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劇增,除了黃種人具有糖尿病遺傳易感性和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客觀原因外,現代人飲食失衡、過食肥甘、工作節(jié)奏快、心理壓力大、運動量減少等也是導致糖尿病高發(fā)的重要外部因素。 糖尿病屬于中醫(yī)消渴病的范疇,在《黃帝內經》中,消渴病已被視作為一類疾病進行詳細闡述。秦漢時期張仲景論述了本病的癥狀、脈象及治療方藥,將消渴作為正式病名確立下來。隋唐醫(yī)家明確消渴分型證治。宋金元時期提出了三消分證,并強調了火熱在消渴發(fā)病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時期提出了陽虛致消說和三消皆本乎于腎之說,但多數醫(yī)家還是認同陰虛燥熱之說,力主滋陰清熱。到了近代,氣陰兩虛又成消渴病主要病機,可見益氣養(yǎng)陰一直以來是消渴病的治療大法。 隨著檢測手段便利以及群眾健康意識加強,體檢中早期診斷出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早期的患者越來越多,他們大多沒有明顯不適,筆者認為該階段疾病屬于中醫(yī)脾癉范疇。 《素問·奇病論》云:“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氣之溢也,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此段經文明確提出了脾癉的病名、病因、病機以及臨床表現和治療大法。其病因可總括為食多,病機是營養(yǎng)過剩。此過剩一是指“數食甘美”,即過食雞鴨魚肉等肥甘之品;二是指“五氣之溢”,氣者,能量也,攝入能量過多,達到“溢”的程度。其臨床表現:肥胖、中滿、內熱、口甘等。經文所述與現代醫(yī)學糖尿病前期或早期、高脂血癥、高尿酸血癥、脂肪肝、高血壓前期、高代謝綜合征以及肥胖癥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非常吻合。 依據上述認識,筆者自擬研制了太平糖克濃縮丸,不僅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干預以及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的治療,還用于治療高脂血癥、脂肪肝、肥胖癥患者,均取得不錯的療效。 組成:生黃芪30克,淮山藥30克,白術30克,厚樸10克,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佩蘭10克,桑白皮12克,荔枝核10克,黃連10克,青錢柳30克。 功效:健脾理氣,化濕泄熱。 主治:2型糖尿病前期血糖代謝紊亂或初診2型糖尿病早期(以胰島功能障礙或抵抗為主要表現者)屬脾虛濕阻、氣郁化熱之脾癉者。 制作:生黃芪、厚樸、佩蘭、桑白皮、荔枝核、黃連、青錢柳按上藥之比久煎取濃縮藥汁;淮山藥、白術、茯苓、薏苡仁按上藥之比焙干打粉過80目篩,將藥汁與藥粉混合制成濃縮丸。 服法:一次20粒,每日2次,飯后服用。 方解:生黃芪、淮山藥為君藥,此二味乃施今墨先生治消渴常用藥對,其中黃芪甘溫補中,乃補氣藥之長,營運中州,山藥甘平既健脾益氣又護腎固精,兩藥共為主藥,補脾而不滯,升陽而不燥;白術、茯苓為臣藥,益氣健脾以助君藥之力;薏苡仁健脾祛濕,佩蘭醒脾化濕,又恐濕郁日久而化熱,以黃連、青錢柳清熱化濕,共為佐藥;脾居中州,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脾虛濕阻,則三焦氣機不暢,故選走上焦之桑白皮、行中焦之厚樸、偏下焦之荔枝核理氣以宣暢三焦之氣機為使藥。諸方合用,脾氣健運,水濕得化,內熱已泄,氣機通暢,則諸癥可消。(嚴東標 江西省九江市中醫(yī)醫(y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