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甲”與對話 陳大偉 今年五月,和中師同學聚會,說到對一件事情的看法。一位同學說:“對事物的看法要多角度多層面,比如'由’和'甲’,你看是'由’,我看是'甲’?!备杏X這位同學的意思,似乎強調(diào)的只是差異存在的必然性,而對相互理解和達成共識似乎缺乏信心。這件事情使自己對“為什么要對話?”“對話的前提和條件是什么?”“能否達成共識?”等問題進行思考。 對話的緣由和目的。為什么要對話?對意味著對立,意味著差異。彼此之間的觀點有差異、想法有差異、做法有差異……這是對話的先決條件,彼此之間沒有差異,似乎用不著對話。你認“由”了,我認“甲”了,彼此有差異了,這就需要對話了。因為人的處境、立場、個體生存發(fā)展歷史、價值取向和變好等諸多方面的不同,人和人之間差異無處不在,差異存在的普遍性決定了對話的普遍性。很多人對話懷有說服對方的目的,但我以為,對話的根本目的不應(yīng)該是說服對方,而是相互理解。對話就是發(fā)現(xiàn)差異理解差異,理解對方理解自己,相互理解的過程就是豐富、發(fā)展和改造自己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理解了,共識也就有了可能。但理解只是共識的必要條件,而非共識的充分條件,理解了也未必能達成共識。達不成共識也沒有關(guān)系,費孝通先生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span> 對話的前提。對話的前提我主要以為有這樣三個:(1)對話者要有平等對話的心態(tài)。彼此之間不平等就只有訓育,平等了彼此相互尊重才能對話。平等意味著尊重對方的話語權(quán),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利?!逼降纫惨馕吨匾晫Ψ降囊庖姟A聽別人的意見。(2)對話者要有開放意識,對話的彼此要不固執(zhí)己見。《論語·子罕》中有弟子對孔子的稱道:“子四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說對話要有四種禁絕:一是不以主觀意識妄斷客觀現(xiàn)實,二是不犯絕對主義錯誤要辯證看待,三是不固守成規(guī)要學會變通,四是不固守自己的利益立場要理解他人。對話的理想過程是“讓我們共同漫游,向那'產(chǎn)生于上帝笑聲回音的,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國’前行”(小威廉姆E.多爾)。事實上,沒有自己的開放也就沒有自己的吸納,自己也就學不到東西。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學者向一位禪師問禪,老禪師開始并不說禪,而是將茶水不斷注入學者的茶杯里,杯子滿了還繼續(xù)注入,問禪的學者看到茶水不斷溢出杯子,忍不住大聲說:“已經(jīng)漫出來了,不能再裝了?!倍U師說:“你如果像這只杯子,里面裝滿了自己的東西,怎么裝得下我給你說的禪?!钡聡軐W家哈貝馬斯也說:“誰要是能夠解釋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個具有主體合理性的人?!边@是導(dǎo)致學習的“空杯心理”。(3)建立和尊重對話規(guī)則。沒有傾聽就沒有對話,對話實踐中常見的現(xiàn)象是不等對方把話講完就打斷別人說自己的意見。但問題是有的人一旦說話就不顧別人,滔滔不絕不給別人機會,這怎么辦?我以為這就需要一定的對話規(guī)則,比如要聽人說完不要打斷,表達時要言簡意賅給別人機會……遵守規(guī)則,我們可以提醒對方;有意不遵守規(guī)則意味著不想對話,對于不想對話的我們就沒有必要與其對話,抽身走人讓他對空氣說話,給他一個教訓也好。 對話的過程。首先是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讓對方知道自己的觀點看法和想法,比如告訴對方“我認為這是'由’”或者“我認為這是'甲’”,使彼此意識到存在差異,有交流對話的必要和價值;然后是從自己的位置走下來、走出來,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的觀點和看法,比如發(fā)現(xiàn)對方把“由”看成“甲”的原因與合理性,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合理處和局限,這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多樣性、理解復(fù)雜性。然后是跳出彼此的原有立場,擺脫彼此的立場局限,從彼此的“極地”向中間的“赤道”靠近;比如擺脫彼此“由”和“甲”的固守和爭執(zhí),面向事實本身去觀察這個字的語境,達成在“由于時間很短”的語境中我們應(yīng)該認“由”的共識。從差異走向共識,一是自己要“走”,二是要基于更高的理解框架,盲人摸象的故事中,建立了象是一種動物,它有腿有尾巴有耳朵的理解框架,我們就不會偏執(zhí)于“象就是柱子”而是說“象的腿像柱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