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孟子》研讀第2講:梁惠王(上)解讀1

 凌云悟道 2021-05-28

《孟子》研讀第2講:梁惠王(上)解讀1

教學(xué)內(nèi)容:梁惠王(上)解讀1

教學(xué)目的和要求:理解孟子闡述的仁義思想是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義利之辯強調(diào)的是不能唯利是圖;認識孟子闡述的與民同樂的思想和民本思想及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時的具體措施;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和施政宣言及保民的主張。

教學(xué)重點:仁義思想是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義利之辯強調(diào)的是不能唯利是圖。

卷一  梁惠王上

【導(dǎo)讀】

本卷共七章,除第六章對梁襄王、第七章對齊宣王外,其它各章都是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中心內(nèi)容在于闡述和發(fā)揮仁政學(xué)說。孟子認為,王道和仁政是立國的根本。為政者應(yīng)該施行王道,反對霸道,實行仁政,反對暴政。

開篇之章首先提出“義利之辨”,主張在政治上把仁義放在第一位,把功利放在第二位。一切施政措施都要符合仁義的準(zhǔn)則。

“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論語》一樣,原無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兩三字為篇名?!睹献印饭财咂?,東漢末趙岐為《孟子》作注時,將每篇皆分為上、下兩個部分。

第一章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①。王曰:“叟②!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⑧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⑨。未有仁而遺⑩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①梁惠王:即戰(zhàn)國時魏惠王魏罃,魏武侯之子,前369—319年在位。魏原來都城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因秦國的壓力,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是其死后的謚號。

②叟:老人。

③亦:這里是“只”的意思。

④士庶人:士和庶人。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爭奪。征,取。

⑥弒:下殺上,卑殺尊,臣殺君叫弒。

⑦萬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諸侯國的大小以兵車的多少來衡量。據(jù)劉向《戰(zhàn)國策。序》說,戰(zhàn)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梁)、燕、齊、楚、秦七國,千乘之國有宋、衛(wèi)、中山以及東周、西周。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則是指擁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車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車百乘。

⑧茍:如果。

⑨饜(yan):滿足。 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你不遠千里而來,一定是有什麼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何必說利呢?只要說仁義就行了。大王說'怎樣使我的國家有利?’大夫說,'怎樣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說,'怎樣使我自己有利?’結(jié)果是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國家就危險了啊!在一個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殺害它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一萬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千輛,在一千輛兵車的國家中就擁有一百輛,他們的擁有不算不多??墒?,如果把義放在后而把利擺在前,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是永遠不會滿足的。反過來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卻拋棄父母的,從來也沒有講義的人卻不顧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說仁義就行了,何必說利呢?”

【評析】

孟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和春秋時期一樣,全中國仍處于分裂割據(jù)狀態(tài),但趨勢是通過兼并戰(zhàn)爭而逐步走向統(tǒng)一。春秋時封建有一百多個國家,經(jīng)過不斷兼并,到戰(zhàn)國初年,只剩下十幾國。大國有秦、楚、韓、趙、魏、齊、燕七國,即有名的戰(zhàn)國七雄。除七雄外,小國有周、宋、衛(wèi)、中山、魯、滕、鄒、費等,后來都先后被七國所吞并。

孟子即在當(dāng)時接受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思想,并帶著這些思想游歷各國,希望各國能推行道、王道,尋求最佳行為方式,減少戰(zhàn)爭,使人民能安居樂業(yè)。孟子推崇的“仁義”即仁愛與正義。仁愛,就是寬仁慈愛、愛護、同情的感情。正義即公正。仁義的意思就是說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能具有一顆寬仁公正的心對待他人。

本章是孟子去見梁惠王的一次談話。作為七雄之一的魏國國君,梁惠王關(guān)心的是如何有利于他的國家,然而孟子告訴梁惠王只講“義”而不講“利”。孟子分析弒君弒父的根源就在于只講利而不講“仁義”。如果尋求到最佳行為方式,能與其他人其它國家建立起相互親愛的關(guān)系,減少戰(zhàn)爭,使人民能安居樂業(yè)。國君的利益也就在其中了。所以孟子說,有仁義也就夠了。

