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蠲淋方(田玉美教授) 組成:生地黃、白茅根各15g,山藥、黃柏各5g,金銀花7.5g,茯苓6g,山萸肉、牡丹皮、澤瀉各3g。 用法:水煎服,6歲小兒每日1劑,分2次服用。 配伍特點:方中用生地黃、山萸肉、山藥補益肝腎、養(yǎng)血滋陰而為君;臣以黃柏、金銀花清下焦諸熱、燥濕解毒;佐以白茅根、茯苓、澤瀉淡滲分利、清熱利濕、通淋、助膀胱氣化,牡丹皮與生地黃相伍清熱涼血而不傷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養(yǎng)陰、利濕通淋之功。 臨床應用:適用于小兒熱淋正虛邪戀證,以陰虛為主,兼濕熱未盡者。 (三)臨證選方思路 對于氣虛邪戀之證,以健脾補腎、利濕通淋為法,臨證選用縮泉丸、益腎通淋湯之類方劑進行加減用藥。藥用山藥、益智仁溫補脾腎、益氣固澀,烏藥、肉桂溫經(jīng)助陽、行氣化濕、助膀胱氣化,車前子、茯苓淡滲分利,既導濕熱余邪從小便而出,又與溫陽諸藥合用以復膀胱氣化功能。若以脾虛為主者,可合用參苓白術散以健脾滲濕;若以腎陽虛為主者,可合用真武湯以溫補腎陽。對于陰虛邪戀之證,以滋陰清熱為法,臨證常選用知柏地黃丸加減,或用蠲淋方。若濕熱留戀較著者,可合用豬苓湯;若以陰虛為主,而濕熱不甚者,可選用鄒云翔教授之經(jīng)驗方清肺益腎湯(其組成為南沙參、潼白蒺藜、首烏藤、制首烏各9g,炒當歸、阿膠珠、血余炭各4.5g,炒白芍6g,煅磁石、炒潞黨參各12g,大熟地3g,金錢草15g,炮姜1.5g,10歲小兒每日1劑,分2次服用),以達清肺益腎、育陰潛陽之功。對于正虛邪戀,偏于氣陰兩虛,濕熱留戀不去者,可選用四六利濕湯。 (四)臨證組方思路 本證系熱淋遷延不愈而傷及正氣,陰血氣陽虛弱,濕熱余邪留戀不去所致。故治療時當把握好標本緩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病情程度(腎虛與濕熱的程度),顧護腎氣,達到消中寓補、補中寓消、標本兼施。補腎助陽常用附子、肉桂、續(xù)斷、桑寄生、仙茅、仙靈脾等藥物,滋腎益陰常用生地黃、熟地黃、阿膠、五味子、何首烏等藥物,并注意掌握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靈活運用補土生金、土能制水、金能生水等間接補益之法。除余邪濕熱的方法,以淡滲分利為主,佐以化濕。 |
|
來自: 昆山同德堂鄒醫(yī)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