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之際,外戚始終是重要的政治勢力,尤其是東漢,參政程度更深更廣,遺禍更為嚴重。一般情況,外戚以母后家族為主,但到了東漢安帝之后,皇后家族也活躍于政治舞臺之上,于是不僅形成外戚與朝臣的矛盾,還形成了不同外戚集團之間的矛盾,又有逐漸興起的宦官集團形成矛盾,各個勢力集團之間互相勾心斗角,朝政的崩壞不可避免。 外戚集團的興起很突然,其滅亡也很突然,一旦所依靠的裙帶關(guān)系斷裂或皇帝想要奪回被母后家族掌控的權(quán)力,則必然造成對外戚集團的毀滅性打擊,故外戚家族的結(jié)局往往也十分悲慘。僅在西漢時期,21家外戚集團,僅4家保全,最慘的像竇家等,被滅全族。到了東漢,外戚集團的更替更加頻繁,除初期的幾家能嚴格自我約束外,后期幾乎都在血腥的政治戰(zhàn)爭中黯然退場。像安帝時期,鄧太后雖然自律較嚴,對家族約束較好,但依然不能避免鄧氏家族被大批殘害,若不是有幾個良心未泯的大臣極力勸阻,恐怕又要全族覆滅。竇憲才燕然勒石,留下千古美談,突然間就遭遇竇氏家族的敗亡,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 但為什么外戚集團會在兩漢鬧騰得最厲害?有幾個重要的原因:一是太子弱勢,一般都不得直接參政,所以給母族留下權(quán)力空間;二是皇帝弱小,這在東漢表現(xiàn)最為嚴重,除過開國前三個皇帝在成年即位外,其余均是兒童皇帝,皇帝的母親往往臨朝聽政,主要依靠的還是自己的兄弟,從而使舅族掌權(quán);三是皇帝加強集權(quán)的后果,從東漢開始,皇帝的私人秘書(尚書)權(quán)力一天天強大起來,而對宰相等傳統(tǒng)的三公進行了權(quán)力剝奪,使三公卻成了聾子耳朵樣子貨,缺乏對外戚勢力的抗衡;四是皇帝的昏庸,這其實也是外戚一手造成的,即立少不立長,以免不能將皇帝控制在自己手里,結(jié)果是兩漢后期的皇帝要么年少不懂事,要么昏庸無能,缺乏基本的治理能力,也為外戚專權(quán)提供了條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