因此,孟子認為,上下交相征求利益,那么,國家就有危險了。因為利益這個問題,有短期利益,亦有長期利益。如果僅僅是追求短期利益,或是看得到的那一點點利益,采取強行搶奪的手段,就會引起相互間的戰(zhàn)爭。而戰(zhàn)爭的發(fā)展和持續(xù),只會導(dǎo)致國家力量的衰弱,從而導(dǎo)致國家的消亡。

當(dāng)然,強有力的武裝力量會搶奪到所需要的財富,但那只是短暫的,不可能有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所以孟子認為是不可取的。推崇“仁義”,即實踐仁愛與正義。能與人相互親愛的人,對他的親人更是相互親愛;只有提倡“仁義”,才能涵蓋眾人的共同利益,使社會得到安定。有“仁義”道德的人,其行為方式首先就是尊敬他的國君,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市場經(jīng)濟必然存在競爭,我們每一個人如果只求有利于或是有利益,沒有“仁義”的道德觀念,就會發(fā)生斗爭和戰(zhàn)爭。要實現(xiàn)和諧社會,在與人相處時,往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幫助和成全他人,損己利人。如果是損人利己,就象那些造假賣假的人一樣,最終也是害已的。

第二章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对娫啤?/span>:'經(jīng)始靈臺,經(jīng)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jīng)史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幽鹿攸伏⑧。幽鹿濯濯⑨,白鳥鶴鶴⑩。王在靈沼⑾,於軔⑿魚躍?!耐跻悦窳榕_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稖摹发言唬?時日害喪⒁?予及女⒂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詩》:即《詩經(jīng)》,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本只稱詩,儒家列為經(jīng)典,故稱《詩經(jīng)》,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分為風(fēng)、小雅、大雅、頌四類。此章所引為《大雅·靈臺》。

②經(jīng)始:開始規(guī)劃營造;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 ③攻:建造。

④不日:不幾天。

⑤亟:急

⑥庶民子來:老百姓像兒子似的來修建靈臺。

⑦囿:古代帝王畜養(yǎng)禽獸的園林。

⑧幽鹿:母鹿;攸:同“所”。

⑨濯(zhuo)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⑩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⑾靈沼:池名。

⑿於(wu:贊嘆詞;軔(ren,滿。

⒀《湯誓》:《尚書》中的一篇,記載商湯王討伐夏桀是的誓師詞。

⒁時日害喪:這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時,這;日,太陽;害,何,何時;喪,毀滅。

⒂予及女:我和你。女同“汝”,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面顧盼著鴻雁麋鹿,等飛禽走獸,一面說:“賢人也以次為樂嗎?”

孟子回答說:“正因為是賢人才能夠以次為樂,不賢的人就算有這些東西,也不能夠快樂的?!对娊?jīng)》說:'開始規(guī)劃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來干,幾天建成速度快。

建臺本來不著急,百姓起勁自動來,國王游覽靈園中,母鹿伏在深草叢。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潔凈羽毛豐。國王游覽到靈沼,滿池魚兒歡跳躍?!芪耐蹼m然用了老百姓的勞力來修建高臺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興,把那個臺叫做'靈臺’,把那個池叫做'靈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魚鱉等珍禽異獸為快樂。

古代的君王與民同樂,所以能真正快樂。相反,《湯誓》說:'你這太陽啊,什麼時候毀滅呢?我寧肯與你一起毀滅!’老百姓恨不得與你同歸于盡,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異獸,難道能獨自享受快樂嗎?”

