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中的疑問代詞有“誰”“孰”“何”“奚”“曷”“胡” “惡”“焉”等。它們的用法不外乎兩種。 在文言文中,代人的疑問代詞往往用“誰”、“孰”來表示。例如: ①陛下雖賢,誰與領此?(賈誼:《治安策》) 陛下雖然賢明,(可是)誰敢參與理會這些事呢? ②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史記·項羽本紀》) 張良說:“誰替您出的這個主意?” ③吾與城北徐公孰美?(《戰(zhàn)國策·齊策》) 我與城北的徐公比較,誰長得漂亮? ④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列子·湯問》) 兩個小孩子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誰”與“孰”兩字的用法相同,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語和賓語。在疑問句中,如果疑問代詞“誰”和“孰”作賓語,可以提到動詞的前面去。如:“吾誰欺?”(《論語·子罕》)中,“誰”是“欺”的賓語,倒裝在動詞“欺”之前,把“吾欺誰”變成“吾誰欺”了。不過,“孰”字作主語的情況比較多,也應該注意到。 文言文中,代物的疑問代詞往往用“何” “曷”“安”“奚”“惡”“胡”“孰”等表示。 這兩個代詞不能代人,一般代事物的情況多,代處所的情況少。在句子中作賓語時譯作“什么”、“哪里”;作狀語時譯作“為什么”、“怎么”;作定語時,譯作“什么”;作謂語時,譯作“為什么”。例如: ①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蓖踉?“何坐?”曰:“坐盜?!保ā蛾套哟呵铩绕s下》) 楚王說:“(綁著的)是做什么的人?”回答說:“是齊國人?!背跤终f:“(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說:“犯了偷東西的罪?!?/p> ②軫不之楚,何歸乎?(《史記·張儀陳軫列傳》) 陳軫不到楚國去,到哪里去呢? ③然而天下少安,何也?(賈誼:《治安策》) 然而天下稍微安定些,是什么(原因)呢? 例①中的兩個疑問代詞“何”,分別用在動詞“為”和“坐”的前面,作前置的賓語,兩個“何”都代事物,譯作“什么”。例②中的疑問代詞“何”作動詞“歸”的賓語,代處所。例③中的“何”作謂語,可譯作“是什么原因”,或“為什么”。 ④曷謂乎威強乎湯武?(《荀子·強國》) 為什么說(秦國的)威勢比湯武還要強呢? ⑤天曷不降威?(《尚書·西伯戡黎》) 上天為什么不降威? 例④中的疑問代詞“曷”用在動詞“謂”之前作狀語,可譯作“為什么”或“怎么”。例⑤中的“曷”用在動詞“降”之前作狀語,也可譯為“為什么”或“怎么”。“曷”用起來與“何”相同。 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左傳·莊公十年》) 吃肉的人(指有權勢者)商量這件事,(你)又為什么參與這件事呢? ⑦如知其非義,斯速巳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如果知道偷雞是不義的事情,就該快快停止了,為什么要等到來年(才停止)呢? 上述兩例中的“何”字,分別用在動詞“間”和“待”之前作狀語??勺g為“為什么”或“怎么”。 ⑧臣何力之有?(《韓非子·難二》) 我有什么力量? 這個“何”用在名詞“力”的前面作定語,在這里代事物,可譯為“什么”。 ⑨何古之法?何禮之循?(《商君書·更法》) 效法哪個古代?遵循什么禮? 這句中的兩個疑問代詞“何”,分別放在名詞“古”和“禮”之前作定語,根據(jù)上下文意可譯作“哪個”和“什么”。 疑問代詞“胡”一般用在動詞前作狀語,可譯作“為什么”、“怎么”,倒裝在介詞前作賓語可譯作“什么”。例如: ①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漢書·賈誼傳》) 為什么不對淮南王、濟北王實行仁義寬厚呢?是形勢不允許啊。 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公輸》) 墨子說:“既然這樣,怎么不停止呢?” 例①中的疑問代詞“胡”用在動詞“用”之前作狀語,可譯作“為什么”;例②中的“胡”用在動詞“已(停止)”的前面,作狀語,可譯作“怎么”。 ③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李白:《蜀道難》) 唉!你們這些遠道的人,為什么來呢? “胡”倒裝在介詞“為”的前面,作賓語(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介詞的賓語也可以提前)。 疑問代詞“安”在文言文中多半用來代處所,也有代事物的情況,在句中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定語。例如: ①君安與項伯有故?(《史記·項羽本紀》) 您怎么與項伯有老交情? ②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晁錯:《論貴粟疏》) 肚子餓了得不到飯吃,身上冷了沒有穿的,雖然是慈母也不能保護他的兒子,君主又怎么能憑這個(饑寒)獲得百姓的擁護呢? 這兩句中的疑問代詞“安”,分別放在動詞“有”和動詞性詞組“能……有”的前面作狀語,可譯作“怎么”。 ③沛公安在?(《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在哪里? ④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四年》) 皮膚不存在了,(皮上的)毛將長在什么地方? 例③④中的疑問代詞“安”,分別倒裝在動詞“在”和“傅”的前面,作賓語??勺g作“哪里”或“什么地方”,“安”代處所。 疑問代詞“奚”,一般代事物或處所,在句中可以作狀語,也可以作賓語。作狀語時可譯為“為什么”或“怎么”。例如: ①奚待不欺之士?(《韓非子·五蠹》) 怎么能等待不欺騙主人的人呢? ②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君最厚愛,奚遽不亂?(同上) 父母對子女都表現(xiàn)出親愛來,可未必能把他們管理好;君主對人民縱然愛得深厚,又怎么就(保證)不亂呢? 這兩句中的疑問代詞“奚”,分別放在動詞“待”和形容詞“亂”之前作狀語,都可譯為“怎么”。 “奚”作賓語,可以倒裝在動詞前面??勺g作“什么”、“哪里”。例如: ①問臧奚事,則挾?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莊子·駢拇》) 問臧干什么了,(臧)挾著書本讀書了;問谷干什么了,(谷)博賭玩耍去了。 ②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論語·子路》) 衛(wèi)國君主等著您去處理政事,您準備先干什么? 例①中的“奚”倒裝在“事”的前面作賓語,可譯作“什么”。例②中的“奚”倒裝在動詞“先(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之前,作賓語,也可譯作“什么”。 疑問代詞“惡(wū)”作狀語時與“何”字的用法相同,可譯為“怎么”或“為什么”。例如: ①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史記·魯仲連傳》) 您又怎么能使秦王烹醢梁王呢? ②文學曰:“……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惡用費哉?”(《鹽鐵論·本議》) 文學(儒生)說:“……賢明的君主實行仁政(就可以)無敵于天下,怎么用得著軍費呢?” 上述兩例中的疑問代詞“惡”,分別用在動詞性詞組“能使”和“用”之前作狀語,可譯為“怎么”或“為什么”?!皭骸痹谶@兩句中都代事物。 ③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孟子·盡心上》) 居住的地方在什么地方?仁便是;行走的路在什么地方?義便是。 這句中的兩個“惡”分別用在兩個動詞“在”的前面,作賓語(倒置在動詞之前),代處所,可以譯為“什么地方”或“哪里”。
|