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圖與洛書,一個主動,一個主靜。因此,洛書實際上是一種分類的思維,與上古先天八卦圖一致。河圖則不同,河圖講的是變化規(guī)律?!饵S帝內(nèi)經(jīng)》和《傷寒論》很少提及八卦,但卻講到五行、講到三陰三陽。為何?因為人是一個變化的八卦圖,沒有辦法用靜態(tài)的八卦來類比。只有從動態(tài)角度看人體,中醫(yī)才有發(fā)展的可能。什么是五行?五行實際上并不是五種元素,而是五種功能狀態(tài)。五行、三陰三陽,古人之所以用這些名詞,是在定義一個功能。腎主水,心主火,這里借用水火,來闡明心腎的功能。而坎卦則不同,坎卦更多的是表示水,或者類似于水的物質(zhì)。這是易經(jīng)取象與內(nèi)經(jīng)取意的根本區(qū)別。比如,易經(jīng)取象,一輛車的核心部件是發(fā)動機,而五行取意,一輛車的核心功能是驅(qū)動功能。因此,坎離和水火,有些時候語境不同,表意不同,所闡述的意義就大相徑庭了。明晰了河圖、洛書的這個區(qū)別,才能有了理解上古智慧的基礎前提。河圖,講的就是變化、動態(tài)的規(guī)律。所以研究五行,要去河圖里找。研究八卦的基本對應關系,要去洛書里看。河圖和洛書有區(qū)別,但又是一起說明事情的,他們的溝通一致性在哪里呢?就是數(shù)。河圖洛書里數(shù)的含義是一致的。所以,理解河洛里數(shù)的基本含義,是理解河圖洛書的基礎。河洛的數(shù)的邏輯,就是一切都是五變化出來的。在河洛里,12346789,都是五的變化。1是五缺少四,9是五增加四。一切都是五的衍生,所以五居中。這個核心思想,一定要記住。以后無論數(shù)如何變化,數(shù)變得多大,一定要從五的角度去理解,看它和五的關系,如此才能解開那些謎題。因此,在河圖里,1和6歸在一起,因為6是5 1,2和7歸在一起,因為7是5 2。以此類推。同樣的理由,在洛書里,1和9相對,因為它們都是五和4作用出來的,2和8相對,因為它們都是五和3作用出來的。以此類推。 河圖洛書的五生數(shù)和五應數(shù)或五奇和四偶五中數(shù)的變化,奇偶數(shù)的對應,產(chǎn)生了無窮盡的演變,這種奇偶思維模式,也滲透到中醫(yī)理論中,即用陰陽來解釋人體生理、病理、藥物等等醫(yī)理,促進中醫(yī)基礎理論的發(fā)展。 在認識人體時,“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陰陽的變化,就人體來講,亦如數(shù)目一樣,是可數(shù)而知的。“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nèi)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庇藐庩栮U述人體部位、臟腑功能,“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這使也?!闭f明人體內(nèi)外陰陽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為用的生理作用。“陽虛則外表,陰虛則內(nèi)熱、陽盛則熱,陰盛內(nèi)寒?!标U明人體陰陽盛衰所反映出的病理特點。“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fā)泄,厚則發(fā)熱。”闡明藥物氣、味的陰陽屬性及其功能特點。 河圖洛書的數(shù)陣恒動就是數(shù)字在排列中,不停地、有規(guī)律地進行運算,產(chǎn)生變化。這種不停頓的運動、變化,促使中醫(yī)認為,一切物質(zhì),都處于永恒無休止的運動,不斷產(chǎn)生新陳代謝,促進身體健康發(fā)展?!皠屿o相應,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边@種恒動觀,闡述人體消化功能,是“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這種不斷變化,保證人體營養(yǎng)供養(yǎng)。闡述生命活動,是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生降出入,無器不有。”再如血液須在脈管中“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等等,人體各系統(tǒng)始終處于運動之中,時刻激發(fā)和推動著體內(nèi)的各種生理活動。 河圖洛書,構思妙絕,變化多,整體性強。