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有一段特有意思,就是孫行者、者行孫和行者孫的那段,能把人整迷糊了。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類似的地名,一不小心就容易搞錯,比如說這對“孿生兄弟”——紫荊關和荊紫關。 紫荊關,是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縣城西北約45公里處,關城地勢險要,東為萬仞山,西有犀牛山,北為拒馬河,南是黃土嶺。在這種依山傍水、兩山相夾的盆地中,紫荊關四周都是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素有“畿南第一雄關”之稱。 紫荊關始建于戰(zhàn)國時期,西漢時稱上谷關,東漢稱五阮關,也有蒲陰徑、子莊關等名稱,宋金時稱金坡關,后來又因山上多紫荊樹而改名紫荊關。 紫荊關原由五座小城組成,分別是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這種大城套小城的結構,使得紫荊關在全國的長城關隘中獨一無二,只可惜還是抵不過歲月的流逝。明朝遷都北平(今北京)后,為防御北方游牧勢力,終明一朝一直都在擴建關城,打造京師西線的防御體系。這個防御工程一直持續(xù)到崇禎年間,可見對紫荊關的重視程度之高?!剁茌o通志》稱:“控扼西山之險,為燕京上游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于戍守?!?/span> 明朝之所以如此重視紫荊關,是因為它是太行八徑之蒲陰徑上的要塞,是天下九塞之一,是華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紫荊關位于居庸關、倒馬關之間,與二關一起稱為內三關。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都是華北平原的重要門戶之一,兵家必爭之地、畿輔保障。 居庸關大家都很熟悉,對京師的意義自不待多說,但是居庸關有一點比較好,就是更加易守難攻。那么一旦敵人攻不破居庸關,相對易于攻取的紫荊關就是必攻對象。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紫荊關對京師的重要性要更甚。于謙曾說:“險有輕重,則守有緩急,居庸、紫荊并為畿輔咽喉,論者嘗先居庸、而后紫荊,不知寇窺居庸其得入者十之三,寇窺紫荊其得入者十之七?!币馑季褪钦f,攻紫荊關有七成成功率,而居庸關只有三成。顧炎武也說過:“居庸則吾之背也,紫荊則吾之喉也,猝有急則扼吾之喉而附吾之背?!贝笾乱馑疾畈欢啵褪钦f作為防守方來說,紫荊關需要更加重視。 這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戰(zhàn)例和紫荊關有關,金宣宗初年(1213年),蒙古成吉思汗久攻居庸關不下,后分兵南下,攻下紫荊關,然后內外夾擊,攻下居庸關。明朝土木之變后,蒙古瓦剌部也是攻破紫荊關,而后直逼京師。如果不是于謙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明朝可能就提前結束了。 說完紫荊關,我們再聊一下荊紫關。荊紫關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西北部,地處豫、鄂、陜三省結合部,素有“一腳踏三省”,“雞鳴三省荊紫關”之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屬楚國管轄,楚王派太子荊來鎮(zhèn)守此地,于是此地得名“荊子口”。關口扼守丹江通道和商於古道(武關道),是西接秦川,南通鄂渚的交通要塞,秦楚兩國為爭商於之地曾大打出手,爆發(fā)了關乎國運的丹陽、藍田之戰(zhàn)。西漢時,此處丹江上曾架設木橋,橋上鋪草、墊土,故得名草橋關。南宋時,因該地荊花遍野,荊籽遍地,改稱“荊籽關”。明朝時稱荊籽關口,清稱荊籽關,民初改稱荊紫關。 唐朝安史之亂后,藩鎮(zhèn)割據日盛,阻斷了淮河和汴河通往長安的漕運,朝廷只好通過丹江來轉運江南的物資入關中,丹江水運逐漸繁榮起來。荊紫關逐漸失去了關口的功能,由于丹江可與漢江、長江水運連為一體,這里成了連接關中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資中轉站,逐漸發(fā)展成為商貿重鎮(zhèn)。 明清時期,荊紫關商業(yè)高度繁榮,有“小上海”之稱,時人記載荊紫關“水陸輨轂,商賈輻輳,繁盛甲于全境”,其商業(yè)繁盛程度遠勝于淅川城。如今雖然繁華不在,但依然保存有聞名全國的明清一條街古建筑群,這條街長約5里,街道兩旁數千間房屋皆為明清時期風格的古建筑,徜徉在陜山會館、禹王宮、江西館、平浪宮等古香古色的建筑中,讓人仿佛回到明清。 1931年夏,丹江洪水,荊紫關被洪水沖淹,河床淤塞而航道不通,荊紫關鎮(zhèn)隨之凋零。在紫荊關鎮(zhèn)有個高中很有歷史,它就是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河南大學在開封,為何它會在這里有個附中?抗戰(zhàn)時,河南大學師生被迫撤離開封,流落到荊紫關鎮(zhèn),在當地老百姓的支持下,在此學習生活。河大師生為感恩,在紫荊關鎮(zhèn)創(chuàng)辦了七七中學,即河南大學荊紫關附屬高中的前身。 圖-俯瞰河南紫荊關鎮(zhèn) 紫荊關和荊紫關這對“孿生兄弟”雖然沒有什么關系,但是都很有歷史,很有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