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21章,其中不少著名文句廣為流傳,如“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遠(yuǎn)”“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整篇主要包括孔子及其學(xué)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孔子教學(xué)方法和教育思想的進(jìn)一步發(fā)揮,孔子道德思想的具體內(nèi)容以及曾子對有關(guān)問題的見解。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span>孔子說:“泰伯,可以稱得上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屢次把天下大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贊他了?!?/span>泰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殷(商)朝末年,文王的祖父所在的國是一個小諸侯國,位于陜西邠州,國君叫古公亶父。當(dāng)時因受異族狄人侵犯,遷居到陜西鳳翔岐山之下,改國號為周。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也叫王季。根據(jù)古代禮法,長子為君位繼承者,所以應(yīng)該傳泰伯。但是古公希望把王位傳給第三子季歷,因為他看到季歷的兒子姬昌將來能夠興周,君位先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給姬昌。泰伯作為長子,了解到古公的心愿,于是便想辦法成全父親。一次,古公生病,他便托辭到南方采藥。二弟仲雍明白兄長的意思,也跟隨兄長一道辭別父親出去采藥,到了江南吳地。吳地當(dāng)時被稱為南蠻之地,兄弟倆到了吳地,便斷發(fā)文身,融入?yún)堑囟兂僧?dāng)?shù)厝恕H芗練v在家侍父直到古公臨終,古公臨終時候留下遺囑,讓他向兩位兄長報喪。古公去世后,季歷依照遺囑把兩位兄長接回。喪事完畢后,泰伯和仲雍決定按照父親的意愿,把君位讓給季歷,可季歷他不接受。泰伯說我們二人已經(jīng)斷發(fā)文身,已經(jīng)成為吳人,不能夠再繼承君位,又帶著二弟一起出行到吳國而不再回來。季歷沒有辦法,只好自己繼承君位,后傳位給兒子姬昌即商朝的西伯侯。后來,姬昌的兒子姬發(fā)起義師伐紂成功,建立周朝即為周武王。周武王稱帝以后,追尊父親為文王、曾祖父為太王。泰伯和仲雍二人是文王的伯父、武王的伯祖。泰伯預(yù)知文王之德,以國事為重,多次以天下讓,而兄弟三人全無私心,孝悌都做到了極處,可見全家都是圣人。圣人并非天生,而是需要培養(yǎng)。太姜是圣母,所生三子泰伯、仲雍、季歷都是圣人。季歷娶夫人太任,太任懷文王時就非常注重胎教,“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母親心地純凈純善,孩子的先天根基優(yōu)良,出世之后再受到良好教育,養(yǎng)之以正,自成圣人。假如沒有泰伯以天下讓,歷史就會改寫。泰伯一讓,讓出了儒家文化在中國歷史上幾千年輝煌,才有后來者孔子、孟子等圣人出世。孔子最羨慕、最崇敬的是周公,一生極力推行周公之治??鬃訉μ┎畼O為贊嘆,認(rèn)為他的德行至高無上,百姓也不知道如何來稱頌他的“至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