河圖之數(shù):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其位十,總數(shù)五十五為一整體;洛書為三行三列成九格,每行、每列、斜位的三個數(shù)相加都是十五,總數(shù)是四十五為一個整體。這種整體觀的思維,極大地促進了中醫(yī)對人體的認識,形成了中醫(yī)學的整體觀,即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jīng)絡的作用,它將臟腑與臟腑、臟腑與形體之間的生理有機聯(lián)系起來。如心合小腸、主血脈、開竅于舌等等。再則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明確指出人所需要的空氣、飲食等都來源于自然界,自然界給人類提供了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 《河圖洛書》之 圖案“相”所表達的河圖就是五行在紙面上的點數(shù)化表達。說的是陰陽演變五行的生成數(shù),五行的生數(shù)與五行的成數(shù)的排列首見《河圖洛書》一一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這是現(xiàn)在可以見到的最早的五行次序。這一次序就是五行的生數(shù),于是水生數(shù)一,火生數(shù)二,木生數(shù)三,金生數(shù)四,土生數(shù)五。后來又在生數(shù)的基礎上各加五而成各行之成數(shù)。同時古人對數(shù)字又有奇數(shù)為陽也為天數(shù),偶數(shù)為陰也為地數(shù)的分法。將五行的天地生成之數(shù)按五行方位平鋪于紙上即是一張河圖。我們這里所說河圖五行模式,指的是在不斷的發(fā)展過程中,將多方面的內(nèi)容分類比附到五行,并復合到河圖之上而形成的一種五行模式。河圖五行模式主要內(nèi)容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河圖五行模式中,土居中控四方、四季、由木火金水分居東南西北,及四季春夏秋冬。以上即為先天《河圖》陰陽五行說的根基,并由此形成了中土為樞紐、為太極,水火南北交濟,木左金西東西回環(huán)之態(tài)勢。在配屬五臟后,就形成了心上腎下、左肝右肺、脾居于中為一身之本的四時五臟體系。此種五行演示模式在后世毉典中被廣泛采用,如能納入現(xiàn)代毉學更是人類之大幸。 河圖的無極、太極陰陽內(nèi)涵體現(xiàn)《河圖》與《洛書》中央的五點中,我們在這里主要是要討論《河圖洛書》用藥灋則,然而事實宇宙萬物皆是一體的,在用藥法則上毉家是無法脫開陰陽與五行的,甚至可以說陰陽即五行,五行即陰陽?!秲?nèi)經(jīng)》實際上傳承于《河圖洛書》,多以陰陽五行合論,如《陰陽應象大論》所涉內(nèi)容既有陰陽,無極生太極,太極而分為陰陽,陰陽分而為五行,故五行一一陰陽,陰陽一一太極,太極一一無極一一至圓。陽之初為木,陽之極為火,陰之初為金,陰之極為水,“中和” 點(也可稱平衡點) 為土。 在《河圖洛書》中實際上體現(xiàn)的的就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過程。中間的五點小圓可看作是無極所生之太極,圍繞中心小圓流轉(zhuǎn)的一黑一白表示陰陽二氣的對待流行,亦即太極生兩儀。以河圖五行言之,則中土居中為太極、為中樞,外四行表陰陽二氣的對待流行。此河圖中陽氣生于水、長于木、盛于火、消于金,陰氣生于火、長于金、盛于水、消于木。陰陽二氣盛于水火,故水火為陰陽立極,水為陰,火為陽,水中一陽為人身之陽之根,火中之二陰為人身陰之根,水借陽而上濟真陰,火借陰而下助元陽,水上火下而為“斥”,而水火既濟為“引”。陰陽二氣消長于金木,故金木為陰陽二氣生成終始,木為陰中之陽,自水而升,體陰用陽,金為陽中之陰,自火而降,體陽用陰,人身水火之既濟有賴于木升金降。 河圖五行模式與《傷寒雜病論》、《輔行訣》都是《河圖》五行的一種高度集合的五行模式,意涵十分的豐富,如河圖五行模式中,就有“四象五行皆籍土”的說法。所謂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指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中央谷神(亦稱騰蛇、勾陳。騰蛇屬己陰土,勾陳為戊陽土)。中國傳統(tǒng)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來表示,并與五行在方位(東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應。 從《傷寒論》、《輔行訣》所載醫(yī)方名稱來看,如大小青龍湯、白虎湯、大小玄武湯、大小勾陳湯、大小騰蛇湯等勻其受河圖五行模式的影響是沒有疑問的。