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平臺,你有故事? 就算晚一點也沒關(guān)系,真的沒關(guān)系 歡迎關(guān)注平臺,底部可以留言 投稿:308286678@qq.com 客服微信號:WDWHW66054 臥虎灣藏龍臥虎,群英會聚賢群英! 小村的丫頭爺爺家的四小子和兒媳婦在老家景泓園合影。小倆口蠻親熱的,只是男子漢顯得有些拘謹。 金秋時節(jié),去了一趟河北邯鄲,返京時已是傍晚時分。一路上,到處煙霧彌漫,那煙透過車門、車窗的縫隙飄入車廂,嗆得人喘不過氣、睜不開眼。我們的車子開著霧燈,視線仍很模糊。放眼望去,隱約可見田野間到處大火熊熊,原來是農(nóng)民收完莊稼,將那秸稈堆放在田間、地頭,然后點火一燒了之。東村燒,西村燒,這煙霧便向四周漫去,籠罩了城市、村莊,釀成了秋天城鄉(xiāng)一大公害。 這秸稈真的沒用了嗎?身旁的司機發(fā)出疑問。我沒有回答他的問話,思緒卻回到那為吃、為穿、為燒而奔忙的年月,想起無數(shù)次出現(xiàn)在夢里的炊煙繚繞的小村莊。那時候,在村里,做飯用的柴禾可是大問題。莊稼秸稈割砍下來,要統(tǒng)一堆放到生產(chǎn)隊的打麥場上,留著給隊里的牲口過冬吃。社員們只有去刨那些割剩在地下的玉米、高粱、谷子的茬子。每到收完莊稼,隊里就將地里茬子按垅分到各家各戶,人們便扛著镢頭,顧不得吃飯,頂著烈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個一個地將那茬子刨出來,摔打干凈,然后拉回家曬干、垛好,好做燒柴用。 光靠茬子柴禾是不夠燒的,剩下的便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落葉季節(jié),我們用粗鐵絲做成長長的釬子,放學后便去楊樹底下一片一片串楊樹的葉子,有時也背著筐頭,拿著耙子,鉆到紅荊條子、蓬樹棵子里面去摟那些枯枝爛葉。生產(chǎn)隊上刨樹時,我們就殷勤地幫忙,最后隊干部往往會恩賜些樹枝,或允許我們刨那樹根。遇到這樣的事,算撿了大便宜。背著一筐樹根和木棒,不知要換來多少大人們贊賞的目光。最辛苦的還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們。冬天里,他們起得特別早,頭上戴著農(nóng)家自己做的棉帽子,將整個頭臉都蒙起來,只露著眼睛和鼻子,若在城市遇見,可稱得上是“蒙面人”了。背著大大的筐,拿著長長的樹枝條和耙子,到離村子很遠的、長有細草的土坡上,把筐一放,便撲下身子,先用長樹枝條將枯萎的干草打掉,而后再用耙子一點點地將那草葉摟在一起。待我們背著書包去上學時,常見他們背著沉沉的一筐草葉,嘴里哈著熱氣向家門口走去。 燒柴禾做飯最怵頭的是遇上陰雨天,柴禾垛濕漉漉的,從里到外冒著潮氣,柴禾燒起來不著火只冒煙,盡管 “咕噠咕噠”使勁兒拉風箱,也無濟于事,嗆得人一個勁兒地咳嗽、流淚。村子里母親那一輩許多人都害有眼病,兩眼長年累月總是紅紅的,大都是因為在灶火前被那潮煙熏的。只有過年時,才將平時舍不得燒的木頭劈成柴,用來燉肉、蒸饅頭,那火好旺哦。家鄉(xiāng)還有個風俗,大年初一不許拉風箱,吃飯也不許出聲音,有說是怕把財神爺嚇跑了,也有說怕請回來過年的老爺爺奶奶們受驚。初一早晨煮餃子,最常見的是燒平時舍不得燒的芝麻稈,不用拉風箱,將那芝麻稈一束束地填進灶膛,便劈劈啪啪地燃燒起來,紅紅的火苗竄出灶膛,映照著莊戶人洋溢著節(jié)日喜氣的臉龐。但春節(jié)一過,往往是每年柴禾最為奇缺的時候,大人們又背上大大的筐,蒙上帽子,只露出眼睛和鼻子,舉著長長的樹枝條和耙子,天不亮就起床去摟柴禾了。 傍晚時分,喜添一抹橘紅。小村的土街上,孩子們嬉笑打鬧,追來跑去。家家戶戶屋頂上的煙囪里,冒著縷縷彎彎的炊煙。風微微吹來,煙慢慢散開,小村繚繞在炊煙之中。隨著夜幕的降臨,母親們呼喚著兒女們的奶名催孩子們回家吃飯,那喊聲與燒火做飯的風箱聲、孩子們的歡笑聲,組成了一幅至今令游子難以忘懷的最美的圖畫……
1995年11月 (選自馬譽煒著《磨合人生》一書,201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 凡本公眾號刊發(fā)的300字以上的文字稿件,均有機會推薦給《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網(wǎng)站,拓展宣傳,擴大影響。歡迎有更多朋友關(guān)注鏈接! 重點推薦 共建平臺,服務你我 自愿支持公眾號,奉獻愛心品德高 廣告 廣告位招租 聯(lián)系微信:WDWHW660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