效果,我們通常會選擇死亡率作為參考指標; 當我們要看一個病的兇險程度、或者我們的藥物干預措施是否起效時,病死率的參考價值會更大一些。 那么回到 Delta 和 Omicron 的話題上。 比較詳細的數(shù)據(jù),吳尊友在發(fā)布會上已經(jīng)提到過了,我們就取其中一個例子說明。 美國每日新增感染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曲線 我們先說一下病死率。 新冠病毒的病死率,主要取決于幾個因素:年齡、疫苗和藥物、變異體。 年齡:是影響病死率的最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病死率呈指數(shù)增加。 疫苗:完全接種疫苗(及加強針),可以大幅降低重癥和死亡風險。 以上兩點,在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真實世界數(shù)據(jù)中都有充分的體現(xiàn),比如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的數(shù)據(jù)。 藥物:受制于產(chǎn)能瓶頸,藥物的作用目前還沒有完全發(fā)揮出來,但是一些口服抗病毒藥物在 III 期臨床試驗中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強大的保護力,大幅降低高風險門診患者的住院或死亡風險。 變異體:從新冠原始毒株、Alpha 到 Delta,病毒的傳染性在不斷增高,但毒性卻沒有顯著減弱,顯著減弱主要出現(xiàn)在 Omicron 上,Omicron 與一些肺上皮細胞的融合能力減弱,這是它致病力下降的重要因素。 但是 Omicron 致病力減弱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有大量的人已經(jīng)被之前的變異體感染過或者接種過疫苗,體內已經(jīng)有了保護力,可以降低感染后重癥的風險。 所以即便毒株完全不變,隨著時間推移,人群中由于感染帶來的整體免疫力提高,病毒的致病力也會逐漸下降(當然這是理想情況下,病毒不可能不進化)。 所以以今年年初康奈爾大學發(fā)表的研究為例,相比于 Delta 疫情期間,Omicron 疫情期間病死率從 5.3% 下降至 0.9%(這個是初步研究,死亡病例存在滯后性)。 而根據(jù)英國國家統(tǒng)計局 2 月底發(fā)布的研究,Omicron 的死亡風險下降了 67%。 目前各國絕大多數(shù)研究都表明,受內在和外在因素影響,Omicron 的病死率都顯著低于 Delta。 上面是病死率的差異。但是,當我們關注死亡率時,情況就不一樣了。 上面提到過,死亡率的對象是一個地區(qū)的全人群,當這個地區(qū)出現(xiàn)大流行,有很多人感染時,死亡人數(shù)可能就上去了。 相比于之前任何一波疫情,Omicron 在大多數(shù)國家引起了新冠大流行以來最大的一波疫情巨浪,我們從美國的那個圖中就能發(fā)現(xiàn)。 同樣情況還出現(xiàn)在一些以前控制的比較好的國家或地區(qū)。在過去兩年,中國香港的疫情控制是非常不錯的,但是面對傳染性極強的 Omicron BA.2,香港的防線被很快擊穿。香港三月份一天的死亡人數(shù)直接超過了過去兩年的總和。 而 Omicron 除了傳染性強以外,它的另外一個特性是免疫逃逸能力很強,這在我們今天要說的話題上體現(xiàn)為,對同樣是已經(jīng)接種過兩針疫苗的人群來說,可能可以扛得住 Delta,但很可能扛不住 Omicron。 以美國佛羅里達州為例,在 Delta 疫情期間老年人約占死亡人數(shù)的 60%,而 Omicron 這個比例上升至大約 80%。 年輕人只打兩針和老年人只打兩針,意義是不同的,香港上個月公布的真實世界研究結果也體現(xiàn)出了這一點,三針疫苗可以顯著提高老年人預防死亡的保護力。 但是當香港民眾明白這個道理時為時已晚,香港成了全球每百萬人每日新增死亡最高的地區(qū)。香港在這波疫情中死亡的老年人,為全世界帶來了最慘烈的教訓。 這就是致病力低的病毒大爆發(fā)時的情形。即使每個病例重癥和死亡的風險都更低,但當你將這個風險乘以一個非常大的感染數(shù)字時,你會得到一個相當大的死亡數(shù)字。 所以傳染病和流行病學原理、疫情期間各國的疫情數(shù)字和各種真實世界研究都告訴我們,Omicron 并不是大號流感,它對這個世界的破壞力遠遠強于季節(jié)性流感——雖然對于一個打過加強針的人而言,它的癥狀可能輕于流感。 理清病死率和死亡率的概念,是我們正視 Omicron 的第一步。每當疫情爆發(fā)時,人群中最脆弱的那些群體總會成為風險最高的,比如老年人和有基礎疾病的患者。 因此盡管這句話我已經(jīng)寫過無數(shù)次了,但是在這里還是要再重復一遍——沒打疫苗的盡快去疫苗,能打加強針的也盡快去打。 比如我經(jīng)常收到的一些咨詢是關于腫瘤患者、應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可否接種疫苗,實際上風險并非安全性。 已經(jīng)有不少研究表明這些人群接種疫苗的安全性與普通人沒有顯著區(qū)別,風險主要來自于保護力,因為有一些藥物會抑制疫苗帶來的保護力,但有一點保護力也比沒有任何保護力強得多。 另外,面對傳染性極強的 Omicron,還有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就是對醫(yī)療系統(tǒng)的沖擊。全社會中醫(yī)護人員的數(shù)量是相對穩(wěn)定的,并且整個醫(yī)療系統(tǒng)并非專門為應對某一種特定的傳染病而設計,平時需要接診各種各樣的急重癥、慢性病和孕產(chǎn)婦等。 而在 Omicron 爆發(fā)之下,如何合理分配醫(yī)療資源就成為最棘手的一個問題,因為如果將大部分醫(yī)護人員都拉去支援抗疫,那么必然導致大量其他疾病的患者得不到有效救治,而其中一些疾病的病死率是遠高于 Omicron 的。 所以醫(yī)療系統(tǒng)的擠兌,最終導致的不只是新冠死亡的增高,而可能是超額死亡的升高——也就是所有原因造成的死亡人數(shù)與常年相比的升高。 到了這個層面,就不單單是對比 Omicron 和 Delta 病死率的問題了,而是更復雜的一個問題。如何合理分診新冠不同癥狀的感染者、如何分配醫(yī)療資源以盡力維持其他患者的需求,這對許多國家來說都是難題。 最后,對于你自己而言,做好個人防護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勤洗手戴口罩,如果你已經(jīng)接種過加強針,Omicron 對你健康的威脅其實是很小的。是無數(shù)普通民眾組成的免疫屏障,阻擋了疾病的蔓延,這才是真正的群體免疫。 |
|
來自: 醫(yī)學abeycd > 《我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