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來源、藥方、藥材、功效、主治、現(xiàn)代治療、現(xiàn)代研究、制法、用量、禁忌、加減、原條文、方歌、辯證、方解、名家論述、綜合參考) 來源 《傷寒論》 藥方 茯苓(四兩≈60克),桂枝(三兩≈45克/去皮), 白術(二兩≈30克),炙甘草(二兩≈30克), 藥材 (4味中藥材/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茯苓》——藥類(利水消腫),藥性(平),藥味(甘,淡),入經(jīng)(心,脾,肺,腎),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桂枝》——藥類(辛溫解表),藥性(溫),藥味(甘,辛),入經(jīng)(心,肺,膀胱),功效(發(fā)表,解肌,溫經(jīng),通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 《白術》——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苦,甘),入經(jīng)(脾,胃),功效(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 《炙甘草》——藥類(補氣),藥性(溫),藥味(甘),入經(jīng)(心,脾,肺,胃),功效(益氣,復脈,補脾,和胃)。 功效 具有溫陽健脾利濕,溫化寒痰水飲,滲濕利水降沖之功效。 主治 主治,目眩心悸,短氣而咳,中陽不足,痰飲內(nèi)停,氣上沖胸,心下痞悶,朐脅支滿,胸悶納呆,嘔惡,舌苔白滑,脈弦滑。 現(xiàn)代治療 現(xiàn)代臨床常用于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心絞痛、高脂血癥合并脂肪肝、精神藥物所致肥胖癥等病癥。 現(xiàn)代研究 臨床報道也見于治療擴張性心肌病、難治性心衰、心律失常、良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心包積液、肺癌胸水、膽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胃炎、尿路結石、產(chǎn)后尿潴留等證屬中陽不足,水飲內(nèi)停的病癥。 制法 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 用量 分三次溫服(每次一升≈200ml左右)。 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濕熱阻遏而生的痰飲者忌服; 本方/加減 若眩暈甚者——加澤瀉利水滲濕以消飲邪; 咳嗽嘔吐稀涎者——加姜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 干嘔,巔頂頭痛,肝腎陰寒水氣上逆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暖肝,開郁止痛; 身瞤動而水氣上泛——加炮附子,以溫散水氣; 脾氣虛弱者——加黨參、黃芪以益氣健脾。 本方/原條文 《傷寒論》67、外感病,經(jīng)過涌吐,或瀉下以后,出現(xiàn)胃脘部脹滿不適,氣逆上沖胸膈,起立時就感頭昏目眩,脈象沉緊的,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治。如果誤用發(fā)汗法治療,就會耗傷經(jīng)脈之氣,出現(xiàn)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wěn)的變證。 《金匱要略》:痰飲之邪留于心下,出現(xiàn)胸脅支撐脹滿,頭目眩暈的癥狀,用苓桂術甘湯主治。 《金匱要略》:呼吸短促水飲輕微的病人,治療時應當利其小便,苓桂術甘湯主治。 方歌 苓桂術甘溫藥方,氣上沖胸水為殃,頭眩心悸陰邪重,咳嗽短氣功效彰。 辯證 本方為溫陽化飲的主要方劑。 本方臨床診斷應以——胸脅支滿,目眩心悸,舌苔白滑,脈沉緊為辨證要點。 方解 本方用治中陽不足之痰飲病。 方中茯苓健脾滲濕,祛痰化飲為君; 白術健脾燥濕,助茯苓運化水濕為臣; 桂枝通陽化氣降沖,助氣化以行水,為佐; 甘草益氣和中,調(diào)和諸藥為使。 配合成方,共奏溫化痰飲,健脾利濕之功。 名家/論述 《注解傷寒論》:陽氣不足者,補之以甘,茯苓、白術生津液而益陽也;里氣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陽散氣; 《內(nèi)臺方議》:此陽氣外內(nèi)皆虛也,故用茯苓為君,白術為臣,以益其不足之陽,經(jīng)曰:陽不足者,補之以甘,是也;以桂枝為佐,以散里之逆氣;以甘草為使,而行陽氣,且緩中也; 《醫(yī)宗金鑒》:此湯救麻黃之誤汗,其邪尚在太陽,故主以桂枝,佐以甘草、苓、術,是扶表陽以滌飲也。 綜合參考 飲與水同類,欲蠲其飲,宜利其水,此即“當從小便去之”之意,服后小便不利者則利,小便少者則多,此乃飲邪從小便而去之佳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