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義成仁千古事,立業(yè)揚名萬年身。 《原始章第一》悟讀【7】 【原典】 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 【譯文】 義,是人所遵循的與事理相適宜的原則,人們根據(jù)它來賞善罰惡,以建立功勞,成就事業(yè)。 【悟讀】 忠昭日月,義薄云天。 義,繁體為義,會意字,從我從羊?!拔摇笔潜?,又表儀仗;“羊”表祭牲。本義為正義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 義是一個內(nèi)容豐富的道德范疇。管子倡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環(huán)繞“義”的概念作了交集。夫子多次提出,合乎義指導節(jié)制的德方為美德;合乎義指導節(jié)制的仁方為真正的仁。朱熹指出:“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 儒家之義強調(diào)主體性和實踐性,使義既內(nèi)斂為人心靈深處之道德基因和價值取向,又外化為人的行為品格,把義由抽象的價值準則貫穿到日常生活和行為之中,拓展了倫理道德實踐的空間。 宜,合乎事理之事。相對于"仁"來說,"義"是人所遵循的與事理相適宜的原則,即行事適宜,符合標準,公正公平。 理之所在謂之義,順理決斷乃行義;賞善罰惡義之理;立功立事義之斷。 孟子一生追求宣傳王道仁愛思想,取義成仁是其重要理念, 《 孟子 ·告子上》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也正是因此成為人人敬仰之亞圣。 孟子認為義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禮智信一道構成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道德性,是人們提高德性、踐行理想的邏輯起點。仁是愛人,義是助人;仁是博愛,義是廣利;仁是尚慈,義是豪舉。 舍生取義是君子為人準則之一。蘇武貝加爾湖牧羊十九載,捍衛(wèi)的是民族大義;“孔曰成仁,孟云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 ?!?/span>文天祥用他的一生詮釋了仁義的真諦。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