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氣”一詞最早見于《素問·評熱病論》:有水氣者,微腫先見于目下”。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設有水氣病脈證篇,詳細論述了水氣病的病因病機、分類及治法方藥。 水氣乃人體津液代謝失常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水氣病即指人體內一切不正常的水液反映在外的病理表現。 《傷寒雜病論》中《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對水腫病列專篇進行討論,并進行了分型論治,該篇以表里上下為綱,將水腫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進行分別論述,并提出了水腫病的治療原則和大法,即“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fā)汗乃愈”。 對于風水、皮水的治療側重于從表論治,配合利水,如越婢湯、越婢加術湯、防已黃芪湯、防己茯苓湯等。 而對于正水和石水,雖未列出方劑,但提出了“可下之”的治療原則,揭示了逐水法的端倪。 同時,提出了 “五臟水”和“水在五臟”的概念,認為水氣病和痰飲病可以互相滲透和轉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