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二月二”之前,得先說說“中和節(jié)”。“唐德宗貞元五年(789)正月詔,'自今宜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jié),以代正月晦日,備三令節(jié)數(shù),內外官司,休假一日’。是知在置新節(jié)之前,人們以正月晦日為節(jié)。這時寒冬已過,農作伊始,設置中和節(jié),預示重農務本。”(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 唐德宗設立的中和節(jié)的本意是寒冬已過,農作伊始,預示重農務本。春天正是草木萌發(fā)的時候,也是出去游玩的好日子,唐朝人在政府設立中和節(jié)后產生了春游、宴飲、春社祈谷等習俗。不過中國人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上,似乎對“重數(shù)”的日期有某種偏好,比如三月三上巳節(jié)、五月五端午節(jié)、九月九重陽節(jié)等等?;蛟S是因為這個偏好,也或許是因為唐人覺得一天的節(jié)期太短,在中和節(jié)設立的短短幾十年之后,“到了中晚唐時期,中和節(jié)的日期已經有了微妙的變化,從二月一日變成了二月二日。之后一直到兩宋時期,二月二節(jié)基本上都是這樣一個以踏青、挑菜、迎富為主要節(jié)俗的比較歡快的春季節(jié)日?!保ɡ钜圾Q《中國文化常識:二十四節(jié)氣與節(jié)日》) “二月二”與“龍?zhí)ь^”聯(lián)系到一起,是元代以后的事?!霸髑鍟r期,二月二日除踏青活動外,盛行'龍?zhí)ь^’風俗。目前已知最早記載'龍?zhí)ь^’風俗的,是元代的《析津志?歲紀》:'二月二日謂之龍?zhí)ь^。五更時,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糝(shēn,谷類制成的小渣)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內,男子婦人不用掃地,恐驚了龍眼睛?!保ǔ=ㄈA《中國古代歲時節(jié)日》) 而“二月二,龍?zhí)ь^”的風俗則來源于一個傳說,“相傳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玉皇大帝,遂降旨龍王三年不許下雨。龍王不忍人間遭難,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皇大帝便將龍王拿下天宮,壓在大山下。黎民百姓感激龍王之恩,天天為龍王祈禱,最后感動了玉皇大帝于農歷二月初二將龍王釋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保ㄖ芎喍巍睹袼自捙f》) 既然“二月二”與龍聯(lián)系起來,那么許多習俗也與龍便有了瓜葛。有些地方在這一天,有“引進勤龍,送走懶龍”一說。這天清晨,家家戶戶用柴灶里積存的柴灰,連續(xù)不斷地在地上撒成一條長龍,直延伸到附近的河邊或井邊,用意是把懶龍送走。然后又用黃土從河邊或井邊開始,撒成長龍,直到自家門前,用意是把勤龍引回。有些地方在這一天,婦女們必須停止針線活,以防“扎壞龍眼”;還要停止洗衣,恐怕“傷了龍皮”。 當然,這一天的吃食也與龍有關。有的地方流行二月二吃水餃或吃面,吃水餃就被稱作“吃龍耳”“吃龍角”,吃面條被稱作“吃龍須”,有的地方吃一種蒸肉卷子,被稱作“吃懶龍”等等。二月二這一天北京人也有吃春餅的,名曰“吃龍鱗”。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并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會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吃。 如上所述,這一天吃米飯名為“吃龍子”,吃面條名為“吃龍須”,吃春餅名為“吃龍鱗”,吃餃子名為“吃龍耳”,喝茶則要喝龍井茶??傊痪湓?,吃喝都要與龍有關,取吉祥意。 |
|
來自: 新用戶0096fsbV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