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屆高三湖南炎德·英才大聯(lián)考(長郡中學(xué))月考四作文】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 北宋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進行變法。司馬光和蘇軾表示強烈反對,把新政批得體無完膚。王安石也不退讓,也對二人予以排擠。后來蘇軾攤上“烏臺詩案”的官司,面臨被處死的危險,王安石卻為其求情。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為政治死敵,但王安石評司馬光:“司馬君實,君子人也!”司馬光論王安石:“介甫文章節(jié)義,皆有過人之處?!?/p> 王安石被罷相,與蘇軾同游后,感嘆道:“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病逝,司馬光請求朝廷對其厚加禮贈,蘇軾為其起草制書,提筆評價:“名高一時,學(xué)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fēng)動四方。用能于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p> 材料二 《論語》中有諸多關(guān)于君子的言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篇)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篇)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篇) 關(guān)于“君子”,上述材料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學(xué)校刊物將舉辦“君子之風(fēng)”征文活動,請結(jié)合上述材料和現(xiàn)實生活,寫一篇相關(guān)文章。 要求:選準(zhǔn)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biāo)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從兩則材料,不難看出,“君子”是寫作核心詞。 材料一:王安石、司馬光和蘇軾三人的交往軼事。 王安石變法,司馬光和蘇軾強烈反對,王安石也排擠二人。然而當(dāng)蘇軾要被處死時,王安石又為他求情。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為政治死敵,卻對對方的才能或品德評價很高。 王、司馬、蘇三人,都可以稱得上君子,彼此政治主張有異,意見不和,但可以存異求同,做到和而不同,這也意味著他們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包容萬象的氣度。 材料二:儒家經(jīng)典關(guān)于“君子”的闡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際交往中能與他人保持一種和諧友善的關(guān)系,但在對具體問題的看法上,卻不相互茍同;小人喜歡迎合別人的看法,附和別人的言論,但在內(nèi)心深處卻并不真誠友善。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蕩,能包容他人,小人則心胸狹窄,患得患失,愛斤斤計較。 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道義,而小人懂得的是利益。 文章應(yīng)該綜合兩則材料,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談自己的看法。 君子之行,行而有義君子,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君子風(fēng)范,則是理想化的人格,無論在禮崩樂壞之亂世,或在海晏河清之盛世,都為人所推崇。而時至今日,“君子之風(fēng)”仍可以成為時代的價值依托和精神引領(lǐng)。 何謂“君子”?歷來有諸多標(biāo)準(zhǔn)。而能像宋時的王安石、司馬光、蘇軾三人一樣,彼此政見不同,則愛憎形于色,不曲意逢迎,而又坦坦蕩蕩,絕不落井下石,亦不吝于褒揚對方的文才人品,他們已足稱得上讓世人仰慕的“君子”了。 君子之道在“堅”。面對復(fù)雜的社會輿論環(huán)境,真正的君子不退讓,不諱言。《文心雕龍》有言:“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很多中國文人以之為價值追求,他們堅守信念,堅持準(zhǔn)則,甚至不惜個人前途和生命。從齊史之書崔弒,到馬遷之述漢非,從韋昭仗正于吳朝,到孫皓犯諱于魏國,一代代君子堅守自己的信念,如王安石和司馬光一樣,不為外物所改變?!墩撜Z·子路》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眰€中真諦流溢于文字間:真正的君子始終堅守理想信念,愿意為之奮斗,卻并不求茍同。 君子之道在“全”。真正的君子往往能撥開迷霧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或是跳出小圈子看到事物的全貌。王安石和司馬光雖為政治死敵,可他們能走出“敵對”的局限視角,從全貌上認(rèn)識對方,互贊其“過人之處”,正是由于他們懂得從整體上識人看事物。心理學(xué)有個概念:無意視盲。如果我們沒有全局意識,便會陷入視覺盲區(qū),無法把握整體。《孟子》有言:“觀水有術(shù),必觀其瀾?!庇^看大江大河的走勢,要從波瀾壯闊處著眼;認(rèn)識人,也應(yīng)當(dāng)著眼于人的內(nèi)外整體。 君子之道在“義”。在處理與他人的關(guān)系時,真正的君子往往有著冰釋前嫌、以義待人的氣度。正如司馬光請求對王安石“厚加禮贈”一樣,人與人之間需要包容,呼喚道義。相處不太融洽的同學(xué)遭遇困難,你也愿意施以援手;競爭敵手諸事不順,你也摒棄前嫌,以情義相待……以“義”待人其實并不難,只要做到常懷“包容”之心,常有“關(guān)愛”之情,而不必斤斤計較于彼此的親疏和相互的利弊?!墩撜Z?里仁》教誨我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背选傲x”心,常有“義”行,一個人就具備了成為君子的潛質(zhì)。 無數(shù)的中國人對“君子”這個詞,都有一種源自文化母體深處的熟稔和親切。誠然,我們也不必過分神化“君子”,君子是理想化人格,也可以是現(xiàn)實的精神引領(lǐng)。而我們仰慕和傳揚君子風(fēng)范,未必人人都成為君子,也已距君子不遠(yuǎn)矣! (語文老師 廖嵐) 名言:
事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