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yī)生就是自己”這是96歲北大教授夫人生前的一句話。北大授趙寶熙的夫人陳司寇老師,在北京101中學任職。 趙寶熙教授,當代政治學主要奠基人之一,在2012年逝世,享年90歲,而陳司寇老師作為政治學家的妻子,其思想層面也當仁不讓,絲毫褪色與他帶的丈夫。 陳司寇老師對人生的看法,對生命意義的詮釋透徹引人深思。陳老師對生死看淡,用樂觀面對生活,在老伴去世后,依舊平靜充實面對生活,以淚洗面,天天苦語喃愁是她所不恥,她覺得是因為太得空閑。陳老師認為人的生死各有命,在有限的生命里,但自己生活充盈起來,才沒空“瞎煩惱”。 陳老師的對待生活的觀念恰恰與當代社會發(fā)生碰撞,引起社會關注?,F(xiàn)在年輕人多的是“行尸走肉”,以浪費生命為主旨,以積極面對生活,奮力豐實自己的精神世界為不恥。大多數(shù)人在關鍵鏈上缺少主見,不懂知識真能改變自己。 精神需要知識來豐富,疾病需要知識來抵制 陳老師說過“知識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醫(yī)是自己”,這句話一點沒錯,因為陳老師自己用真實體驗來證明,都說老人七十古來稀,陳老師那時94歲做的報道,作為一個高齡老人,她的思想和行動卻比年輕人更富有青春活力。 人的健康有多方面組成,思想健康,遺傳健康,個人鍛煉和休養(yǎng)。人過70歲便有許多疾病突發(fā),或許有的人因不良習慣和生活,不到70歲便已患病累累。 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皆是:生病了,找醫(yī)生。吃的藥雜而多了,反而危害健康,畢竟醫(yī)生也是依靠病人的復述病因來開藥,頭疼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不能全盤顧到。 陳老師曾患皮膚病,瘙癢無比,看了醫(yī)生也只是涂了些藥膏始終不見好轉,于此她自己翻閱醫(yī)書,得知皮膚瘙癢分好幾類,學會分析患病類型,學習治療手法,合理安排作息,采取適當食療,結果自己慢慢好了。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醫(yī)生,俗話說久病成良醫(yī),身體是自己的,有什么情況只有自己知道,最好的保健醫(yī)就是自己。 心性堅定,自給自足 陳老師是一個自主能動性很強的人,她不愿麻煩別人,也不習慣他人照顧自己,即使到達94歲高齡,兒女離家丈夫離世,獨自一人難免孤獨,也要堅持一個人生活。實在不行才叫保姆來家里做頓飯,兒女探望頻繁了,她也要跟兒女說家遠,來個電話就行了。在別人身上巴不得兒女天天在身旁才好,她卻嫌兒女探望太頻繁。 陳老師關心政治,對文學,哲學,天文地理,戲劇體育都有興趣。反觀當下,還有多少人對知識性,傳承性知識領域感興趣的?大家普遍關注娛樂、游戲、房產、家境卻對傳統(tǒng)瑰寶視而不見。 娛樂新聞會過時,熱搜會跌落,我們的瑰寶始終在歷史中越來越耀眼;零食會過期,電影情節(jié)會忘記,但我們的文學,天文地理始終圍繞在外面身邊,引領一個又一個先進的技術和對自然界的探索發(fā)現(xiàn)。 陳老師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都有我們學習的價值。堅持自己,相信自己,不放棄,不苦惱,學習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勿怕,無畏,不貪 陳老師一直都有著自己的目標,她說童年時期以玩為準,無憂無慮;青年以奮斗拼搏為基本素質,彰顯青年人的朝氣活力;中年人以養(yǎng)家糊口,努力工作為生活。 而老年人要有兩點:第一,要盡量使自己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第二,要爭取在人生的最后階段“走得快一點”,既減少自己的痛苦,也避免給他人造成負擔。 勿怕,陳老師去世前兩年曾患有尿血,左腎上有個腫瘤,可能是癌癥,醫(yī)生和家屬都主張手術切除,可陳老師偏不同意。她覺得自己已經90多歲高齡,就算切除腫瘤康復后以后也還有其他病癥,何必呢?故此,她堅決回家。 她自己研究藥食醫(yī)書,知道腫瘤喜酸怕堿,她就不吃含酸的大魚大肉,多吃蔬菜,抗癌食物等。 無畏,她和癌癥和平共處,不管它是否惡化消除,陳老師仍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的態(tài)度,捫心自問世間都多少人能有這樣高的思想。 這也引起我們的反思,一點傷痛毛病便哭天喊地,郁郁寡歡,有時或許病情的惡化并不是病因加重,而是人的心理憂愁思慮過多。 不貪,跟值得一提的是陳司寇老師與其老人不同的是“不愛錢”,她說許多老人越到晚年,越是錙銖必較,看錢如命,她就不這樣,她也可以笑著救助有困難的教授家庭,而對其感謝不以為然,只因她喜歡這樣做。 她在自己生日時給每個兒女包一萬元的紅包,也不在意,在人生最后階段竟然以“斷食”之法結束自己生命,不想拖累別人。陳司寇老師不得不讓人敬重,讓人緬懷。 小結: 人生在世,各有命,命中好壞皆因人,陳司寇老師思想境界之高,讓人驚嘆!魯迅先生也說過:“人古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陳老師雖已逝世,但她的思想始終影響的社會,影響著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對生死的思慮。 活的肆意,過得灑脫,拿得起放得下,真所謂是的至高之境??!無論是對生死,對金錢,都抱有放手之態(tài),陳老師的強大之處在于在飽受病痛的同時冷靜思考,突破常人想法,重塑自己的內心與健康,享受了快樂的同時也贏得社會的尊重,這樣睿智的老人實在是世間之罕見,值得我們永遠緬懷,她的思想將永存于我們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