這種判斷從《輔行訣》中的一些文字亦可以加以佐證,如其書中曰:“青龍者,宣發(fā)之方,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鎮(zhèn)之方,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附子為主?!庇盅裕骸敖换ソ鹉荆葷??!本痛藖砜催@就是明白無誤的河圖五行模式。而此書又言“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北容^兩書所載諸方,也可說大同小異,應該是本出一家,這也足可證明《傷寒論》直接受到河圖五行模式的影響。 另外從仲景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亦可以明白的看出其對于河圖五行模式的采用,如《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中說::“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這一觀點說明的脾胃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明白的看出以脾胃為本的觀點,這一說法與《內(nèi)經(jīng)》中土王四季的看法是一脈相承的。仲景以脾胃為本的觀點還不僅于此,如仲景在辨病別證時,非常重視脾胃,傷寒論中在各經(jīng)的辨證中,時時以保胃氣為其要務,認為胃氣直接關系著人體正氣的強弱,決定病變的轉(zhuǎn)歸,在辨病的整個過程,無不以胃氣的盛衰來把握病情,作為辨病機、定治則、決預后的重要依據(jù)。在六經(jīng)的傳變上,仲景認為亦與脾胃元氣的強弱有著重要的關系。 如果我們細細觀察《傷寒論》諸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仲景之方處處以脾胃為本,處處以脾胃為陰陽之樞,從后世應用廣泛的桂枝湯,小柴胡湯等方劑我們或可一窺究竟。桂枝湯中,桂枝辛溫發(fā)散助陽,芍藥苦平收降助陰,二者相伍實有調(diào)和營衛(wèi)、陰陽之功,而方中生姜、大棗、甘草,實為脾胃要藥,且方后注明“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實亦助脾胃之法。又如小柴胡湯中,柴胡入肝輕清升散,有疏陽助陰之力,黃芩入肺清肅降熱,二者相伍則可使陰升陽降、內(nèi)外宣通,氣機條暢,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調(diào)理脾胃之意可見。兩方中脾胃為陰陽二氣之本、之樞的意思應該是很明顯的,至于陰陽二氣有賴于木升金降,似乎亦可從其用藥中看到一些端倪。 我們知道在河圖五行模式中,陰陽升降于木金,木為青龍主宣發(fā),金為白虎主肅降。以此觀《傷寒論》中大小青龍、白虎湯頗為合拍。水為真武為陰極生陽、降已而升之地,以此觀之,治水之法,法當溫滲,而真武湯之意亦確實如此。且以上諸方對脾胃的重視人所共知,其原因就在于仲景對于河圖五行模式的采用。是故《輔行訣》中的大、小勾陳湯,大、小騰蛇湯皆是對升降之樞的中土的倍加重視。 河圖五行模式與《傷寒雜病論》、《輔行訣》都是《河圖》五行的一種高度集合的五行模式,意涵十分的豐富,如河圖五行模式中,就有“四象五行皆籍土”的說法。所謂四象(或作四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指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分別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中央谷神(亦稱騰蛇、勾陳。騰蛇屬己陰土,勾陳為戊陽土)。中國傳統(tǒng)方位是以南方在上方,所以描述四象方位,又會說左青龍(東)、右白虎(西)、前朱雀(南)、后玄武(北)來表示,并與五行在方位(東木西金,北水南火)上相呼應。 從《傷寒論》、《輔行訣》所載醫(yī)方名稱來看,如大小青龍湯、白虎湯、大小玄武湯、大小勾陳湯、大小騰蛇湯等勻其受河圖五行模式的影響是沒有疑問的。這種判斷從《輔行訣》中的一些文字亦可以加以佐證,如其書中曰:“青龍者,宣發(fā)之方,麻黃為主;白虎者,收鎮(zhèn)之方,石膏為主;朱鳥者清滋之方,雞子黃為主;玄武者,溫滲之方,附子為主?!庇盅裕骸敖换ソ鹉?,既濟水火?!本痛藖砜催@就是明白無誤的河圖五行模式。而此書又言“昔南陽張機,依此諸方,撰為《傷寒論》一部?!北容^兩書所載諸方,也可說大同小異,應該是本出一家,這也足可證明《傷寒論》直接受到河圖五行模式的影響。 