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七章 劉曉林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字意雙解: 足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觀望窗外就可以知曉天體(自然)運行規(guī)律。一般來說,人(包括思想)“行走”越遠,他知道自己所懂的越少。得“道”的人能夠靜知天下,不用觀看事物就非常清楚(它們的一切),不“為”就可以有所成就。 旁注: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這不是一般的秀才,他要得道才是!“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對于此句人們認識多有分歧,主要有:1、沒有修身基礎(chǔ)的人而向別人索取知識時所獲越多,疏漏越多。行得越遠,精神信念失去越多、智識越少?!痘茨献印穼Α捌涑鰪涍h,其知彌少”的解釋為“不可使精神外泄”。 2、一個人如果著眼遠處過多,則對眼前的事就會有所忽視。1、2的認為都可以講的通。就本章來說,我認為《淮南子》的解釋最為恰當。 一個人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盡量避免與外界的“溝通”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很重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是有道理的,但我們應看到這是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強調(diào)??傮w上來看老子,稱其為偉大的唯物論者不為過。就《道德經(jīng)》全篇來說,我認為如果著眼于主觀的、個體的“小道”來理解《道德經(jīng)》是偏頗的。因此,“一般來說,人(包括思想)“行走”越遠,他知道自己所懂的越少?!弊鳛閷Α捌涑鰪涍h,其知彌少”的詮釋當更為全面。在《道德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不為”多是順應、掌握“道”后真正的“為”,并非無所事事! 解老子《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八章 劉曉林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字意雙解: 做學問每天要(注重)積累,探求道則是(得到)越少越好;當一個人覺得“道”越來越少,到最后甚至感覺仿佛沒有時,(他已經(jīng)真正得道了)。(君主)呆著就足以處理天下一切事物,國民都相安無事是治理天下的常態(tài)。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經(jīng)常有事情發(fā)生,這樣的君主當?shù)膶嵲谑桥既唬。ㄔ趺磿L久呢?) 旁注: 生物學上對物種有科、目、綱等分類,生活中也講以點帶面。事實上,它們都是在闡述“大小多少”的問題。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使生活中的一切盡可能簡潔,只有發(fā)現(xiàn)、掌握、運用“道”。否則,只會一味的增加“學”只會令你我的大腦膨脹。舉一反三、綱舉目張很重要,化整為零、化繁為簡更重要。 高明的君主(包括你我等民眾)看上去無所事事卻一切運行的井井有條。如果引申到企業(yè)上便是形成了你我心中公認默守的“制度”而不需要管理者了!每個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管理者在與不在有什么區(qū)別嗎?“無所事事”卻又事事得以圓滿解決,這是因為得道的結(jié)果。 注:解老子《道德經(jīng)》的版本為劉曉林九天居士30歲左右所寫,未做任何改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