【評析】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xué)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指出,君主只有體恤下民,與民憂樂相通,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否則,縱然物質(zhì)條件優(yōu)越,也無快樂可言。當(dāng)政者應(yīng)“與民同樂”的思想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宋代的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對這一思想的最好總結(jié)。

“與民同樂”對我們現(xiàn)在來說就是“與人同樂”,這對于人們立身處世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通過千辛萬苦的拼搏和奮斗,錢倒是掙了不少,可是晚景凄涼,并沒有親人乃至知心的人來與自己分享。相反,窮家小戶雖然清貧,但“人親喝口水也甜”,一家人和和美美,其樂也融融。

第三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虬俨蕉笾?,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釋】

河內(nèi):指黃河以北的今河南省沁陽、濟源、博愛一帶,當(dāng)時是魏國的領(lǐng)土。

河?xùn)|:指黃河以東的今山西省西南部,當(dāng)時是魏國的領(lǐng)土。

兵:兵器。

數(shù)罟(cù gǔ):密網(wǎng)。洿()池:大池。

庠序:古代地方所設(shè)的學(xué)校。

莩(piǎo):同“殍”,餓死的人。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真是夠盡心的了。河內(nèi)發(fā)生災(zāi)荒,就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遷移到河?xùn)|去,把糧食運到河內(nèi)去賑濟。河?xùn)|發(fā)生災(zāi)荒,我也這么辦??疾爨弴恼?wù),沒有哪個國君能像我這樣為百姓操心的了。但是鄰國的人口并不減少,而我們魏國的人口并不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歡打仗,請讓我拿打仗作比喻。咚咚地擂起戰(zhàn)鼓,刀刃劍鋒相碰,(就有士兵)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如果)憑著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樣。

(梁惠王)說:不可以,只不過后面的逃不到一百步罷了,這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一點,就不要指望魏國的百姓會比鄰國多了。不耽誤百姓的農(nóng)時,糧食就吃不完;細密的魚網(wǎng)不放入大塘捕撈,魚鱉就吃不完;按一定的時令采伐山林,木材就用不完。糧食和魚鱉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就使百姓養(yǎng)家活口、辦理喪事沒有什么遺憾的了。百姓生養(yǎng)死喪沒有什么遺憾,這就是王道的開始。

五畝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種桑樹,五十歲的人就能穿上絲棉襖了。雞、豬和狗一類家畜不錯過它們的繁殖時節(jié),七十歲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畝的田地,不要占奪(種田人的)農(nóng)時,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餓肚子了。搞好學(xué)校教育,不斷向年輕人灌輸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頭頂著東西趕路了。七十歲的人穿上絲棉襖,吃上肉,百姓不挨凍受餓,做到這樣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的,是絕不會有的。

(現(xiàn)在富貴人家的)豬狗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餓死的尸體,卻不知道開倉賑濟;人餓死了,卻說'這不是我的責(zé)任,是收成不好,這跟把人刺死了,卻說'不是我殺的人,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兩樣呢。大王請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這樣天下的百姓就會投奔到您這兒來了。

【評析】

孟子認為,仁政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tǒng)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很廣泛,包括經(jīng)濟、政治、教育以及統(tǒng)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而且,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梁惠王自認為對百姓很盡心,而且在言語之中還有些埋怨百姓“不識抬舉”,辜負了他的用心。在孟子看來,梁惠王說的那些小恩小惠不是治國的根本大計,和鄰國相比,只不過是“五十步”與“一百步”之差,并無本質(zhì)上的差別。

老百姓的日子好不好過,固然與年成的好壞有關(guān)。如果官家的狗吃老百姓的糧食而不加以檢查制止,路上有餓死的人而不知道打開國家的糧倉加以賑救,這樣的國家人民就不會擁護,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對人民生死的冷漠,是古今很多官員的通病。孟子的話,對我們應(yīng)有啟發(fā)。

    施行仁政需要堅持和政策的連續(xù)性,需要統(tǒng)治者先修身才能治國平天下。歷史車輪滾滾,在當(dāng)下的中國,孟子思想的光芒依然閃耀,孟子仁政的理念真正迎來了施用的土壤,仁政與政黨、仁政與民主、仁政與科技的結(jié)合需要重新闡述和運用。