另外從仲景書中的一些內(nèi)容,亦可以明白的看出其對于河圖五行模式的采用,如《金匱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中說::“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補之。”這一觀點說明的脾胃在防病治病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可以明白的看出以脾胃為本的觀點,這一說法與《內(nèi)經(jīng)》中土王四季的看法是一脈相承的。仲景以脾胃為本的觀點還不僅于此,如仲景在辨病別證時,非常重視脾胃,傷寒論中在各經(jīng)的辨證中,時時以保胃氣為其要務,認為胃氣直接關系著人體正氣的強弱,決定病變的轉(zhuǎn)歸,在辨病的整個過程,無不以胃氣的盛衰來把握病情,作為辨病機、定治則、決預后的重要依據(jù)。在六經(jīng)的傳變上,仲景認為亦與脾胃元氣的強弱有著重要的關系。 如果我們細細觀察《傷寒論》諸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仲景之方處處以脾胃為本,處處以脾胃為陰陽之樞,從后世應用廣泛的桂枝湯,小柴胡湯等方劑我們或可一窺究竟。桂枝湯中,桂枝辛溫發(fā)散助陽,芍藥苦平收降助陰,二者相伍實有調(diào)和營衛(wèi)、陰陽之功,而方中生姜、大棗、甘草,實為脾胃要藥,且方后注明“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實亦助脾胃之法。又如小柴胡湯中,柴胡入肝輕清升散,有疏陽助陰之力,黃芩入肺清肅降熱,二者相伍則可使陰升陽降、內(nèi)外宣通,氣機條暢,半夏、人參、甘草、生姜、大棗,調(diào)理脾胃之意可見。兩方中脾胃為陰陽二氣之本、之樞的意思應該是很明顯的,至于陰陽二氣有賴于木升金降,似乎亦可從其用藥中看到一些端倪。 我們知道在河圖五行模式中,陰陽升降于木金,木為青龍主宣發(fā),金為白虎主肅降。以此觀《傷寒論》中大小青龍、白虎湯頗為合拍。水為真武為陰極生陽、降已而升之地,以此觀之,治水之法,法當溫滲,而真武湯之意亦確實如此。且以上諸方對脾胃的重視人所共知,其原因就在于仲景對于河圖五行模式的采用。是故《輔行訣》中的大、小勾陳湯,大、小騰蛇湯皆是對升降之樞的中土的倍加重視。 《傷寒論》的病,整個圓運動的六氣運動不圓之病也。一百一十三方謂為治六氣運動不圓之一百一十三病也可,謂一百一十三方為治六氣運動不圓之一個病也可。其實一百一十三病,乃六氣運動不圓之一個病所分析,故能學一百一十三方,以治一百一十三病,不如能學一百一十三方,以治六氣運動不圓之一個病之效大而機靈,思精而術巧也。不能治一個病,未必能治一百一十三病,既未徹底了然整個的,自然不能明白分析的?!秱摗肥橇鶜獾囊粋€病,《金匱》則一方一病,一病一個。如此,是學《傷寒論》成功不易,學《金匱》成功不難矣。何以徹底了然《金匱》者,亦寥寥也?學《金匱》者,不得合于教科之善本故也。 近時醫(yī)校采用之《金匱》教本,大概廣集各家之議論,不加斷語,一如茶肆談天無須負責。此乃醫(yī)學既成之后,參考性質(zhì)之書,非學醫(yī)時一定不易之教科書。今于系統(tǒng)學《傷寒論》學成之后,欲求《金匱》教科書,惟黃坤載《金匱懸解》最好。處處是整個河圖圓運動,字字有認定,字字有著落,就經(jīng)解經(jīng),不參己見。讀罷系統(tǒng)學各篇之后,展卷讀之,真有駕輕車就熟路之快,不惟不白走一步,而且妙趣環(huán)生,儼由己出。學成之后,再參考各家議論,未為晚也。 讀《金匱》次序,須先讀內(nèi)傷雜病嘔吐噦下利各方。次讀痰飲咳嗽各方,肺痿肺癰咳嗽上氣各方,胸痹心痛短氣各方。再次讀血痹虛勞各方,奔豚各方,腹痛寒疝宿食各方,消化之妙。于是外感、內(nèi)傷仍是一整個的妙處,自能了然于心,自能掃除一切六氣傷人身體作病,冬寒藏在肌膚,至春變?yōu)闇囟?,而用?qū)風逐寒、清溫解毒之害。原文次序,首列外感,外感之病,如不先將內(nèi)傷認識,榮衛(wèi)認識,未有能徹底了解者也。 學醫(yī)結(jié)果在用藥治病。一藥下咽,不能取出,用之得宜,起死回生,用之失宜,殺人害命。曾在天津見一醫(yī)學畢業(yè)某君,自己醫(yī)治家人疾病,一年之內(nèi),將自己八口之家,醫(yī)死六口,著急成瘋,可為鑒也。果將原理學明,藥性學清,縱有差錯,當亦不大,何至殺人害命,至于如此。但學清藥性,頗不易易。各家本草注疏,不讀則已,一讀之下,言人人殊。即如芍藥,本是收降膽經(jīng)主藥,兼入肝經(jīng)。徐靈胎各家則謂芍藥入肝經(jīng)而不及于膽經(jīng)。葉天士且認為專入肺經(jīng)。麻黃本是專入肺經(jīng)衛(wèi)氣之藥,性善通降。