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我國交通運輸發(fā)展的鼎盛階段,不管是陸路運輸還是水路運輸都得到了極大發(fā)展。尤其是水上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助推了宋代的經(jīng)濟發(fā)展,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當時,宋朝都城開封的汴河、廣濟河、惠民河、金水河連接著黃河、運河和長江,內(nèi)河運輸十分發(fā)達;指南針已經(jīng)應用到海船上,使航海技術大大提高;巨型帆船已經(jīng)成為海上交通的重要工具,從廣州、泉州等地可以出航至東南亞、印度洋甚至波斯灣,海上絲路的雛形基本形成。宋代水運之所以如此發(fā)達,離不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宋朝政府對海外貿(mào)易的重視,而科學技術尤其是造船技術的進步也非常重要。
宋代的主要海港都有造船工場的設置,以廣州所造的“蕃舶”、泉州的“海舶”、明州的“舶船”為最。還在主要河流沿岸設有內(nèi)河船的造船場。北宋時,各種船舶大都由南方建造,并設有船坊、船務、船場等管理機構,大部分集中在荊、江、淮、浙等地。南宋時,造船基地分設在臨安、建康、平江、潭州、衡州、贛州、真州、泗州、洪州、荊南、鄂州、嘉州、敘州、瀘州等地。北宋以建造綱(漕)船為主,南宋則名為戰(zhàn)船。北宋至道末年(997年),所造官船累計高達3237艘,在泉州、虔州、潭州等處設造船場26處。所造的新型戰(zhàn)船增多,有多槳船、馬船、鐵壁海鷗戰(zhàn)船、飛虎戰(zhàn)船、無底船等。
在造船工藝上,開始創(chuàng)造使用模型造船技術?!端螘嫺濉份d:“制置司降下船樣兩本,仰差官買木,于本州有管官錢內(nèi),各做海船二十五只?!彼翁幹葜輳堄{“嘗欲造大舟,幕僚不能計其值,觷教以造一小舟,量其尺寸,而十倍算之”。張觷使用的就是船模放樣技術,與現(xiàn)代造船放樣原理相同。可見,那時已將造船法式納入了規(guī)范化。不僅如此,在修船上,北宋神宗時的宦官黃懷信還創(chuàng)造了船渠修船法。熙寧年間(1068—1077年),在修金明池中的大龍舟時,黃懷信獻計,先據(jù)龍舟尺度在池中挖一大渠,內(nèi)豎木樁,上置橫梁;然后鑿通金明池,水漂舟于木梁上;再塞閉通道,將渠內(nèi)水排出,使舟坐于橫梁上后,便施工修整船底;工竣放水入渠浮船出渠,一舉攻克了大船的維修難題。
為了提高船舶性能,當時在船體設計與設備安裝上有了諸多創(chuàng)新。南宋的海船,船底設計成“V”字形,其“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癡型的橫剖面有利于改善船舶的耐波性。尖底和深吃水相配合可有較好的適航性,受到橫向風吹襲時,抗橫漂能力也較強?!睘樵鰪娍旌叫裕瑢︼L帆的設置是:充分利用風勢,以加大船舶的推動力。為此,“大檣高十丈,頭檣高八丈,風正則張布帆五十幅,稍偏則用利篷,左右翼張,以便風勢。大檣之巔,更加小帆十幅,謂之‘野狐帆’,風息則用之”。宋代造船還堅持制造傳統(tǒng)的“短而廣,安不傾危也”的船型,并在船底加固定壓載物以降低重心,確保航船安全,“任風浪漲天,船無有傾側”。平衡舵與舭龍骨的出現(xiàn),為安全航行創(chuàng)造了極為重要的技術條件。北宋還在木船上安裝減搖龍骨的裝置,就是改善耐波性的重要措施。這種減搖龍骨,顯然是對唐代海鶻船上的“浮板”和“梗水木”的發(fā)展。
