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和胃法的臨床應(yīng)用 疏肝和胃法可用于肝胃不和證與肝胃郁熱證。 這種情況一般由情志失調(diào)、飲食不節(jié)等引起,土虛木乘或木郁土壅,肝氣郁結(jié)致木氣恣橫無制,肝木乘克脾土而致肝胃不和(膽胃不和),癥見泛酸、胃痛、胸脅脹滿疼痛、喜太息、噯氣、呃逆等。 如氣郁日久化火,可見燒心、胸痛、口苦口干等,可用疏肝和胃法,疏肝泄熱、和胃降逆。肝胃不和證與肝胃郁熱證的基礎(chǔ)治法為疏肝和胃。 朱師臨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小柴胡湯、四逆散等辨證化裁,常用藥物有柴胡、香附、延胡索、枳殼、炒白芍、黃芩、黃連、夏枯草、茵陳、焦梔子、牡丹皮等。并根據(jù)患者伴隨癥狀,隨癥加減,如便秘者,可予望江南、全瓜蔞、虎杖、決明子等疏肝清熱、理氣通便;腹脹較重者,予大腹皮、厚樸、佛手、枳實(shí)等理氣除脹、通降腑氣;胃脹痞滿、納谷不馨者,加健脾消導(dǎo)之藥,如炒谷麥芽、炒雞內(nèi)金、焦楂曲等;噯氣、呃逆者,以旋覆梗、代赭石降逆止呃;口苦口干者,以黃芩、梔子清瀉膽熱,北沙參、玉竹、麥冬、石斛等養(yǎng)陰生津;咳嗽痰多者,以白芥子、萊菔子、蘇子等化痰止咳;伴咽喉阻塞感,加用蘇葉、半夏、厚樸理氣解郁。 (一)疏肝理氣除胃痛 朱師之師章慶云先生是民國時(shí)期海派名醫(yī)陳存仁的首席弟子。陳存仁認(rèn)為,各種形式之胃痛中,最常見者為肝胃氣痛,此多由性情影響,情緒上的憂郁憤怒、煩惱焦慮常使胃神經(jīng)受累,發(fā)生痙攣疼痛。 此癥可通氣消積,臨床以柴胡疏肝散、逍遙丸等加減,常用藥有柴胡、香附、厚樸、砂仁、豆蔻、檳榔、延胡索、金鈴子、川芎、烏藥、青陳皮、木香等。另需消除情緒上的氣惱,當(dāng)樂觀積極,俾肝氣疏通,不致醞釀成病。 (二)降逆和胃消胃痞 《類證治裁·痞滿論治》曰:“暴怒傷肝,氣逆而痞?!?strong>胃失和降是胃痞的基本病機(jī)。胃痞患者常有肝木橫逆克土之象,表現(xiàn)為胃脘痞滿不舒、胸膈脹滿、心煩易怒、太息噯氣等。 臨床常以四逆散合半夏瀉心湯、越鞠丸等加減,以柴胡疏肝理氣,香附、川芎理氣活血、疏肝解郁,枳殼、蘇梗行氣寬中,白芍養(yǎng)血柔肝,半夏瀉心湯苦辛并用、暢開氣機(jī),蒼術(shù)、神曲健脾除痞。 (三)瀉肝制酸止吐酸 “吐酸”相當(dāng)于西醫(yī)學(xué)的胃食管反流病,主要表現(xiàn)為燒心、泛酸、胸骨后灼痛等。肝郁化火,木味為酸,乘脾犯胃,發(fā)為吐酸。 朱師認(rèn)為,吐酸的主要病機(jī)有5種,最常見者為肝胃郁熱。《癥因脈治》曰:“嘔吐酸水之因……肝氣太盛,遂成木火之化……木能生火,乘胃克脾,則飲食不能消化,停積于胃,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薄秹凼辣Tね趟帷吩疲骸胺蛩嵴撸文局兑?,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則肝木自甚,故為酸也。” 朱師擬疏肝和胃方,疏肝泄熱,通降和胃。方中以旋覆梗(金沸草)、代赭石降氣;柴胡、枳殼、白芍疏肝理氣;黃連、吳茱萸、焦梔子辛開苦降,清瀉肝胃之熱;煅瓦楞、海螵蛸、珍珠母制酸止痛,臨床取效顯著。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