張隱庵乃謂麻黃專入肝經(jīng),肝經(jīng)以上升為性,麻黃以開降為能,適得其反。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后人如何學法乎? 藥品多至一千余品,散漫無有系統(tǒng),更見難學。神農(nóng)本草三百余品,以上品、中品、下品為系統(tǒng)。附子回陽要藥,占醫(yī)方最重要地位,列為下品。礬石、干漆罕用之藥,列為上品,令人認識先錯。此上、中、下之分.不可為藥性系統(tǒng)也。李時珍《本草綱目》,燦然大備,而以山藥、隰草、水草等等為系統(tǒng),于研究藥性甚覺無味。《神農(nóng)本草》、《本草綱目》只言某藥治某病,于某藥何以能治某病的原理,并無一字之說明。吾人要將藥性學清,真是無有下手之處,無原理,無系統(tǒng),奈何奈何! 仲圣《傷寒》、《金匱》,為中醫(yī)方藥祖本。自序云:撰用《胎臚藥錄》,不言《神農(nóng)本草》,《胎臚藥錄》今世不見。《傷寒》、《金匱》所用之藥,原理如何,系統(tǒng)如何,后人何從得知?中醫(yī)原理,出于河圖,河圖的圓運動,為中醫(yī)學的原理系統(tǒng)。并非河圖的圓運動來解釋藥性,安能得藥性之正義。惟有黃坤載八種之《長沙藥解》,就《傷寒》、《金匱》之方,由河圖的圓運動,解出藥性之原理。首列中土藥,次列木氣藥,次列金氣藥,次列火氣、水氣藥,再次列其他各藥,以為系統(tǒng)。字字有認定,字字有著落。讀本書處方篇后,再讀《長沙藥解》.無不歡欣鼓舞,相慶得升仲景之堂也。由《傷寒》、《金匱》得到藥性的根本認識,根本認定之后,再參看各家之說,自能妙于化裁,而又能滴滴歸源,此讀藥性的唯一妙法也。請讀《長沙藥解》數(shù)則,一覽便知。 河圖,以“一六在下,二七在上,三八居左,四九處右,五十居中”排列成數(shù)陣的黑點和白點,蘊藏著無窮的奧秘。 其圖為四方形,單數(shù)為白點為陽,雙數(shù)為黑點為陰,黑白點表示了陰陽; 東西南北中四個方位則分別代表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四象則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龍,右白虎。此乃風水象形之源也。 洛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縱、橫、斜三條線上的三個數(shù)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 修行以行制性 悟道以性施行 覺者由心生律 修者以律制心 心生,種種魔生; 心滅,種種魔滅。 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 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慎風寒,節(jié)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寡嗜欲,戒煩惱,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少思慮以養(yǎng)心氣,寡色欲以養(yǎng)腎氣, 勿妄動以養(yǎng)骨氣,戒嗔怒以養(yǎng)肝氣, 薄滋味以養(yǎng)胃氣,省言語以養(yǎng)神氣, 多讀書以養(yǎng)膽氣,順時令以養(yǎng)元氣。 憂愁則氣結(jié),忿怒則氣逆, 恐懼則氣陷,拘迫則氣郁,急遽則氣耗。 行欲徐而穩(wěn),立欲定而恭, 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 心神欲靜,骨力欲動。 胸懷欲開,筋骸欲硬。 脊梁欲直,腸胃欲凈。 舌端欲卷,腳跟欲定。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yǎng)心。 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飲食有節(jié),脾土不泄。 調(diào)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腎水自足。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 退字可以遠禍,茍字可以養(yǎng)福,靜字以可益壽。 毋以妄心戕真心,勿以客氣傷元氣。 拂意處要遣得過,清苦日要守得過, 非理來要受得過,忿怒時要耐得過, 嗜欲生要忍得過。 言語知節(jié),則愆尤少。 舉動知節(jié),則悔吝少。 愛慕知節(jié),則營求少。 歡樂知節(jié),則禍敗少。 飲食知節(jié),則疾病少。 