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宮內(nèi)設(shè)立琺瑯作,專門研發(fā)琺瑯器??滴鯐r期掐絲琺瑯的風(fēng)格,沿襲明代規(guī)范,掐絲細密釉色不及。當時的琺瑯器制作一般參考瓷器,造型、紋飾多效法瓷器。由于康熙把目光轉(zhuǎn)移到畫琺瑯的新技術(shù)上,以致于忽略掐絲琺瑯的制作,故當時掐絲琺瑯數(shù)量并不多,而且品種單調(diào),以小型器物為主,而且質(zhì)量不佳。這種狀況一直延續(xù)至雍正時期,雖然雍正朝的琺瑯作曾重新研制掐絲琺瑯技術(shù),但效果不佳,因此,掐絲琺瑯的生產(chǎn)一直未能全面恢復(fù)。落雍正款的掐絲琺瑯器,僅有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仿古豆形器。 琺瑯彩瓷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chǎn)品也用于犒賞功臣?,m瑯彩瓷器是在康熙皇帝的親自授意下而創(chuàng)造的新品種,因仿制于銅胎畫琺瑯器,所以琺瑯彩又稱瓷胎畫琺瑯?,m瑯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它瓷器,先由景德鎮(zhèn)御窯廠制作優(yōu)質(zhì)素胎,送至皇宮,再由宮廷畫師繪畫,最 后由清宮造辦處的琺瑯作坊進行二次燒制。于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zhèn)。 明代中期(1435~1572)歷經(jīng)了正統(tǒng)、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八朝?,F(xiàn)今能夠看到的明代中期掐絲琺瑯實物主要為景泰、成化、嘉靖年間的遺作,而帶有款識的僅有景泰、嘉靖兩朝,其他年間的掐絲琺瑯則是寥 寥 無 幾,不具代表性。 近20年來,盛清三代的琺瑯彩瓷器一直是拍賣場上的寵兒,動輒就有千萬元、上億元的成 交價。而原本在清代宮廷中地位不輸瓷胎琺瑯的銅胎掐絲琺瑯器,其整體價格水平卻一直低迷,拍賣成 交價能過幾百萬元已屬難得,大量作品停留在十幾萬或幾十萬元的水平,你甚至能在春秋季大拍中,淘到幾萬元的精美作品。 掐絲琺瑯畫,又稱景泰藍工藝畫,借鑒了傳統(tǒng)景泰藍工藝品中的嵌絲、點藍技術(shù),在平板媒介上用金屬絲鑲嵌出各種圖型,再用釉料、釉沙、彩沙等原料點藍著色,最 后將畫面做拋光處理,使成品呈現(xiàn)水晶般透明、亮麗的質(zhì)感,也可以處理出磨砂、亞光、沙粒感、立體等多層次畫面效果,還可以用無絲的沙畫形式制作各種風(fēng)景、山水畫等。 掐絲琺瑯行情近年來逐漸啟動。2002年,在嘉德秋拍會上,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瑯開光御制詩句方壺,成 交價僅為55萬元,而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這件物品成 交價上升為190萬元。2010年12月1日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對清雍正御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則以1.295億港元(合1670萬美元)的成 交價由劉鑾雄拍得,創(chuàng)下了掐絲琺瑯藝術(shù)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一幅精美的掐絲琺瑯畫首先從選圖、拓圖開始,第 二步是上膠,之后就要進行掐絲和點藍步驟。 |
|
來自: 新用戶1398Xoc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