宋代多以車輪戰(zhàn)船為江防,因而對其建造技術發(fā)展到了頂峰,主要是大型化和系列化。輪數(shù)增加,每船達到24輪、32輪不等。1183年,南宋陳鏜建造了多達90輪的車船,為此受到宋孝宗的獎賞。宋代對造船木材也極為講究,多用楠木造船,并以欽州所產(chǎn)的名貴烏婪木做船舵,用徽州所產(chǎn)的橙木做船櫓,貴其木質堅硬也。
宋代在傳統(tǒng)造船技術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fā)展。在海船方面,“巍如山岳”的神舟與客舟出現(xiàn);內(nèi)河出現(xiàn)了載重量大而適于汴水的“歇艎支江船”,長江干流上則有《畫墁集》所說的萬石船。前述的宋代車輪戰(zhàn)船,就其規(guī)??胺Q世界之最。
據(jù)隨同出使的徐兢在其《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記載:“每因朝廷遣使,先期委福建、兩浙監(jiān)司顧募客舟,復令明州裝飾,略如神舟,具體而微?!笨椭坶L10余丈,闊2丈5尺,深3丈,載重量達2000石,約合120噸左右。船板是用整根木材排疊釘合而成,上甲板平整,船底尖削。全船各艙分作3部分。官員居后艙喬屋。此屋高及1丈,四壁開窗,彩繪華麗,裝飾堂皇,按等級分住。船上有10丈和8丈的兩桅,有布帆50幅,還有駛偏風的利篷,左右伸展以取風勢。風勢微小時在桅頂加掛小帆10幅。更有測風向的鳥羽風標“五兩”。船頭有絞盤車,盤有500尺長的藤索,索端垂掛著用木鉤縛系的碇石,以便停泊使用。主碇兩旁各設游碇一副備用。尾部有大小兩舵,隨著航道深淺變換使用。喬屋之后,另設兩只大梢,備入大洋水深時,用以增加舵效,使船舶能夠快速轉向。船兩側有竹捆,作為載重水線的標志,以吃水不超過竹捆為度??椭鄄亳{人員60名,由首領指揮。如上所記,“竹捆”以增加風浪中船舶的穩(wěn)定性,“游碇”以減緩搖擺。帆檣駛風除增“利篷”(硬帆)外,更有軟帆,帆展向舷外以取風力。
這僅僅是客舟,比起神舟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據(jù)徐兢載:“神舟之長寬高大,什物器用、人數(shù),皆三倍于客舟?!毙臀迥辏?123年),徐兢出使高麗時,一切照舊例,只是又建神舟兩艘:鼎新利涉懷遠康濟神舟、循流安逸通濟神舟。徐兢寫道:“暉赫皇華,超冠古今”的神舟,“巍如山岳,浮動波上,錦帆鹢首,屈服蛟螭”。換言之,一艘神舟的裝載量至少是六千料,換算成今天的說法,載重達360噸,排水量可達1000噸以上,其規(guī)模之大可見一斑。難怪船抵岸時,“高麗人迎詔之日,傾國聳觀而歡呼嘉嘆也”。
至于內(nèi)河,則船型更多。北宋宮廷畫師張擇端在其《清明上河圖》上繪有客貨船24艘,其中客船11艘,貨船13艘。客貨船的設計制造各具特色??痛膊坑屑傥玻ㄌ撋遥?,用以增加甲板和艙室的使用面積;貨船則無,但有拱形頂棚以代替甲板,如此既能多裝貨物,又便于裝卸。畫上各船無帆,所用之人字桅,顯系作為逆水拉纖之用,而且過橋時還可以放倒。特別是畫上各船已有平衡舵,因其舵葉的部分面積在舵桿(舵之轉軸)之前可證。此舵可以自由升降?!岸嫒~在結構上是用豎向板拼接,縱向用中桁材加固,這與近代舵葉結構無甚區(qū)別。”平衡舵使人操作時覺得更加輕便,提高了它對航向的控制能力。
宋代先進的造船技術,推動了這一時期的航運業(yè)大發(fā)展;航運業(yè)的大發(fā)展,又促進了經(jīng)濟的進一步繁榮。
|
|
來自: 懶風林 > 《海外貿(mào)易 造船 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