人知言語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語乃所以養(yǎng)吾德。 人知飲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節(jié)飲食乃所以養(yǎng)吾身。 鬧時煉心,靜時養(yǎng)心, 坐時守心,行時驗心, 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榮枯倚伏,寸田自開惠逆,何須歷問塞翁? 修短參差,四體自造彭殤,似難專咎司命! 節(jié)欲以驅(qū)二豎,修身以屈三彭, 安貧以聽五鬼,息機以弭六賊。 衰后罪孽,都是盛時作的。 老來疾病,都是壯年招的。 敗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敗。 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傷。 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 魚有水則活,水涸則死。 燈有膏則明,膏盡則滅。 人有真精,保之則壽,戕之則夭。 悟道休言天命 修行勿取真經(jīng) 修行以行制性 悟道以性施行 覺者由心生律 修者以律制心 心生,種種魔生; 心滅,種種魔滅。 有信無證者雖不落惡果 卻住因住果住念住心 慎風寒,節(jié)飲食,是從吾身上卻病法。 寡嗜欲,戒煩惱,是從吾心上卻病法。 少思慮以養(yǎng)心氣,寡色欲以養(yǎng)腎氣, 勿妄動以養(yǎng)骨氣,戒嗔怒以養(yǎng)肝氣, 薄滋味以養(yǎng)胃氣,省言語以養(yǎng)神氣, 多讀書以養(yǎng)膽氣,順時令以養(yǎng)元氣。 憂愁則氣結(jié),忿怒則氣逆, 恐懼則氣陷,拘迫則氣郁,急遽則氣耗。 行欲徐而穩(wěn),立欲定而恭, 坐欲端而正,聲欲低而和。 心神欲靜,骨力欲動。 胸懷欲開,筋骸欲硬。 脊梁欲直,腸胃欲凈。 舌端欲卷,腳跟欲定。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多靜坐以收心,寡酒色以清心,去嗜欲以養(yǎng)心。 誦古訓以警心,悟至理以明心。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動靜以敬,心火自定。 飲食有節(jié),脾土不泄。 調(diào)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腎水自足。 道生于安靜,德生于卑退。 福生于清儉,命生于和暢。 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拙字可以寡過,緩字可以免悔, 退字可以遠禍,茍字可以養(yǎng)福,靜字以可益壽。 毋以妄心戕真心,勿以客氣傷元氣。 拂意處要遣得過,清苦日要守得過, 非理來要受得過,忿怒時要耐得過, 嗜欲生要忍得過。 言語知節(jié),則愆尤少。 舉動知節(jié),則悔吝少。 愛慕知節(jié),則營求少。 歡樂知節(jié),則禍敗少。 飲食知節(jié),則疾病少。 人知言語足以彰吾德,而不知慎言語乃所以養(yǎng)吾德。 人知飲食足以益吾身,而不知節(jié)飲食乃所以養(yǎng)吾身。 鬧時煉心,靜時養(yǎng)心, 坐時守心,行時驗心, 言時省心,動時制心。 榮枯倚伏,寸田自開惠逆,何須歷問塞翁? 修短參差,四體自造彭殤,似難專咎司命! 節(jié)欲以驅(qū)二豎,修身以屈三彭, 安貧以聽五鬼,息機以弭六賊。 衰后罪孽,都是盛時作的。 老來疾病,都是壯年招的。 敗德之事非一,而酗酒者德必敗。 傷生之事非一,而好色者生必傷。 木有根則榮,根壞則枯。 魚有水則活,水涸則死。 燈有膏則明,膏盡則滅。 人有真精,保之則壽,戕之則夭。 2021.6.8 姜尚榮 @姜尚榮?,寫得很好,學習了。至于洛書和河圖,可以說《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醫(yī)理遠遠地高于河洛。比如,按奇數(shù)為天數(shù)。偶數(shù)為地數(shù),故天數(shù)在上,地數(shù)在下。如心//7/2=3.5,最高教,在陽中之陽里占前陽,而肺//9/4~2.2,在陽中之陰中,可占前陽。腎//1/6~0.17,故在陰中之陰中可占前陰;肝//3/8~0.36,故在陰中之陽中,可占前陰,脾//5/10~0.5,故可在前陰前陽中取中。河圖洛書,正好心/肺的分數(shù)調(diào)換而已,仍為前陽前陽。這就是說河洛只能解讀五行之前一半,對后陽后陰完全無能為力,所以《黃》並不把河洛看得那么重,連提都沒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