第四章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span lang="EN-US">
   孟子對曰:“殺人以挺②與刃,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span lang="EN-US">
     “以刃與政,有以異乎?”
   曰:“無以異也?!?span lang="EN-US">
   曰:“庖③有肥肉,廄④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⑤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⑥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⑦,其無后乎!’為其象⑧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注釋】   

安:樂意。

挺(ting):木棒。

庖(pao):廚房。

jiu):馬欄。

且人惡(wu)之:按現(xiàn)在的詞序,應(yīng)是“人且惡之”。且,尚且。

惡(wu):疑問副詞,何,怎么。

⑦俑(yong):古代陪葬用的土偶、木偶。 在用土偶、木偶陪葬之前,經(jīng)歷了一個用草人陪葬的階段。草人只是略略像人形,而土偶、木偶卻做得非常像活人。所以孔子深惡痛絕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笆甲髻刚摺本褪侵高@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后來這句話成為成語,指首開惡例的人。

⑧象:同“像”。

【譯文】

  梁惠王說:“我很樂意聽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說:“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說:“沒有什么不同。”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沒有什么不同?!?span lang="EN-US">
  孟子于是說:“廚房里有肥嫩的肉,馬房里有健壯的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領(lǐng)著野獸吃人??!野獸自相殘殺,人尚且厭惡它;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卻不免于率領(lǐng)野獸來吃人,那又怎么能夠做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說:'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該是會斷子絕孫吧!’這不過是因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來陪葬罷了。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評析】

孟子認為,執(zhí)政者作為老百姓的父母官,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其基本的職責(zé)。如果自己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而人民群眾卻在挨餓受凍,那簡直就像是率領(lǐng)野獸吃人一樣,是極大的犯罪。用木棒殺人和用刀刃殺人沒什么不同,用刀刃殺人和用政治殺人也一樣。

孟子此時提出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愛民與殺民。孟子之舉例,實際上就是批評梁惠王的霸權(quán)政策、行為方式就是在殺人。

從現(xiàn)代考古所知,殷墟侯家莊大墓中的殉葬者,約四百人。人祭的手段包括砍頭、肢解、焚燒等。被殺者多為俘虜,此外還有仆人及少數(shù)的妾等。殉葬這個陋習(xí)在周初已經(jīng)改為用陶俑來代替不可或缺的勞動力資源,然而在春秋時期,這種用活人陪葬的風(fēng)氣又有死灰復(fù)燃,所以孔子不得不扼腕而嘆:“始作俑者,其無后乎!”一開始制作陶俑的人,難道沒有繼承者嗎?勞動力資源、人才資源,實際上是最寶貴的資源,一個國家靠的是人民。

人民的擁護,就是一個國家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一個國家賴于繁榮和富強的最基本要素。所以,制作陶俑來陪葬的這種傳統(tǒng),是應(yīng)該有繼承者的。后來的秦始皇用了大量的陶俑來陪葬,其實就是“始作俑者”的繼承人,也是他對殷商王朝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用活人來陪葬的反對。

【學(xué)習(xí)札記】

義利之辯作開篇,提倡仁義應(yīng)招賢。

重義輕利守道義,與民同樂舞翩躚。

上下交征易生變,率獸食人釀危險。

經(jīng)始靈臺恤黎民,親愛和睦水也甜。

 

《孟子》研讀第二講學(xué)習(xí)小結(jié)

第二講我們學(xué)習(xí)了《孟子.梁惠王》上篇的第一至四章。

第一章里孟子闡述的仁義思想是儒家學(xué)說的核心,義利之辯強調(diào)的是不能唯利是圖。第二章孟子闡述了與民同樂的思想。第三章孟子闡述了民本思想及在施行仁政和王道時的具體措施,可看作是孟子的王道思想的施政宣言。第四章孟子提出了保民的主張,從側(cè)面批評了當(dāng)時諸侯的暴政對百姓的兇殘和危害。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